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家山墓群位于枝江市七星臺鎮肖家山村,東周、漢、晉代墓群。包括肖家山墓地、楊家山墓地、謝家山墓地。肖家山墓地位于七星臺鎮肖家山村二組,面積約10萬平方米,墓葬分布密集,已發掘23座東周、漢、晉時期墓葬。楊家山墓地位于七星臺鎮肖家山村三組,面積1.3萬平方米,采集標本有泥質灰陶豆柄、器口沿、器腹片等,屬東周時期墓地。謝家……[詳細] |
![]() | 金湖墓群位于枝江市仙女鎮金湖村,東周時期墓葬。由青冢和青隆包墓組成,均有圓錐形白粘土封土堆,其中青冢封土堆殘高6米,底徑59米,面積4404平方米;青隆包封土堆殘高4.5米,底徑40米,面積1615平方米。該墓群應為東周時期楚國貴族墓群,規模較大,規格較高,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詳細] |
![]() | 歸州城遺址位于秭歸縣歸州鎮。明、清代遺址。歸州城是明清時期秭歸縣治所在地,整體形似葫蘆,俗稱“葫蘆城”,以紅砂巖條石沿山勢起伏而筑。現存城墻是嘉慶九年(1804)所建、光緒年間重修。三峽工程蓄水前,可見長度約1500米的城墻和“迎和”、“景賢”兩座城門。三峽工程興建后,兩座城門被搬遷至茅坪鳳凰山,城池大部分被水淹沒,北……[詳細] |
![]() | 萬福垴遺址位于宜昌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周代遺址。南北長約980米、東西寬約575米,面積約56萬平方米。2012年6月基建過程中發現銅鼎一件、編鐘十一件,其中一件編鐘刻有銘文“楚季寶鐘厥孫乃獻于公公其萬年受厥福”。隨后進行了發掘。出土陶片以夾細砂陶為主,少量泥質陶,陶色主要為灰胎褐陶、褐胎黑皮陶、灰黑陶、磨光黑陶等,紋飾……[詳細] |
![]() | 青龍寺碉堡位于五峰縣仁和坪鎮楊柳池村。民國時期,國民黨七十九軍抗日和國民黨區長向丹池為防衛所建。碉堡占地面積40.3平方米。分三層,均為青石塊和條石壘筑而成,略呈方形。面闊6.4米,高7米,墻厚0.60米。墻體二層均有呈梯形的射擊孔瞭望窗,頂部有哨垛。它是中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重要遺存。(第五批)……[詳細] |
![]() | 洋房子位于興山縣峽口鎮黃家河村。1911年,由興山縣鄉紳文氏兄弟所建,因其建筑風格具有西式風格,俗稱“洋房子”。占地636平方米,建筑面積700平方米。左右對稱,呈開放式布局。有正屋7間,偏房各3間,磚木結構,穿斗式構架,硬山青瓦頂。門、窗均為圓拱形。該建筑是鄂西山區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第五批)……[詳細] |
![]() | 川漢鐵路上風埡山峒遺址位于宜昌市夷陵區小溪塔街辦姜家灣村。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5月,清政府籌劃興建由四川成都經重慶和湖北宜昌至漢口的川漢鐵路,由著名鐵路專家詹天佑任總工程師。1909年動工,1913年停工。僅完成了漢口至宜昌以及宜昌至小溪塔間7.5公里線路。上風埡山峒是現存最為完好的部分,洞口石砌拱頂,洞門高10……[詳細] |
![]() | 石佛庵佛像群石佛庵位于遠安縣舊縣鎮巷子村。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道光年間均有維修,上世紀50年代被毀。現存石雕佛像34尊,高約1米,或結跏趺坐或善跏趺坐。另存有清代記事碑十余通。這些造像數量眾多,造型豐富,是研究鄂西佛教發展史的重要實物。(第五批)……[詳細] |
![]() | 石門洞石刻石門洞位于宜昌市點軍區聯棚鄉干溪村,又名龍王洞,為宜昌八景之“靈洞仙湫”,明初被太祖朱元璋“敕賜靈濟”。洞口朝南,寬76米,高22米,深75米,因自然力作用而形成三級階梯狀。洞內現存明、清、民國時期碑刻40余通。其中以“列岫叢青”碑、“游石門洞記”碑和“重建靈濟殿記”碑等最為著名。該洞是明清時期鄂西重要的道教……[詳細] |
![]() | 天柱山古建筑群位于長陽縣清江北岸,天柱山,道教名山,又稱中武當。唐初始建道觀,清同治年間,仿武當山皇家廟觀修建地母宮、三地宮、靈官殿、玉皇亭、玉虛宮、南巖宮、皇經堂、雷祖殿、茄藍祠、忠恕門等三十六組建筑群落。該建筑群是研究武當山道教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實物。(第五批)……[詳細] |
![]() | 乃見天日坊位于五峰縣采花鄉楠木橋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柱三間仿木石構,面闊7.15米,通高7.17米,中柱前后設抱鼓石,主樓中枋正面陰刻楷書“乃見天日”,梁枋通飾百草花卉、動物等紋飾。該牌坊做工精致,雕刻工藝精湛,是湖北省現存貞節牌坊中的佳作。(第五批)……[詳細] |
![]() | 王家祠堂位于興山縣峽口鎮建陽坪村。清代建筑。四合院式布局,面闊三間13.5米,進深16.37米,由門廳、堂屋、廂房、天井組成。磚木結構,抬梁式構架,硬山青瓦頂,兩山設如意山墻。正立面采用灰塑牌樓裝飾貼面。祠內存有“王氏宗祖歷代昭穆位”碑和王氏第十一世王堯祚墓碑二通。該祠堂歷史沿革清楚,對于研究當地民俗文化發展演變具有重……[詳細] |
![]() | 曾家灣民居位于遠安縣河口鄉漳沐村。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坐西朝東,四合院式布局,東西長70米,南北寬29米,磚木結構,穿斗式構架,硬山布瓦頂、兩山設封火山墻。房檐上浮雕瑞獸、鳥等動物圖案。該民居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是研究湖北鄉土建筑的重要實物例證。(第五批)……[詳細] |
![]() | 盤古廟位于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古村坪村。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道光二十二年(1842)維修。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布局,面闊三間10米,進深15.8米。穿斗式磚木結構,硬山灰瓦頂。該廟是湖北省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紀念“盤古”的宗教建筑,對于研究湖北史前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五批)……[詳細] |
![]() | 南邊民居位于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南邊村。始建于清嘉慶六年(1801),由相距約200米的“老號”和“寶和”兩組形制相同的建筑組成。坐南朝北,“老號”占地面積665.3平方米,建筑面積965.3平方米。“寶和”占地面積949.86平方米,建筑面積1349.86平方米。均為磚木結構,硬山布瓦頂,兩山設封火山墻,屋檐、墻體多飾……[詳細] |
![]() | 圓通寺位于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界嶺村。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光緒年間重修。現僅存山門、主殿及數通碑刻。山門,面闊三間14.3米,進深一間7米,抬梁式構架,硬山布瓦頂。門額嵌石匾,陰刻楷書“圓通禪寺”。后殿,為寺主體建筑,面闊三間14.85米,進深三間11.86米,抬梁式構架,懸山布瓦頂。殿前有石經幢一對,形制相同,通高1.……[詳細] |
![]() | 李發軔夫婦墓位于長陽縣漁峽口鎮高峰村。建于1921年。為當地居民李發軔與妻子覃鳳英的合葬墓,由墓主生前所建,俗稱“生寄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5平方米。由封土、碑樓、石亭、院落四部分組成。該建筑形制獨特,石刻工藝精湛,是研究土家族喪葬習俗和工藝水平的重要實物。(第五批)……[詳細] |
![]() | 枝江烽燧群遺址三國時期遺址群,位于枝江市境內,包括長江沿岸16處烽燧遺址、北線6處烽燧遺址、1座障城(菜籽坪城堡),這些烽燧大多建于當地制高點,構成一個軍事通訊和防御體系,對于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詳細] |
![]() | 龔家臺遺址西周至晉代遺址,位于枝江市七星臺鎮團結村,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采集有石器、陶器(片)、銅器等。該遺址對于研究長江中游地區的古代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詳細] |
![]() | 百城遺址明代山寨遺址,位于興山縣黃糧鎮百城村,是明末李來亨抗清的重要遺跡,現存兩座寨城、數百級依山開鑿的石階、數十個軍事工事等。該遺址對于研究明末農民軍抗清歷史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第五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