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夫民居位于興山縣古夫新縣城,清代。系三峽工程地面文物搬遷保護、集中復建文物點,包括陳伯炎老屋、吳翰章老屋和望山門。陳伯炎老屋、吳翰章老屋均系磚木結構,木構架為穿斗式梁架;望山門系興山古城的西門,城門為石砌,城門洞為圓拱券結構。(第四批)……[詳細] |
![]() | 望家祠堂位于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清代。系三峽工程文物建筑遷建點。該建筑為抬架式磚木結構,小青瓦。由前殿、左右配殿、大殿及廂房等組成,祠堂正門上石刻“望家宗祠”。(第四批)……[詳細] |
![]() | 新坪懸棺墓群位于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新坪村,時代為戰國、宋、明。共兩處,分別置于棺木巖和筆架山的半巖上的天然洞穴內,共有船形棺和圓形棺數十具。(第四批)……[詳細] |
![]() | 香爐石遺址位于長陽縣漁峽口鎮,夏、商、周時期遺址。面積700平方米,歷年發掘共獲得石器、陶器和銅器等文物近萬件,并發現一批早商時期的巴人墓葬。(第四批)……[詳細] |
![]() | 聶家河古兵塞遺址位于宜昌市夷陵區聶家河村一、二組羊嶺頭,明、清時期。兵塞建于孤峰巖石上,范圍25公里,依地勢布局,均為石塊壘砌,石墻厚12-1.5米,護城墻內壁修有50厘米寬的哨巡走道,石墻每間隔3米設有了望口。塞內砌有兵室、戰壕、箭垛、烽火臺等軍事設施。(第四批)……[詳細] |
![]() | 萬壽橋水文碑刻位于秭歸縣香溪鎮八字門村。刻于光緒九年(1883)。青石質,屋頂式碑首,方座。高1.38米,寬0.65米,厚0.18米。題陽刻“萬壽橋”。碑文楷書12行,滿行38字,記新灘巖崩、江水泛濫并重修萬壽橋事。(第三批)……[詳細] |
![]() | 治理西陵峽航道摩崖題刻位于秭歸縣和巴東縣共有摩崖石刻21題,石碑4通。摩崖石刻幅面、字徑大小不一,石碑均為青石質。刻銘及碑文均陰刻、或行書,或楷書,內容多記水文資料,也有記修筑道路、疏通河道及游記。(第三批)……[詳細] |
![]() | 漢土疆界碑位于五峰縣紅漁坪鄉漂水巖村謝家坪鄉竹橋村。2通,形制銘文相同。刻于雍正三年(1725)。大理石質,圭首,方座。通高2米,寬0.8米,厚0.23米。楷書,額題“漢土疆界”4字,正文28行1700余字,記漢族土家族-區界線、歷來糾紛及解決方法。系湖廣總督府、湖廣荊州府為使漢土疆界“永息爭端”而立。(第三批)……[詳細] |
![]() | 百順橋碑位于五峰縣灣潭鎮崗坪村西南1公里。刻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青石質,圓首,方座。通高1.86米,寬0.86米,厚0.23米。楷書,陽面書“百順橋”3字,陰面碑文1000余字,記建修“百順橋”原因和經過,容美驃騎將軍田舜年撰文。橋早年被水沖毀。(第三批)……[詳細] |
![]() | 楊守敬墓,位于宜都市花廟鄉龍窩村。1915年,楊守敬在北京去世,第二年遺體歸葬于此。原墓1960年被毀。現墓為1987年當地政府重建。墓呈半圓形,底徑2•5米,封土高1•7米。墓前立三廂碑一座,碑東向,高3•1米,寬1•95米。碑首刻楊守敬遺像,碑陽刻“楊守敬先生之墓”,……[詳細] |
![]() | 虎牙山鹽運纖道位于宜昌市猇亭區虎牙灘村西100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荊州知府邱天英主持修建,同治十二年(1873),兵部尚書、湖廣總督李瀚章為提高鹽輸入量增加稅收以資彌補軍費支出而重修。纖道位于長江北岸虎牙山下,東起鷹子坳,西至獅子頭,全長約1500米,寬約2米,臨江岸邊有石柱護欄。纖道西螺絲山立有“重修宜昌……[詳細] |
![]() | 昭君楠木井位于興山縣高陽鎮寶坪村。西漢末期,由王昭君與村人共同開掘。六角形井口,邊長1米,深1.5米。青石壘砌。井中置一楠木,千年不朽,故名楠木井。井水清澈透底,常年不竭。(第三批)……[詳細] |
![]() | 白羊寨及圣帝行宮碑位于興山縣南陽鄉百羊村。白羊寨,建于順治十年(1635)。是明末清初農民軍首領李來亨聯明抗清的重要遺址之一。面積約1平方公里。平面呈不規則圓形,折壘寨墻,寬1-3米,殘高1-2.5米。寨東北設門,四周崖壁陡峻。寨內存多處遺跡。圣帝行宮碑,李來享部刻于順治十二年(1655)。青石質,圭首,方座。通高4.……[詳細] |
![]() | 鹽井寺河神亭位于長陽縣漁峽口鄉鹽井寺中部。坐西朝東,六角三層樓閣式石亭,底邊長1.8米,通高6米,角檐飛挑,蹲獸柱礎,三層塔式頂。下層兩柱浮雕盤龍,四柱刻對聯,中部嵌乾隆十一年(1746)碑,高1.98米,寬0.86米,厚0.16米,碑文楷書12行325字,記鹽井寺得名由來及新修文昌玉皇閣經過和寺廟田產范圍。(第三批)……[詳細] |
![]() | 峽口軍壘位于宜昌縣西陵區西北下牢溪口。位于下牢溪匯入長江處東岸的低山臺地上,是“于峽口二壘以備蜀”的軍壘之一。南朝梁陳時期曾設關筑城,宋代維修。軍壘依山而建,南北長10.4米,東西寬9.5米,墻高2.3米、厚1米左右,以幾何花紋磚、藍紋素面磚砌筑。東、西、南三面磚墻保存較好。(第三批)……[詳細] |
![]() | 問安古墓群位于枝江市問安鎮西北100米,東周墓群。面積約3萬平方米。曾暴露出多座小型土坑墓。采集有陶鼎、壺等。(第三批)……[詳細] |
![]() | 趙家湖古墓群位于當陽市河溶鎮趙湖村東。面積約2平方公里,由趙家湖墓地、金家山墓地、鄭家洼子墓地、李家洼子墓地、楊家山墓地組成。1973年至1979年發掘294座中、小型豎穴土坑墓。墓葬形制有一槨一棺、無槨并棺、無槨單棺、無槨無棺四類?,葬式均為仰身葬。237座墓出土隨葬品,按質地劃分有陶器、銅器、錫器、鐵器、玉器、石器……[詳細] |
![]() | 麋城遺址位于當陽市兩河鄉麋城村富里寺南1·5公里,東周遺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城址平面略呈橢圓形。夯筑城垣,墻底寬約18米,頂寬5-10米,殘高6米,南、北兩面各有一缺口。城內采集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有少量泥質黑陶;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鬲、盂、豆、罐等。(第三批)……[詳細] |
![]() | 任家壟遺址位于當陽市腳東鄉綠林山村南300米新石器時代、周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暴露出灰坑、紅燒土。采集有石鑿和陶片。新石器時代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泥質黑陶次之,紋飾有弦紋、籃紋、附加堆紋,器形有罐、缸、壺等,屬石家河文化。周代陶片有夾砂紅陶繩紋鬲足、泥質灰陶盆口沿及豆柄等殘片。(第三批)……[詳細] |
![]() | 朱家灣遺址位于當陽市煙集鎮旭光村,新石器時代、周遺址。面積約30萬平方米,由西面山、楊木崗、平面山三個相連遺址組成。1980年對楊木崗遺址進行了試掘。根據調查和發掘資料顯示此遺址包含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及周文化因素。(第三批)……[詳細] |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