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天水市 >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旅游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旅游景點

臥龍山老庵寺
   老庵寺坐落于恭門鎮付川村東北的臥龍山半山坡上,原名臥龍寺,俗稱上寺,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為佛教寺院。這座千年古剎歷經了三興三廢至今香火不熄。據史料記載,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因秦州等地地震,山崩地陷,老庵寺殿宇傾塌,僧人四散。至正十六年(1356)重建。清德宗光緒七年(1881),清水縣弓門(今張川恭門)一帶連降大雨,山洪暴發,沖毀老庵寺廟宇,僧人逃亡。德宗光緒十年(1884)再次重建。至民國時期老庵寺規模初具,被列為清水縣“八景”之一,獲“臥龍山色天下秀”之譽。1958年和“文革”中,宗教活動受限,僧人還俗。1979年后又一次重建,經主持釋靜咸和信教居士二十多年的修建和維護,終于使……[詳細]
宣化崗拱北
   宣化崗拱化位于張家川縣城西北10里許的北山查灣村,是中國伊斯蘭教“哲赫忍耶”學派北山門宦的紀念地。宣化崗內埋有“哲赫忍耶”門宦四位教主的遺骨,且又是哲派第七輩教主馬元章及其三弟馬元超復興教門的根據地。宣化崗拱北是全國“哲赫忍耶”教眾敬仰的中心地。宣化崗倚山就勢而建,規模宏偉可觀。其建筑精工細琢,寬敞明潔,分客人、眷屬住地以及講經傳教的庭室和教主的墳冢拱北。甘肅天水市……[詳細]
關山云鳳山
   云鳳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東,緊鄰陜西省隴縣關山牧場,是一處山峰奇秀、怪石林立、森林茂密、清泉潺潺、藍天純凈的天然勝景,也是動植物的樂園。景區內有壯美的草原和云鳳山、喇嘛帽、尖石山等20多個景點。云鳳山凡溝有水,凡谷有溪,凡澗有流,37條支流,均為馬鹿河的源頭,大溝有大水,小谷有小流。清澈明亮的河水順著河床的石縫時而跌宕傾瀉而下形成小瀑布、小漩渦,時而撞擊在巖石尖上,濺起白色的浪花。順著林道登臨云鳳山頂,放眼望去,周圍崇山峻嶺,蒼翠蔥郁,山腰云彩參天,山下灌木叢生,山底蒼蒼茫茫的草原里,羊群輝映著白云,碧山襯托著藍天,盤山繞彎的公路猶如長龍,將造型千姿百態、高低錯落有致的丹巖地貌一分……[詳細]
街亭遺址西梁子森林公園
   地處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西部的龍山鎮“西梁子山”,又名“斷山”,因其山在隴口之沖,截然中止,不與眾山相連而得名。據史書記載: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天,諸葛亮出兵伐魏,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望風而降,曹魏舉國震驚,忙派兵抵御。諸葛亮派毫無實戰經驗的馬謖去鎮守蜀漢咽喉之地—街亭(今張家川縣龍山鎮與秦安縣隴城鄉之間),結果馬謖死搬兵書教條,把軍隊駐扎街亭側面的山上(今龍山鎮西梁子),被魏國大將張郃包圍在山上,斷了水道,蜀漢軍不戰自亂,失了街亭。蜀漢軍進退無路,只能撤退,諸葛亮北伐失敗。從《秦安縣志》和研究《三國演義》的專家考證中,我們亦能大致得出聞名遐邇的魏蜀街亭之戰似就發生在“今日之龍山(西梁子附近……[詳細]
沈遐熙革命紀念館
   沈遐熙革命紀念館位于張家川鎮人民東路8號民族博物館4樓,建筑面積748.3平方米,使用面積675平方米,是一座以收藏、宣傳、教育、陳列紅色革命歷史文物為主的綜合性紀念館。展覽分為“隴原曙光”“出生入死”“星火燎原”“迎接解放”“情滿故鄉”“阿陽遺韻”六部分,全方位展示了以沈遐熙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張家川領導回漢人民進行抗日救亡和爭取人民解放的英勇奮斗歷程和突出歷史貢獻,真實而全面地展示了張家川獨具特色的紅色革命歷史畫卷。沈遐熙,回族,1921年3月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蘇南京。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后沈遐熙被黨組織派到中共西北工委工作。1940年正月,按黨組織指示,沈遐熙在曲子縣三岔鎮開……[詳細]
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
   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地處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林場轄區,占地57.68平方公里,北以田家磨為界,東南至陜甘交界處的隴縣,西至張家川縣與清水縣交界,屬關山高原地貌,以低山峽谷、天然森林、草場和溪流為景觀特色,以宗教和民俗文化為內涵。景區山巒迭翠,水碧林郁,怪石嶙峋,群峰千姿百態,清、幽、秀、雅、雄、奇、峻、險各呈異彩,相映成趣。區內四季景色變幻無窮:春來滿目生翠、綠意盎然,盛夏流水潺潺、清爽宜人,秋日山花爛漫、層林盡染,嚴冬銀妝素裹、山舞銀蛇。景區內的景觀具有完整的動植物群落,森林、草地和峽谷溪流相互暉映,與人文歷史和民族風情組成的景觀資源體系是自然和人類的寶貴遺產,也是避暑休閑、……[詳細]
關山馬鹿自然風景區
   關山馬鹿自然風景區關山馬鹿自然風景區位于張家川縣馬鹿林場轄區,占地約18.1平方公里,西接該縣馬鹿鎮,東接陜西隴縣,南鄰清水縣,北連關山林場林區。景區屬六盤山南延余脈,屬溫帶濕潤性氣候,夏季涼爽,冬季寒冷,春秋期短,植被完整。年降雨量在700毫米左右,且多集中在秋季,年平均氣溫5.7℃。景區內水資源較為豐富,馬鹿河、三股水、亂木場溝以及各谷溝中的溪水,長年不斷,清澈見底。景區內動植物資源也非常豐富,是一個天然的動植物樂園。據統計,植物有36科102種,其中喬木78種,灌木22種,藤本2種。同時,還有木本、草本、動物類藥材20多種。林中的動物,獸類有林麝、白臀鹿、金錢豹、黃鼬、水獺、狗獾、狼、野……[詳細]
張家川回鄉風情園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南部惟一的回族聚居區,但回族聚居區的形成,主要還是清穆宗同治年間(1862-1874年)陜甘兩省回民反清斗爭失敗后,清政府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張家川后,形成了回族聚居區。天水張家川回鄉風情園是國內是唯一一家將回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融為一體的園林建筑,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將“兩大文化”通過景觀形式展示給世人的回鄉風情園。園區建筑從構思布局到整體結構,從建筑形式到展示內容,全面展示燦爛多姿的回族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博大寬容和平的伊斯蘭教核心價值,為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提升城市品味、改善當地人居環境發揮重要作用。景點分布:張家川回鄉風情園位于縣城濱河東路,占地276.8畝,建有蘇杭……[詳細]
馬家塬遺址及墓群
   馬家塬遺址位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木河鄉桃源村馬家塬,面積約80萬平方米。屬齊家文化和戰國時期。 2001年發現。2006年、2007~2008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進行發掘。遺址包括齊家文化遺存和戰國墓群。其中,齊家文化堆積層厚1~3米,屬于常山下層類型,發現了橫籃紋泥質紅陶片和夾砂紅陶片,斷崖上還發現大量的灰坑和房屋遺跡。墓地由59座墓葬和祭祀坑組成,以大型墓葬為中心呈半月形分布。墓葬均為階梯式墓道豎穴偏洞室墓,大中型墓葬均隨葬有裝飾精美的車輛,出土的隨葬品中有大量的金銀器、玻璃器和玻璃態材質的器物。 馬家塬遺址是包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和戰國時期祭祀坑、墓葬群的大型遺址,文化內涵豐富。……[詳細]
圪垯川遺址
   圪垯川遺址位于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大陽鎮閆莊村,仰韶時期遺存面積約16萬平方米,2021年發掘清理仰韶文化、齊家文化、漢、宋、明時期遺跡950余處,包括墓葬88座。仰韶文化各期聚落組成主要有房址、灰坑、墓葬、窖穴、灶址、灰溝、活動面、環壕等,其中居址區、制陶區、墓葬區等功能分區完備。仰韶早期史家類型環壕聚落面積約8萬平方米,聚落-發現3道環壕,中心區為1處廣場,圍繞廣場呈向心狀分布3組房屋計100余座。圪垯川遺址是黃河流域目前發現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之一,玉權杖頭和大型鉞的發現,對證實該區域在中華文明起源進程和社會復雜化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2021年12月被國家文物……[詳細]
馬家塬遺址
   馬家塬遺址馬家塬遺址位于張家川縣木河鄉桃園村馬家塬,背靠馬家塬山梁,東西兩側為地勢較高的杜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洼平緩,兩邊高陡的簸箕狀地形,避風向陽。遺址地表為農田,以馬家塬為中心,向東西延伸,200米范圍密集地分布著戰國墓葬群,其規模較大,規格較高,其中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較為豐富,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尤其是古墓0土的戰國中晚期車乘的發現,在甘肅省尚屬首次,在全國都非常罕見,它為研究秦和戎的關系,北方、西亞古代民族史,以及中國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也為這一時期車輛的制造技術、裝飾工藝,金、銀、鐵等金屬品的提煉和運用程度等提供了證據,對于中國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非常……[詳細]
宣化岡
   宣化岡位于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始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是我國的伊斯蘭教哲合忍耶學派最大拱北和宗教活動中心。主要建筑由蘇菲道堂、宗教領袖墓地和相關防衛設施組成,是一處伊斯蘭建筑文化和漢族傳統建筑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多重功能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園林式宗教建筑群。宣化岡是歷史上哲合忍耶回族教眾反清起義失敗后的復興發展中心,見證了近代中國深刻的社會變革,是研究中國近代史、民族關系史和伊斯蘭教史的重要實物。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圍墻外側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0米。……[詳細]
下城子城址
   下城子城址位于張家川縣恭門鎮下城子村西1.5公里。是一座土筑古城。俗名“凰翔府”,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00米,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城墻夯土版筑,殘高2--6米,基寬5.2--5.5米,斷面呈梯形,夯層厚約0.08米。北墻開門,寬4、高5米,墻內側文化層堆積厚2--7米,并有房基。地表散見繩紋、布紋磚瓦及脊獸殘片。采集有漢代銅鏡、鐵鏵、陶器及宋代瓷器等。并有宋紹圣四年(1097)《重修武安君祠堂記》碑1通。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城建史和地方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碉堡梁遺址
   碉堡梁遺址位于張家川縣梁山鎮楊渠村西南1公里。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與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5米,暴露有紅燒土遺跡、窯址。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有黑彩平行線紋、變體鳥紋彩陶片,器形有碗;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紅、黑兩色相間的鋸齒紋、平行帶紋彩陶片,器形有單把壺、缽、盆;齊家文化泥質夾砂紅、灰陶片,紋飾有繩紋、籃紋、錐刺紋,器形有雙耳罐、折肩罐。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的內涵和與齊家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位于張家川縣張家川鎮濱河西路6號,成立于1992年,隸屬于張家川縣文化廣播影視局。博物館館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建筑面積2900平方米,展廳面積542平方米,館藏各類文物15718件,其中珍貴文物239件,以馬家塬戰國墓出土文物和民族文物為館藏特色。舉辦有“館-史文物陳列”“馬家塬出土文物陳列”“館藏書畫陳列”“館藏民俗文物陳列”共四個基本陳列,年接待觀眾1.5萬人次。館長:孫志平聯系電話:0938—7881414……[詳細]
長溝墓群
   長溝墓群位于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劉堡鄉杜家村東北300米處,南以長溝為界,北以瓦窯溝為界,東到山頂,西臨張華公里。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發現墓葬30余座,其中大多數被盜,墓葬填土大多粗夯,最小的墓葬底邊約為1米,最大墓葬底邊約為8米,在盜洞口散見大量得繩紋灰陶片,在編號M2的墓葬的到洞口有人的頭骨、股骨,動物的牙齒、鏟足鬲及漆皮。在發現得30余座墓葬中,有2座積炭墓。積炭厚約30厘米。此墓群的年代約為戰國晚期。……[詳細]
老龍潭、斬蛇崖、五指山景區
   老龍潭、斬蛇崖、五指山景區距五龍山1.5公里處,有一深潭,潭水-,深不見底。飛瀑急流而下濺起浪花,在潭中形成很大的漩渦,人稱老龍潭。潭對面懸崖上,怪石倒掛,有叢林掩映下,顯露出三處似蛇頭的大青石。相傳遠古時期,這里經常有大蟒蛇出入傷人,云鳳山仙女知道后,手執利刃,連斬毒蛇三條,并取出蛇膽為人療傷。后來人們為懷念仙女,稱此處為斬蛇崖。在其旁有一山峰形如人手豎起的五指,山上青苔裹縫,雜灌叢生,名曰五指山。……[詳細]
苗圃園遺址
   苗圃園遺址位于張家川縣龍山鎮西川村西100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存。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3米,暴露有灰坑等遺跡。曾出土有彩陶葫蘆瓶、繩紋尖底瓶、夾砂深腹罐、細勁壺、盆、圓底缽和碗等30余件完整陶器。多夾砂紅陶,彩陶次之,彩陶紋樣有魚紋、寬帶紋,多黑彩。另采集有研磨器、石斧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與發展以及與馬家窯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河峪摩崖石刻
   河峪摩崖石刻位于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恭門鎮河峪村,年代為東漢。高2米,寬1.5米,距地表0.65米。石刻以繁體隸書“漢”字為碑額,碑文自右至左共15行,每行約20字,全文約300字,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是研究東漢時期天水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的珍貴資料。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河峪摩崖石刻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以石刻基準點為基點,向東、南、西、北各延伸50米。……[詳細]
佛爺崖太極八卦圖景區
   佛爺崖太極八卦圖景區五龍山左山腳下的仙女洗澡池相傳過去云鳳山仙女經常下山來到這里洗澡)旁,有一高20米,寬13米的巨石突懸,據考證這是開鑿于北魏的佛爺崖。石造佛像已被毀壞,現窟頂僅遺存著明代壁畫太極八卦圖,約10平方米,至今色澤絢麗,耀眼奪目,故又名八卦崖。它的年代久遠,壁畫的顏色集佛、道合一,均有很高的考古價值。……[詳細]
天水五龍山風景區
   五龍山風景區地處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和寺灣村之間,占地約18.1平方公里,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該景點將關山秀麗的景色集為一體,構成了景區“清、幽、秀、雅、雄、奇、險、峻”的自然風光。主要景觀有五龍山、佛爺崖太極八卦圖、老龍潭、斬蛇崖、五指山、小麥積、青石崖、石人峰、二郎神腳印石、栓馬樁等。甘肅天水市……[詳細]
全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景點>>>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 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88亚洲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你懂的 | 中文字幕紧身裙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