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市文物古跡介紹
寶豐銀場古礦業遺址位于周寧縣李墩鎮芹溪村,浦源鎮圍城底村、官司村、里源村、上洋村,年代為宋至明。簡介:開采于宋元祐年間(1087-1094),分布范圍達40多平方公里,涉及到兩個鄉鎮5個古村落。銀場遺存的礦硐多達220多口,已發現冶煉遺址及礦工的-區遺跡40多處、摩崖石刻2處、隆慶五年“奉撫案兩院禁示”碑一通,另外有大量用于碎石的石制磨盤和冶煉廢渣。該銀場遺址是研究古代礦業開采技術、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保護范圍:分布于圣銀樓山四周已發現的220個古礦硐,各古礦硐周邊500米范圍內均為保護區;上洋村張彭八故居四周外墻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寶豐銀場古礦業遺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福寧山民會館年代:清座落地點:霞浦縣松城街道旗下街簡介: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始建,由山門、前座、后座等組成,硬山頂穿斗式磚木結構,總面積683平方米。前座主體面闊五間,進深七柱。是全國唯一跨省、跨地區的畬族公益團體,也是閩、浙、贛畬族民眾聯合組建的社會公益組織。保護范圍:東面圍墻外延伸20米,南面至門樓外官街,西面至鄭氏宗祠,北面圍墻外延伸30米。2009年,福寧山民會館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溪口永安橋年代:清座落地點:柘榮縣乍洋鄉溪口村簡介:永安橋是橫跨于玉山溪上的半圓石拱橋,總長36.22米、寬5.23米,石拱凈跨達23.76米,高11.82米,是華東地區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半圓石拱橋之一。北側橋頭八石碑,記錄了溪口村歷史上慶安、資壽、同安、長安、永安等五橋捐資、建造的過程。附屬文物有村東鳳里溪上的2條石碇步、2座石梁柱橋等。保護范圍:東至玉山溪永安橋上游10米,北至鳳里溪上游石梁柱上游10米,南至鳳里溪下游石梁柱橋下游10米,以及橋體所在二溪兩側各10米范圍內。2009年,溪口永安橋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張朝發墓年代:清座落地點:福鼎市秦嶼鎮瓜園村簡介:墓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平面呈“風”字型,三合土結構,坐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墓室有兩封門,分別葬有張朝發及陳氏夫人靈柩,墓前有碑坊式青石神龕、石獅子及望柱各一對,保存較好。張朝發(?~1840),字駿亭,福建惠安人。幼隨父徙居福鼎縣。道光十八年(1838)任臺灣水師協副將。道光十九年(1839)任定海總兵。次年六月,英軍入侵定海港,率兵水戰,中炮傷股,一月后卒于余姚。保護范圍:南至公路,東至墓外20米,北至山坡頂,西至墓外20米。2009年,張朝發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后門山遺址年代:新石器時代座落地點:福鼎市秦嶼鎮彭坑村簡介:新石器時代末期石器加工場所。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面積50000平方米。在取土區發現有大量文化遺物散落于地面,距地表深120~150厘米處有文化堆積層(厚20~40厘米),采集到大量石制品和彩陶器殘片等。陶器殘片包括泥質陶、夾砂陶和硬陶,其中以橙黃陶占絕大多數。采集石制品包括石器制作工具、石器坯件、石片和石料等。該文化遺存的發現,為探討同時期閩臺史前文化的淵源關系提供了實物依據。保護范圍:西至彭坑小學東墻、楊府圣宮東墻與北側高山山腳的連接線,南至彭坑至冷城水泥路,東至彭坑小學東墻以東約250米與北側高山山腳的連接線,北至高山山腳。2009年,后門山遺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秦嶼戍守臺灣將士墓群年代:明、清座落地點:福鼎市秦嶼鎮農業村簡介:明清以來原是埋葬當地抗倭義士和無嗣無屋尸骨。清代,秦嶼左右營開始抽丁戍守臺灣,官兵殉難或病故后隨鄭成功收復臺灣及戍臺故兵安葬于此。1974年,收集一般老百姓及革命人士骨灰合葬于此處�;㈩^崗包括戍臺故兵墓兩處(一墓一碑)和抗倭義冢三處,總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 。保護范圍:整個陵園,圣壽嶺右側兩義冢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09年,秦嶼戍守臺灣將士墓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施霖烈士后裔厝位于福安市溪柄鎮山下村田頭崗自然村,年代為1953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位于福安市溪柄鎮山下村田頭崗31號,1953年為革命歷史施霖后裔所建。坐西南向東北。單座合院式土木結構,面闊10.36米,進深10.88米,占地面積112.72平方米。二層,主座加兩抱廈,屋面簡易五脊四面坡,樓梯從后廳右側墻而上。一層布局以中腰壁分前后廳,兩側為房間。二層兩側設置倉里,中間堆放雜物。南與西向為后期自增建抱廈,以做櫥房與堆放農具等雜物用。該房子系省政府為閩東革命根據地受災群眾與革命烈士后裔所建,具有很大的革命歷史意義。2013年2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該樓四周外延伸5米。……
[詳細] 歸駟橋位于柘榮縣富溪鎮。系木構單孔懸臂式廊屋橋,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全長25米,寬4.6米,高7.3米。廊屋高3.8米,10扇40柱。1989年,柘榮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蟾溪貫木橋群由架設于蟾溪上的飛云橋、升平橋、仙宮橋、登云橋組成,2006年作為“閩東北廊橋”之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壽寧城關,蟾溪穿城而過,帶來了四座古老的廊橋:飛云橋、升平橋、仙宮橋和登云橋。這些橋不僅是交通的紐帶,更是歷史的見證者,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沿著蟾溪下游,你會首先看到登云橋,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古橋,又稱楊梅橋。全長33.8米,寬4.2米,它的拱跨30.8米,巧妙地橫跨在南北兩岸。走進廊屋,你會被其四柱九檁穿斗式結構所吸引,17開間,72柱,雙坡頂設計,條石砌筑的橋臺都顯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檐下柱旁的木板椅凳,仿佛在訴說著古今旅人的故事。壽寧的山高水寒使得晝夜溫差大,因此廊屋兩側都雕琢了精美的窗花。這些窗花不僅是為了通風采光,更是為了增添古橋的韻味。每……
[詳細] 東源橋位于柘榮縣東源鄉東源村,又名水滸橋。元(后)至元元年(1335)始建,明嘉靖十三年(1534)、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貫木拱廊屋橋。南北走向,橋長43.2米,單孔,拱跨25米。橋屋梁架左右共18縫,每縫6根立柱,計108根立柱。橋北端立有石構方形泗洲文佛古塔一座,高2.85米,座寬1.15米,塔基須彌座,佛龕內浮雕佛像。2005年5月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龍溪宮位于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半月里村,始建清雍正八年,背靠彌勒山,面向玉兔山、東依燕鼎山,建筑面積508平方米,硬山頂抬梁、穿斗木結構,由斗、升、翹、昂、拱組合。自南而北依次為大門、戲臺、眾廳、神廳、神龕等。其戲臺藻井以五層方斗逐級裝嵌,形成遠觀四方,近視八角的藻井。其工藝繁瑣細致,達到一斗三出跳,獨具畬族建筑特色。宮中供奉有畬民信仰的神像,最為稱奇的是這里山區村民也崇奉海神媽祖。龍溪宮2006年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雷氏宗詞和雷氏三古宅為附屬保護單位)�!�
[詳細] 太后公廳又叫皇后坊,位于福安市曉陽鎮曉陽村。始建于宋端平元年,后明弘治重建。太后公廳,也稱“眾廳”,由太后坊和戲臺兩座建筑組成,始建于宋代,現存遺跡乃明代重建,為木質宮殿式建筑,位于曉陽村老街鳳巢路,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公廳戲臺前高挑的屋檐下懸掛著一塊“太后公廳”匾額,太后坊內有一對“石鑼石鼓”,內九旋和外五旋的紋刻,意味“九五之尊”。一個鄉村隱示封建皇家的等級威儀,歷史謎團,期待有心人破解�!�
[詳細] 龍漈仙宮,位于福建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是奉祀馬仙娘的神殿。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350)之前,現存建筑為明隆慶三年(1569)重建,清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由門樓、天井、西廂和大殿等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屋面重檐,下檐作四面坡,上檐為圓形攢尖頂,木構架,頗有特色。2005年5月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福鼎分水關,位于城東北15公里,海拔450米,屬貫嶺鎮分水關村,104國道穿此而過,是福寧高速公路起點。地處浙江省之泰順縣、蒼南縣與福建省福鼎市交界處修建“友誼亭”。 福鼎分水關建于五代“開閩王”王審知時,為確保閩地安全,以御吳越(《方輿紀要》載:“疊石、分水二關,俱閩王時筑,以備吳越�!�),形勢險要,號稱“閩東北門戶”。在封建割劇時代,分水關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276年宋末宰相陳宜中之弟大都督行軍司馬陳自中 在據守分水關,護送秀王趙與擇入閩, 阻擊南侵元軍十多日, 食盡援絕,軍帥欲降之,不從,朝服南向,再拜而死。(《乾隆溫州府志》卷二八)。明嘉靖福寧州黃良林造隘房駐守。清乾隆福寧郡守李拔題稱“分水雄關”。清乾隆學者俞樾(字曲園)由浙江德清往霞浦省親,過此時留題曰:“嶺上嚴嚴分水關,令人回……
[詳細] 霍童涵洞,位于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石橋村,始建于隋皇泰元年(618),由龍腰水渠和蝙蝠隧洞組成。龍腰水渠亦稱“度泉洞”。據明何喬遠《閩書》載“黃鞠隋時為諫議大夫,諫隋帝不聽,遂尋閬苑之游,來抵霍童,見其地廣衍,遂起明農之意,鑿斷龍腰,通太湖水,揮指飛來峰塞水口,下鑄鐵牛鎮之”。“在獅子峰右開鑿長里許,高丈余,洞六尺的度泉洞,引泉溉田以濟霍童,村民祀之�!痹船F已全部成蝙蝠隧洞位于霍童溪北岸,該渠長700余米,由明渠與七段涵洞連接而成。涵洞直壁弧頂,高約2.2米,寬約1米,長度分別在2至3米不等,保存基本完好。該……
[詳細] 上坪洋坑橋位于福安市范坑鄉上坪村,年代為清同治七年(1868),類別為古建筑。位于范坑鄉上坪村西面1公里溪上。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建,同治七年(1868)重建�?缬谘罂酉�,南北走向,為單孔木拱廊屋橋,長24米,寬4.8米,占地面積115.2平方米。廊屋9開間,用柱40根,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橋兩側施欄板,內向加設坐凳。正間設神龕,高2.6米,寬3.2米,深0.9米。這是我市比較偏僻的一座廊橋,也是我市僅有五座橋其中的一座,而且由于現在交通的快速發展,山路幾乎荒廢無人走,致使無人使用、管理、修繕,非常容易毀損消失。所以比較珍貴,加強保護對以后研究廊橋具有重要的價值。2004年公布為市文物點保護。2013年2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該橋四周外延……
[詳細] 竹洲山畬族革命紀念碑位于福安市穆云鄉竹洲山屏峰村,年代為1984,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及代表性建筑。位于穆云鄉竹洲山屏峰村左側山岡處。1984年7月由福安市委員會、福安市人民政府立。坐東北向西南,碑高2.14米,寬0.65米,碑座面寬0.42米,橫面寬0.58米,高0.67米,整個立碑坪長3.8米,寬2.91米,占地面積約11平方米。紀念碑文:“竹洲山畬族革命紀念碑”。當時葉飛等革命先輩落腳于此村。對畬族群眾大力支持我市閩東革命根據地革命歷史具有重要紀念意義2013年2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墻體外延伸10米。……
[詳細] 大寶橋,福建省壽寧縣廊橋名,俗稱小東橋,位于福建省壽寧縣坑底鄉小東村東南1公里,始建于明。楊梅州風景名勝區木拱橋群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長44.3米,寬4.6米,孔跨33.1米。東南與西北走向,19開間,80柱,橋面弧度較大。上覆懸山頂加兩坡,鵲尾脊。兩端橋頭檐下至梁上部分施粉墻,有彩繪。橋中視神龕,祀臨水夫人。橋中有兩處用木板鋪民床狀,供行人躺臥歇息。橋中梁上墨書豐富的人文資料保存尚好。由于浩溪、坑底溪、西宅溪在小東村頭交匯后水流變大,始建于明朝的大寶橋曾被洪水沖垮,光緒年間重建時,建設者在將拱橋整體提升的同時,在較寬闊的一側橋墩巧妙設計了倒“V”字型的分流石砌橋墩,并在該橋頭設計了“U”字型的泄洪口,每逢發大水時,洪水便從低處泄流,確保廊橋安然無恙。……
[詳細] 松羅革命烈士之墓位于福安市松羅鄉松羅村,年代為1985,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位于福安市松羅鄉松羅村東南面400米福霞公路邊。始建于1985年,近年有過維修。烈士墓坐南向北偏西30°,整個墓園由革命烈士之墓與八角亭組成,占地面積484.2平方米。墓與亭皆是水泥建筑,烈士墓與紀念碑連在一起,平面為不規則的大半圓形狀。正前面墻體中間系刻寫“革命烈士遠垂不朽”青石板,署名:中共福安市松羅鄉委員會,福安市松羅鄉政府。兩側飾做水泥望柱,正面墻體中間上方矗立葫蘆尖頂四方形紀念碑,高為6米左右,碑四面均豎寫“革命烈士之墓”。烈士英骨就放在紀念碑后側室內2013年2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該建筑物四周外延伸15米�!�
[詳細] 牛山灣紅旗渠位于福安市社口鎮牛山灣村,年代為1962,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位于社口鎮牛山灣村西面一公里山腰上(俗稱:寨門處),1962年建造。從東往西,全長有兩公里左右,全是由荒山野嶺開鑿出來,分布面積約3100平方米。水渠繞山而走,東南面為為懸崖峭壁,萬里深坑。水渠多數由塊石水泥砌成,局部由巖石直接開鑿成渠,寬0.07-1.5米左右,深0.7-1.3米左右�,F做為牛山灣水電站發電站水源。由于當時設計施工有誤,從外往里(水頭處)施工,造成里面水渠水位比外面深。現在不僅可以作為干旱時灌溉水源,還可以作為發電水源。作為研究我市近現代農業發展歷史具有一定參考價值2013年2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該渠四周外延伸5米�!�
[詳細]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柣鎴eГ閸ゅ嫰鏌ら崫銉︽毄濞寸姵姘ㄧ槐鎾诲磼濞嗘劗銈板銈嗘肠閸ャ劌浜遍梺瑙勫劤绾绢參寮抽敂鐣岀瘈闂傚牊绋撴晶鏃€绻涘畝濠侀偗闁哄矉缍侀、妯款槻濞存粎鍋ら弻鐔兼惞椤愶絽纾╅梺璇茬箰閸熸潙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姳鑳剁换渚€姊洪崨濞楃懓螞閸曨垱鍋╅梻鍫熶緱閸氬顭跨捄渚剬闁归攱妞藉娲川婵犲嫮鐣甸柣搴㈣壘閸㈡彃宓勯悷婊呭鐢宕愰悽鐢电<婵°倓鑳堕埥澶嬬箾鐏炲倸鈧绔熼弴掳浜归柟鐑樻尵閸樼敻姊虹拠鈥崇仭婵犮垺枪椤e潡姊绘担铏瑰笡闁圭ǹ顭烽幃鐑藉煛閸涱叀鎽曞┑鐐村灦缁酣鎮块埀顒€鈹戦鏂や緵闁稿繑绋戞晥婵°倕鎳忛埛鎴炵箾閼奸鍤欐鐐寸墵閺岋綁顢橀悙娴嬪亾閸噮鍤曢悹鍥ㄧゴ濡插牊淇婇姘倯婵炲牊娲熼弻锝嗘償椤栨粎校闂佺ǹ顑呯€氫即銆侀弮鍫熸櫢闁跨噦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