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宜昌車溪民俗旅游區AAAA 車溪民俗風景區位于宜昌市江南土城鄉境內,距離市區18公里,這里民俗文化兼具有巴人和楚人的特色,風景區內主要以田園風光和土家民俗文化為特色,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新三峽十景之一。車溪民俗風景區由三峽民俗村、農家博物館、水車博物館、人民公社舊址館、天龍云窟等景點組成,車溪民俗風景區是湖北三峽地區唯一的民俗旅游區。車溪民俗風景區溯溪而上,綿延7.5公里,總面積20平方公里,既有清新自然的田園風光,又有古老醇厚的巴楚民風,是體驗另類民族風情,享受田園風情的旅游勝地。車溪民俗風景區中有中國首家水車博物館、中國第一家農家博物館,還有全國最大的古作坊展示區,各博物館和古作坊區內實行動態展示,游人可親密接觸,……[詳細] |
![]() | 青龍峽漂流旅游區AAA 青龍峽旅游區位于點軍區土城鄉橋邊鎮,距中心城區 19 公里 ,車程約 30 分鐘,是一個以漂流為主,集觀光、餐飲、住宿、棋牌、會議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運動旅游區,夏秋之際可體驗兩級水壩控制的戶外漂流,一年四季還可進行峽谷觀光,常年開展棋牌娛樂、會務休閑等,是宜昌唯一的近郊城中漂景區。這里原生態植被保護完好,空氣新鮮,環境宜人,水質清冽。 2010 年以來連續三年,分別舉辦了省、國家以及國際自然水域漂流大賽,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中國漂流之都宜昌青龍峽站”榮譽稱號。青龍峽漂流旅游區環境古樸本真、設施安全舒適、運行科學合理、體驗歡樂熱情,深受廣大游客青睞,鮮明的特色獨樹一幟:一是全天候漂流。峽谷區位……[詳細] |
![]() | 紫陽龍洞AAA 從宜昌市區“夷陵廣場”乘27路公交車至終點站步行二十分鐘左右便抵達“健康樂園”紫陽龍洞風景區。 昔人云:紫氣,祥和之氣也。紫陽采天運之氣,沾地緣之光,接人杰之靈。紫陽位于長江中游的南岸,它歷史悠久,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兩次在紫陽河口發現新石器晚期人類居住遺址,出土大量的石、陶器。南宋期間因金兵入侵中原,與南宋劃江而治,而紫陽地處江南相對富庶,故兩次遷為夷陵縣治。 紫陽龍洞風景區位于紫陽境內,毗鄰舉世聞名的葛洲壩。區內有兩龍四奇一古人:一條是藏于地下的“臥龍”——即龍洞;另一條是飛舞著的“游龍”——紫陽河。亞熱帶代植被“蟒藤”為一奇;千年榔欒樹質如鐵為二奇;百年野山楂……[詳細] |
![]() | 三峽鳴翠谷AAA 三峽鳴翠谷,位于宜昌市點軍區紫陽村葛洲壩大壩南側,是國家AAA級景區。鳴翠谷由“野鳥鳴翠谷,流水唱歡歌”的意境而來。谷中樹木蔥蘢,怪石千變,野花叢叢,野鳥爭鳴。進入鳴翠谷,只見溪水清澈,樹藤滴綠;漫步谷中,只聞百鳥啁鳴,伴著叮咚泉水、沙沙醉葉,儼然從天上飄下一首曼妙的樂曲,不覺神清氣爽,如入仙境。谷中的紫陽龍洞、天官廟、礦泉泳池、金龜湖、榔樹群落、野生山楂林、天然石隧道、長壽氧吧迷宮、裸石溝天體走廊、游客活動中心等10個景點群使人領略自然生態之奇妙,讓人心醉神馳。不得不讓人想起古詩里:“珍禽妙唱協笙笛,懸壁飛泉響石琴”的佳句。鳴翠谷的自然生態“十八奇”使人嘆為觀止,有人用十八句話概括了這十八奇……[詳細] |
![]() | 袁裕校家庭博物館是中國首家平民家庭博物館,于2011年9月30日開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點軍區五龍村五龍河街,占地30畝,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館展實物收藏品達2萬余件;圖文史料1萬余件,其中包括了逾200萬字的100余卷《家庭檔案》及近60萬字的《袁裕校家志》。館展內容涵蓋了袁裕校家庭自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100余年歷史;又上溯至該家庭始祖從河南遷徙到興山定居的1461年,時間跨度500年。宜昌是楚文化發源地,文化歷史厚重深沉。袁裕校家庭博物館作為中國首個平民家庭博物館,收藏了袁家4代自清末到新中國百年來的生活生產實物和非物質的家庭文化遺產,并整理出家庭檔案,編撰成《袁裕校家志》,記錄了……[詳細] |
![]() | 磨基山,位于點軍街辦五龍村境內。東起蔡家埡、南至胡家臺子。東西最大跨度約600米,南北最大跨度約1000米。海拔219.7米。臨江一面為絕壁,陡峭如削,背脊向南傾斜,隔江遠望呈金字塔形。磨基山因孤峰臨江,古時曾有孤山之稱。相傳,晉煉丹家葛稚川曾在此山煉丹,故得名葛道山。另據《湖廣通志》記載:“郭景純(晉)結廬于此,基尚存,有一井一鐘,呼曰郭道”,由此說明:磨基山過去亦曾有“郭道山”的稱謂。但當地群眾則傳說磨基山底下深埋著一副仙人留下的金磨子,所以又叫磨基山,而且最后為群眾所接受,并一直留傳至今。磨基山是宜昌城周圍較高的山頭之一,是重要的制高點,登臨山巔,宜昌城區可盡收眼底。1971年,宜昌市人……[詳細] |
![]() | 三峽非遺in巷位于宜昌市點軍區朱市街將軍路1號,由全國旅游20強的湖北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是以非遺+旅游+商業的模式,促進非遺產業發展的非遺特色旅游目的地。三峽非遺in巷以宜昌非遺項目展示和演藝、非遺技藝傳承培訓和商品生產經營、非遺文化交流、非遺研學教育為切入點,打造四個一:一館(非遺展覽館)、一劇(非遺音舞詩劇)、一坊(非遺工坊)、一戲(非遺小戲),使非遺元素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實現活態傳承。“宜昌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內,以江邊小鎮為設計原型,分為碼頭、街巷、集市三個部分,還原老宜昌的碼頭、茶鋪、酒肆、布莊、藥鋪、戲臺、廟會等市井生活場景。《峽歸·175》情景劇以峽江邊的生……[詳細] |
![]() | 文佛山又名筐覆山、雞罩山,它“融歷史與自然為一體,集宗教與塵世于一身”。是觀光旅游、休閑避暑、野外采風,娛樂健身,資源考察,以及體驗民風民俗等多功能生態旅游勝地。景區位于宜昌市江南點軍區聯棚鄉境內。距夷陵長江大橋15公里。該景區分巖洞區、林茶區、佛教文化區和大溪河谷走廊。總面積30平方公里。文佛古寺,源于唐,興于明,盛于清。數百年來,香客盈門,佛光興旺,遠近聞名,享有“文佛仙山”之美稱。文佛山莊,農家旅居;劉家場度假村,以崇山峻嶺為背景,以蒼松古柳為襯托,吃農家飯,住小木屋,可獲返古歸真,休閑自在之享受。景點位置湖北省宜昌市點軍區……[詳細] |
![]() | 石門洞石刻石門洞位于宜昌市點軍區聯棚鄉干溪村,又名龍王洞,為宜昌八景之“靈洞仙湫”,明初被太祖朱元璋“敕賜靈濟”。洞口朝南,寬76米,高22米,深75米,因自然力作用而形成三級階梯狀。洞內現存明、清、民國時期碑刻40余通。其中以“列岫叢青”碑、“游石門洞記”碑和“重建靈濟殿記”碑等最為著名。該洞是明清時期鄂西重要的道教文化活動場所。(第五批)……[詳細] |
![]() | 石門洞又稱龍王洞。在宜昌縣城西南約25公里的筐覆山。因洞口原有兩石如門,故名。石洞中一水潭,約有14平方米,水清如鏡,不盈不涸,冬溫夏涼,有“龍潭仙揪”之稱。昔日洞內有佑圣宮、臥云樓、觀音寺、龍王殿等建筑,被譽為“桃源仙靈之窟宅”。歷代騷客至此作詩題詞銘之于石頗多。現古建筑頹廢,尚有清代學者王柏心所寫《游石門洞記》、書法家鄧石如所書《列岫叢青》以及同治年間(1862-1874)《重建石門洞靈濟殿并各殿啟》等一批碑刻,立于潭側。其中《列岫叢青》碑,字跡遒勁沉雄,尤為游人贊賞。洞外,山石褶皺,顯蒼-,古色盎然,頗富異趣。……[詳細] |
![]() | 漢壽亭侯點軍碑位于宜昌市點軍區點軍街點軍公園內,清代碑刻。清光緒十一年(1885),時任宜昌總鎮的羅縉紳為紀念關羽在該處點軍而立。碑質地為青石,通高2.88米,碑身寬1.05米,厚0.21米,碑額寬1.13米,厚0.24米。碑身陽面刻“漢壽亭侯點兵處,乾隆丙寅歲陳鎮軍綸所鐫字也。其地上控巴夔,下制荊襄,為侯平生據險扼要立功之所,沿古遺跡書以識之,宜矣。惜制度狹小,摩挲片石,半蝕風霜,紳懼其日銷沉也,為易豐碑,并讠志數語,刻手書虎字于末,非有附驥之私亦向往之不能置耳。”陰面刻“虎”字。碑額下端正中部刻“萬古不朽”。該碑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詳細] |
![]() | 石門洞又名龍王洞,位于宜昌市點軍區內,為宜昌古八景之一的“靈洞仙湫”。現列為宜昌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洞中空間之大居當地干溪48洞之首。洞內建筑始于宋朝。明主祖朱元璋昭書賜字后,相繼修建了龍王殿、張仙殿、佑圣殿、靈泉寺、臥云樓和殿前的漱玉亭。 洞前峰巒拱揖環持,群山秀麗如畫,筆架山的旗山、鐘山、鼓山十分引人入勝。群洞上下環繞,恍若天上人間,令人心曠神怡。古今中外文人騷客將此描繪成“輞川圖畫,桃源世界”。洞內還存有巨幅石刻,上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所書“列岫叢青”四個大字,更形象的概括了洞周邊自然景觀的秀麗風光。游人贊曰:“偷得浮生雙休閑,且作石門洞中仙”。 石門洞中奇景頗多,有天下一絕……[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