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鑼臥佛屬全國大型佛造像之列,是一尊全身石刻像。臥佛造像構思巧妙,設計另辟蹊徑,具有獨特美。馬鑼臥佛像長10.5米,頭長2.1米,頭戴螺髻,鼻梁略高,臉部渾圓,雙眸微合,嘴唇輕閉,面容安詳端莊,神態怡然,表現出釋迦牟尼遷化時大度超然的神情。佛身披著袈裟,袒胸赤腳,左手置腹上,右手微曲,手指放在胸前,通體服飾線條流暢逼真。臥佛四周雕刻有頂禮膜拜弟子20尊,弟子作哀戚狀、表現出悲傷、憂郁之情。龕楣上對刻二飛天,雖然面目化,但依稀可見韶華裴然的飛天,飄帶飄逸,披肩纏臂,輕盈自然,瀟灑柔美的風韻猶存。臥……[詳細] |
![]() | 楊公闕建于東漢晚期,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夾江縣甘江鎮雙碑村,西鄰響堂壩,北臨甘江河。楊公闕(以闕基為準)東延5米,南延5米,西延6米,北延30米圍墻以內為保護范圍,圍墻外周邊10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雙闕東南約300米處突起的平臺高地,曾經發掘出漢磚、古陶、石避邪、銅鐵器皿等零散文物,推測為楊公闕墓葬所在地。楊公闕為墓闕,座南向北,雙闕相距13米,闕高4.68米,寬1.2米,厚0.88米,紅砂石質,各由10塊巨大厚重的堅硬紅石重疊堆砌而成,雙闕主體保存較好,結構可分為闕身,闕樓,闕蓋三部分,闕身呈……[詳細] |
![]() | 福寶古鎮在秦漢時就有先民群居,唐宋時漸成聚落,為川鹽入黔的重要道口,故素稱“鹽馬古道”。元末明初商旅增多,形成集市。明末清初,戰事頻繁,人口銳減。在清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移-動中,楚、粵、閩、贛等地之民相繼遷居福寶場,并修建家廟以懷故土,場上廟宇在原有土地廟、五祖廟、張爺廟、清源宮的基礎上,又出現了萬壽宮、天后宮、禹王廟、火神廟、天燈廟、王爺廟、觀音廟等宮廟,形成了民居與宮廟相嵌的建筑形制。福寶古鎮建筑類型豐富,有住宅、宮廟、文壇、宗祠、商鋪、作坊、客棧等多種建筑,且有大片明代木結構建筑完好……[詳細] |
![]() | 景區地址: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楠竹村境內有森林竹海、七朗廟、蝴蝶谷等20余處自然景觀,氣候宜人,交通較為方便,平均海拔約1320米。擁有林地12386畝,其中天然林5000余畝、人工林1986余畝、成片優質楠竹林約5400余畝;黃蓮、厚樸等中藥材達2600多畝�!�[詳細] |
![]() | 羅盤嘴墓群位于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占地約450平方米。為瀘縣宋墓之一,雕刻的內容主要為武士、四神、伎樂、侍仆、綜合等種類。2013年,羅盤嘴墓群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葬為仿木結構石室墓豎穴式墓壙,坐東北向西南,長方形平面。墓葬由墓道、墓門、墓室、墓頂等組成。文物遺存羅盤嘴墓群已暴露四座墓葬。其中M2墓室最為完整,墓志銘明確紀年為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M2墓室長2.9米、寬1.25米、高2.58米。墓室側龕浮雕花卉門扇,后龕雕女侍,后壁橫梁正面鐫墓志,室底設棺臺,盝頂�!�[詳細] |
![]() | 雙石牌坊,位于仁壽縣城東南部50余公里的禾加區中華鄉牌坊村,距牌坊村小學東方200米,南北向,兩坊上下對列,一條南北走向的石板大道貫穿其間。兩坊間距44.5米,依所處地勢由低到高分別編為一號坊和二號坊。一號坊建于清光緒七年(1882年),是清王朝為表彰徐母楊氏夫死從子和孝敬老翁欽旨建造的節孝坊。坊高11.17米,寬7.16米,四柱三開間格局,明間空(寬)2.52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頂,牌樓式仿木結構,筑寶瓶式坊頂。全坊用109塊石料構成,有90龕戲文和民間故事造像。裝8個雕花云板,8支鏤雕雀替,石……[詳細] |
![]() | 云巖寺座落在江油市北25公里的竇圌山上。寺廟始建于唐乾符年間(公元874年——879年),興盛于宋代,明末毀于兵火�,F存建筑除飛天藏外,全系清康熙至道光年間重建。云巖寺建筑坐北朝南,層層遞高。在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文武殿、-殿、大雄殿、振經樓五重主體建筑。兩側輔以配殿、經堂、禪房、客廳等。寺外竇圌山頂峰還建有玉皇殿、東岳殿、竇真殿、魯班殿、飛仙亭等。占地26畝,建筑面積5051平方米。云巖寺大雄殿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建。面闊14米,進深17米,歇山式頂,前后檐有斗拱,出三跳。底層櫨斗下……[詳細] |
![]() | 大石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城南5公里王所鄉西南約400米處,屬安寧河流域的中段地區。大石墓葬為戰國至西漢時期西南地區某一民族的文化遺存,據文獻記載,大石墓可能屬當時的邛都人。其構造是在地面上用巨石砌成墓室,有的在墓室上加封土,墓內埋葬人數甚多,年齡、性別各有不同,系多次葬入。王所大石墓群呈三角形分布,墓室基本在地表以下,表面用巨石蓋頂。東墓長7.4米,寬3.5米,地表部分高1.4米,墓室蓋頂右不全;南墓距東墓50余米,長9米,寬2.8米,地表部分高1.2米,除墓門一塊蓋頂石移……[詳細] |
![]() | 鐵佛寺崖墓群位于安岳縣自治鄉鐵佛村的鐵佛寺山崖和祠堂坡四周,崖墓分布在啞子河大龍橋至祠堂坡長一公里的兩邊山崖上。鐵佛寺崖墓群在祠堂坡有40座。墓葬結構多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室均為單室墓,墓頂多為弧形頂,有少數呈人字頂。墓室長2~5米、寬2~3米、高1.8~2.2米,均有短甬道,甬道深0.5~1.2米,高1.2~1.5米,寬0.8~1.5米。墓道視地形長短不一,有不少墓的甬道兩旁、墓室有石刻畫像。石刻畫像建筑類的有單闕、雙闕、子母闕、干欄式建筑、望樓、斗拱等;生活類的有牧馬、長袖舞、魚舟等;……[詳細] |
![]() |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座落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城東40余公里的沙溪鎮王坪村。1934年7月,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緬懷紅軍將士,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旁修建烈士陵園,原名“王坪烈士墓”,時任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親自設計并題寫碑名、繪制圖案,烈士集墓集中安葬紅軍烈士7823名,是中國唯一一處紅軍為戰友修建的陵園,也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集墓。1982年4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為紅軍烈士陵園親筆題詞,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詳細] |
![]() | 通江千佛巖石窟位于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千佛村,石窟雕鑿于唐龍朔三年(663年)至開元七年(719年),前后歷時56年。共有造像54龕,造像3000余身,分布在高10米、寬53米的白砂巖石正面和左側。正面28龕,盛唐雕造;左側26龕,初唐雕造。整個造像群由凈土變、天龍八部、說法圖、七級佛塔、千佛屏等龕組成。主要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大勢至、四佛、三世佛、藥師佛、護法力士、供養人、樂伎等。龕形有方形龕、雙重檐龕、拱形龕等;雕刻手法采用高浮雕、淺浮雕、線刻和鏤空雕刻手法。千佛巖石窟規模宏大,裝飾華麗,雕藝……[詳細] |
![]() |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包括四川省新津縣龍馬鄉的寶墩古城址、郫縣古城鄉的鄲縣古城址、溫江縣萬春鎮的魚鳧古城址、都江堰市青城鄉的芒城古城址、崇州市上元鄉的雙河古城址及燎原鄉的紫竹古城址等,是迄今所知中國西南地區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年代距今約4500~4000年左右。城址中發現有用于防御的高聳城墻、禮儀性大房址、干欄式建筑、木骨或竹骨泥墻房址、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和種類多樣的灰坑,出土了大量磨制精細的石器和裝飾精美的陶器。這些古城址建筑技術相同,文化性質單一,是寶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遺址……[詳細] |
![]() | 龍居寺是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廣漢市城西八公里新豐鎮龍居村。據記載:龍居寺“相傳為唐代禪宗八祖大寂禪師馬祖道一創建的佛寺”。寺內尚存其塑像。殿堂建筑40多間,周圍楠木、香樟近百株。主要建筑中殿,建于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三間九檀歇山式筒瓦屋頂,正方形建筑,屋頂為角柱、檐柱和外檐橫枋上的斗拱承重(托�。缺谟忻鞒苫辏�1466年)彩繪壁畫12幅,畫面各高3米,寬2.3至2.5米。繪有十二賀覺、0、諸天、四眾弟子等。神態生動,筆法靈巧。屬國中珍品,已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一書。中殿……[詳細] |
![]() | “僰人懸棺”位于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有分布。我國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干越、僚人、僰人(都掌人)民族都有懸棺葬的習俗。而最有名的就是川南的僰人懸棺和福建的船形懸棺。《珙縣志》載“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歷代僰人等少數民族聚居于這一帶,故遺存的懸棺多,但現在最多和最集中處,當首推珙縣洛表鄉的麻塘壩和曹營鄉的蘇麻灣。珙縣麻塘壩南北狹長,東西兩側奇峰挺拔,險拔峻峭的巖穴之間,許多棺木半懸山崖,在懸崖峭壁上現存懸棺160多具。早在1956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詳細] |
![]() | 七曲山大廟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自古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門”之稱。大廟位于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陜公路邊,距離綿陽市49公里,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廟。大廟始建于晉,建筑氣勢恢宏,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晉代張亞子而立的“亞子祠”。元朝初年,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造“文昌宮”,后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形成了一組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古跡建筑群,整個大廟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為文昌宮和關帝廟的總稱,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筑群所組成七曲山大廟較……[詳細] |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