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區文物古跡介紹
乍見百梁廊橋,無不為這座保護完好氣勢磅礴的古橋而激動,廊橋似一條黑色巨龍,橫亙在寬達百米的鄞江中游,即鄞縣洞橋鄉蕙江村。鄞江,古稱小溪江或蘭江,起自“四明鎖鑰”的鄞江鎮,經過百梁廊橋與奉化江會合后流向三江口。從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在長達421年的歷史中,鄞江鎮曾是古明州?縣的縣治,管轄慈溪、鄞縣、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縣。唐代神龍元年(705年)在小溪江畔的蕙江村,建造了一座用十多只船連接在一起的“浮梁”,這座活動的浮橋成為古代?縣與浙南聯結的重要通道,船橋北堍的圣壽寺則成為往來行旅的歇宿場所,至今圣壽寺內的唐代會昌四年(公元833年)刻的尊勝陀羅尼經幢,還保存在寧波市天一閣,一節經幢頂部的石刻佛像保存在村內。但這座“浮梁”在250年之中經常被洪水沖毀……
[詳細] 吳宅為清代民宅,占地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910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大門、大廳、明堂、住房。大廳和住房各為硬山頂七開間和重檐硬山頂。東西兩側重檐樓房,作客廳、書房、廚房、雜屋。前后兩進相連,左右有廊,上置卷蓬式軒,構件刻花卉。宅東首置水榭有水池假山。門壁有磚刻圖案。……
[詳細] 江家祠堂位于寧波海曙區偃月街69號,1999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點。該建筑現存臺門(已改動)、大廳。臺門山墻為觀音兜,明間抬梁式,次間為穿斗式,五架梁,三架梁為月亮狀,上有倒掛花籃和隨梁枋。前廊月梁呈象鼻形,雀替為卷草紋,廳觀音兜山墻,臺門與大廳間有天井。臺門前有銀杏樹二棵,為江家先人所栽。……
[詳細] 月湖橋位于寧波市海曙區月湖花嶼東南側,又名湖心東橋,是月湖的古跡之一,1981年12月被公布為海曙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于宋元豐七年(1804),現存建筑是經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修建的。它為一座石拱橋,橋兩旁置石欄,設有六個望柱,柱頭雕有荷花,橋心鋪荷花石板,具有清代石橋建筑的特點。該橋經過大修,呈修舊如舊,保持原狀。對研究寧波石雕藝術及造橋工藝具有重要的實物參考價值。資料提供:海曙區文管所……
[詳細] 瀛洲接武坊位于寧波市海曙區月湖柳汀南側,1992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點。三間四柱式,現存四柱及部分額枋等物,額枋上 書-“瀛洲接武”。此坊體形高大,系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巡撫甘士價等為丙午科姚之光等立。該牌坊對于研究我市地方史及牌坊石刻建筑藝術發展史具有一定的實物參考價值。……
[詳細] 大方岳第為明代貴州布政使張淵之故居,建于嘉清年間(1520-1565),原第宅附近建有坊,即“大方岳第坊”,該宅以南北為縱軸線,主要由大廳、0堂、后樓三幢木結構建筑及左右圍墻組成,總面積為1200平方。1998年月湖東區改造時重修,曾辟有月湖史跡陳列館。……
[詳細] 周宅位于寧波海曙區大書院巷9號,1999年9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寧波市級文物保護點。明代建筑。主體建筑坐北朝南,由主屋及東廂房組成,總占地面積390平方米。主體單檐硬山頂,六開間,四柱五檁。單步梁、雙步梁采用扁作月梁造。地面青石板錯逢橫鋪。東廂房單檐硬山頂,二開間,三柱四檁。據口碑調查,該宅主人姓周,明朝時在朝中為官與嚴嵩來往密切。該宅無雕飾,簡潔大方,顯示出明代建筑的特色,是月湖西岸不可多得的明代民居,具有較高的保留價值。……
[詳細] 白衣寺位于寧波海曙區孝聞街194號,1992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點。現為撲克彩印廠庫房,原為凈土居報仁院,五代后唐長興元年(930)建,宋治平元年(1064)賜白衣廣仁額,幾經興廢,現存大殿系清光緒十八年(l892)重建,民國時重修,現存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木梁架保存較完整。……
[詳細] 啟文橋位于寧波市海曙區啟文小區、甬水橋南,1992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點。東西橫跨南塘河,始建于宋,現橋系清道光二十年重修,為一單拱石橋,拱圈系鑲邊縱聯砌置,橋面望柱頭為獅、象、仰蓮、復蓮等,橋身兩側有鎮水獸。 該橋對研究寧波橋梁建筑史具有一定的價值。……
[詳細] 藥皇殿系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為祀神農氏而建。現存建筑系清道光年間(1821-1850)重建。由大門、大殿廂房等組成,正殿為單檐硬山式,五開間,前廊為抬頭軒,從中有眾多中藥材為題材的木雕、磚雕等建筑,尤為珍貴。2002年天一廣場興建時重修。……
[詳細] 屠氏別業位于寧波市海曙區拗花巷16號,1999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點。清代建筑。主體建筑坐西朝東,大門門楣有磚雕;儀門為牌樓式,刻有鳳凰牡丹圖案;主樓重檐硬山式,后樓小巧精致,梁頂刻有人物故事圖案。該宅總體保存較好,用材精致碩大,是寧波晚清建筑的佼佼者。……
[詳細] 盛氏花廳位于寧波市海曙區郁家巷1號、5號,清代建筑,1981年12月被公布為海曙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建筑坐西朝東。盛氏花廳的原主人為清同治、光緒年間的諸生林廷鰲,花廳系居宅中的書閣――近性樓,因該閣飛檐翼角,遠看如一巨艦,故又名“停艫”。樓前壘假山,旁掘水池,有翠竹、綠蕉、碧梧、蒼松等佳木。后居宅為清代學政盛炳煒所有,花廳作為其書房,俗稱“盛氏花廳”。該宅對研究寧波地方史及建筑發展史均有較好的實物參考價值。……
[詳細] 俗稱大廟,始建于唐圣歷三年(669),幾經興廢。現建筑僅存正殿,系1919年重建正殿重檐歇山頂,通面闊五開間,22.5米,進深19米,上檐出雙昂,建筑年代雖近,但其雙昂為真昂和上昂的做法,保存了古建筑的一些特色,是研究寧波建筑發展史的實物資料。……
[詳細] 吳氏支祠位于寧波海曙區月湖東岸竹洲旁,三支街40號、41號,1999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點。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大門因三支街擴路時已毀。祠內立有民國二十年(1931)《吳氏家廟碑記》。 該祠用材碩大,月梁上雕飾文史典故、傳統圖案,甚為華麗。……
[詳細] 李宅位于寧波市海曙區縣前街16號,1999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點。建于民國,中西合璧式。主體建筑坐北朝南,用料考究,裝飾精美。此宅原主人李氏系上海紗廠老板,解放后歸國家所有。解放初期,陳毅、彭德懷、郭沫若、賀龍等視察寧波時均在此宅下榻。……
[詳細] 登科第位于寧波海曙區桂井街8號,1999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點。系清代建筑,坐西朝東,大門朝北,梅石門框,飾有雕花雀替。 據查此宅原為清代徐氏家業,此宅是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為研究清代寧波地區建筑史提供了實物依據。……
[詳細] 楊宅位于寧波市海曙區月湖景區月島、花果園巷7號,1999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點。系清代建筑,主體建筑坐南朝北。據查,此宅原為民國時期甬上文化界名流,寧波二中校長楊菊庭住宅。楊宅布局完整、用材碩大、做工考究,文物價值較高。……
[詳細] 超然閣原位于寧波海曙區月湖柳汀,現遷建到月湖西岸的馬衙街與偃月街交匯處,1992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點。該閣為三重檐歇山頂建筑,是“柳汀”義學內的主體建筑,內有石碑二方,登閣可眺望月湖全景,系清道光十一年(1831)建筑。……
[詳細] 徐氏故居位于寧波市海曙區桂井巷7號和8號,1999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點。清代建筑,主體建筑坐北朝南,梁架上有蝙蝠、仙鶴等雕飾,甚為華麗。后樓為重檐樓房,卷棚頂抬頭軒,廂房亦為重檐樓房,據口碑調查原為藏書樓。……
[詳細] 陳魚門故居位于蔣祠巷3號。共三進,第一進為小洋樓,第二進為民國時期較典型的近代建筑,第三進為晚清期建筑,三合院,座北朝南,主樓五間二弄重,兩廂房為重硬山式樓房。陳魚門(1817—1878年),字政鑰,號仰樓,鄞城(今寧波市鄞州區)人,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拔貢,曾任內閣中書,加三品銜。太平天國期間,陳魚門主持善后局,與英國駐寧波領事夏福禮交往甚密,常以打麻將為娛。此后,陳魚門又到上海經商,更以打麻將為交際手段,遂將麻將傳給外國人。同治三年(公元1846年),陳魚門將紙牌改為竹牌,保留了碰和牌中的“萬”、“索”、“筒”,共108張,改“紅花”為“綠發”,“白花”改為“白板”,“老千”改為“紅中”,命名為“三箭”,每樣四張。同時增加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風,每樣也是四張。由此形成當時流……
[詳細]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