天水市旅游景點介紹
 | 清水宋墓位于清水縣上邽鄉東山山坡地,1983年發現,1993年搬遷復原于趙充國陵園東側。。該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室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為2.5米,頂高4米,仿木結構磚雕彩繪閣形制。布局嚴謹,結構獨特,營造繁復。磚雕題材內容豐富,有各種花卉、飛禽走獸以及人物等。出土物有銅鏡、黑釉瓷碗和灰陶罐等。墓主生平無法考…… [詳細] |
 | 大坪頭遺址位于武山縣坪塬村,渭河和魯班河交匯的二級臺地上,高出河面20-5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暴露的遺跡有灰層、灰坑、白灰地面。灰層厚1-2米,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錛、細泥紅陶片、彩陶片、夾砂粗紅陶片和單(雙)耳陶罐。…… [詳細] |
 | 卦臺山遺址位于天水市渭南鎮。該山海拔1329.9米,呈臺形,面積約1萬平方米。據《秦州志·卦臺記》載:“其臺若坐若盤,而羲皇觀天察地于此,畫卦于此地也。”又云:“成紀之北約三十里曰三陽川,其西北隅有臺焉,乃羲皇畫卦處。”故又名“畫卦臺”。1987年,北道區文化館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該處文化層厚0.2-0.5米,斷崖上暴…… [詳細] |
 | 馬家塬遺址位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木河鄉桃源村馬家塬,面積約80萬平方米。屬齊家文化和戰國時期。 2001年發現。2006年、2007~2008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進行發掘。遺址包括齊家文化遺存和戰國墓群。其中,齊家文化堆積層厚1~3米,屬于常山下層類型,發現了橫籃紋泥質紅陶片和夾砂紅陶片,斷崖上還發現大量的灰坑…… [詳細] |
 | 東旱坪遺址位于武山縣金川村南。面積約50萬平方米。出土有石斧、石刀、石環、彩陶罐和泥質灰陶罐等。另有一些土坑墓和磚室墓已經暴露。文化內涵從仰韶文化、辛店文化,一直延續到明代,遺址保存較好。1960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曾作過調查。2000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過發掘,發現有戰國及漢代墓葬。…… [詳細] |
 | 魯恭姬造像碑位于清水縣城西北1公里處的牛頭河北岸第一臺地上。趙充國墓東側,六角木結構碑亭內。為北周天和二年 (567)南陽枹罕二郡太守郡功曹郡平望清水句法襲為亡妻魯恭姬造釋加定光并等身像的記事碑。碑首呈拱形,高2米,寬0.85米,厚0.56米。礫巖質,正面右下角殘缺。碑正面中高浮雕一釋迦牟尼像立于蓮臺上。曲眉直目,高鼻…… [詳細] |
 | 馮國瑞宅院位于天水市秦州區共和巷33號,占地面積1040平方米,建筑面積823平方米。馮國瑞(1901年—1963年)字仲翔,隴上著名學者。宅院坐北朝南,由前后兩院組成,建筑平面呈矩形,土木結構。宅院的主廳、過廳、倒座排列在縱貫的中軸線上,以軸線對稱建有廂房并樂亭、耳房等。宅院主廳三開間,通長9.0米,進深8.1米。硬…… [詳細] |
 | 賈家公館位于天水市秦州區硯房背后,南臨胡氏民居北宅子,東臨秦州區人民政府,西為電信大樓,背接硯房背后古民居,占地面積2789平方米,建筑面積2478平方米。賈家公館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11-1799),為賈樂璽宅院,其孫賈纘緒,字宇清,秦州花南埠(今天水麥積區)人,任四川西充知縣、南充道臺等職。民國6年(1917年)…… [詳細] |
 | 秦安泰山廟位于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根據明代胡纘宗《秦安志》和清代孫海《秦安縣志》考證,泰山廟始建于元大德之前。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泰山廟多次曾遭受災害和自然破壞,又多次修整和擴建。山上現存殿宇41座,建在拾階而上的九個平臺上,分一閣、一宮、二洞、三廳、五廈、六山門、二十四殿宇,布局精巧,錯落有致…… [詳細] |
 | 秦安張氏民居位于天水市秦安縣興國鎮大城社區文化廣場,始建于清代,布局為四合院,北面為主房,南面為側室,東、西為廂房。整個院落占地面積約385.82平方米。南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出廊,硬山布瓦頂,結構為五架梁,用兩柱,前柱檐施額枋,平板枋,杭頭及補間各用一斗。北房的建筑風格原來同南房,后改成單坡布瓦頂,結構為雙步套單…… [詳細] |
 | 秦州關帝廟位于天水市秦州區解放路第二小學院內,占地面積750平方米,建筑面積353平方米,屬明代建筑群。廟院坐西朝東,現存有大殿、拜殿、前殿并南側小殿及拜殿等建筑。該建筑群規模較大,各單體建筑工藝精細,結構復雜,裝飾華麗,保存較好并有明確的建筑和增建年代紀年的墨書題記。具有很強的真實性、較好的完整性和延續性,不僅對研究…… [詳細] |
 | 長溝墓群位于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劉堡鄉杜家村東北300米處,南以長溝為界,北以瓦窯溝為界,東到山頂,西臨張華公里。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發現墓葬30余座,其中大多數被盜,墓葬填土大多粗夯,最小的墓葬底邊約為1米,最大墓葬底邊約為8米,在盜洞口散見大量得繩紋灰陶片,在編號M2的墓葬的到…… [詳細] |
 | 平道地遺址位于天水市甘谷縣白家灣鄉梁家莊,遺址北至大墳區,南至華溝,東起小沙溝,西至平道地,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50米,面積約8.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地表暴露灰坑等,采集的標本有馬家窯類型的旋紋紅陶片、齊家文化的繩紋夾砂灰陶片等。…… [詳細] |
 | 石嶺下遺址位于天水市武山縣城關鎮石嶺村,隴海鐵路南側,石嶺下文化類型命名地。甘石溝河水將遺址分為兩段,東段為崖頭,西段為西坪。遺址整體呈扇形,遺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總面積約9萬平方米。遺址分布范圍內散落著多處文化層,厚約1.7米,深1.5—2.5米。1955年甘肅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過試掘,…… [詳細] |
 | 寺咀坪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寺咀村東南400米處逯家河和華陽河交匯處的一級臺地上,面積約11萬平方米,遺址斷崖上有多處灰坑、灰層及紅燒土,其中夾雜著彩陶器及紅陶器殘片,文化層厚4-5米,地表散落仰韶文化的彩陶器殘片,紋飾有網格紋,弧線紋等。此外,還有齊家文化的紅陶器殘片,紋飾為繩紋,堆塑紋,籃紋等。據《秦安縣志》記…… [詳細] |
 | 蘇家峽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安縣中山鄉東部蘇家峽水庫東西兩側的臺地上。遺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距大地灣遺址7.5公里。東側遺址斷崖上隨處可見散落的紅陶殘片,文化層厚約3米。文化層大約分三層,上層分布著瓷片、瓦片等,中層分布大量夾砂紅陶、灰陶殘片,多飾繩紋、弦紋等,下層分布若干處灰層、燒土顆…… [詳細] |
 | 雁掌坪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鎮焦溝村西,清水河南岸臺地上,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10萬平方米,屬仰韶文化遺存。地表及斷崖上暴露有泥質及夾砂紅陶罐殘片,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等。2008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輸油管道建設,對該遺址進行了局部發掘,出土有石刀、帶孔石斧、陶刀、紡輪等生產工具,以及彩…… [詳細] |
 | 風云雷雨壇位于天水市武山縣城東郊家坡村,為北宋崇寧三年(1104)所建。現存壇高13米,占地面積約230平方米,共分三層。頂層原有四門,正門在西,中下兩層為夯筑土臺,夯土層厚0.08—0.12米不等,南側建有登壇坡道,轉至西側可進入頂層。風云雷雨壇經考證是古時建城時必須修建的城市設施,用以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具有較高…… [詳細] |
 | 劉坪墓群位于天水市清水縣白駝鎮劉坪村,為戰國晚期文化遺存。面積約20萬平方米。發現墓葬約20余處,最大墓穴約18平方米,最深墓穴約15米,出土青銅飾件、配件、金銀箔飾片、匕、戈、劍、刀、戟等兵器以及瑪瑙、綠松石、煤精串珠等近5000件。為研究戰國時期西戎文化、秦與西戎的關系、戰國時期甘肅東南部和中國北方草原及歐亞草原文…… [詳細] |
 | 李虎墓位于天水市清水縣白沙鎮魯灣村,為隋代上州刺史李虎之墓,坐北朝南,墓冢封土呈圓錐形,底面為邊長7米、高0.5米的正方形基座。出土墓志及墓志蓋,現存于清水縣博物館。其中墓志銘曾于清道光五年(1826)被掘出,后被回填墓中,1929年省通志局對李虎墓進行清理并錄入墓志內容。墓冢前現有石碑1通,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 [詳細] |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