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鶴壁市旅游

鶴壁市文物古跡介紹

石林軍事會議舊址
  石林軍事會議舊址是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逐鹿中原,解放湯陰時與湯陰只有數里之遙的石林成為大后方,劉鄧大軍的指揮部就設在石林,在這里駐扎12天并召開了著名的“石林軍事會議”的地方。林會議舊址位于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位于河南鶴壁市的東北部,東部與湯陰縣相鄰,西連山城區,是鶴壁市的東大門,屬于半山區半丘陵地帶。2005年河南省會、省政府制定了《2005-2010河南省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石林軍事會議舊址”被列入5條“紅色旅游經典線路”中的第4條線路——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為主線的“中原解放戰爭地旅游”,并被列入第一批重點建設的26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點)之一。2017年1月,石林軍事會議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歷史背景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逐鹿中原,解放湯……[詳細]
鶴壁金山寺
  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龐村鎮。毗鄰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距鶴壁市中心5公里。是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游區。2004年成立金山寺景區管理處,正式對其進行開發和建設。因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創始人墨子在此地居住多年,當地又有人稱金山為“墨山”。坐落于此的金山嘉佑禪寺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北宋嘉佑年間,是一座佛教文化濃重的千年古剎。據史書記載,金山寺興盛時期,高僧云集,僧人數百,廟產千頃,香煙繚繞五百里,寺內至今仍完好保存著被譽為豫北第一的大雄寶殿、獨具特色的臥佛殿以及其它建筑群。金山名勝游覽區植物繁盛,冬季瑞雪覆蓋,怡靜宜人,春季萬物復蘇,綠葉滴翠。金山寺晨鐘暮鼓,化人心靈。據專家考證,流傳千年的《白蛇傳》的傳說就誕生于金山,雷峰塔遺址、金山寺、……[詳細]
浚縣興國寺
  太平興國寺(簡稱興國寺)坐落于浚縣大伾山,其寺名是北宋皇帝趙光義以自己的年號“太平興國”賜封的,如今它至少有1030歲了。和其他的皇家寺院相比,太平興國寺猶如隱居的高士,深沉清寂。廟宇猶如山林的眼睛,-出山的意韻、山的文化精神。一座山,因為有了廟宇,更顯山林的靜謐與遼遠。林立的廟宇道觀給大伾山增添了幾多神秘。我走在清晨霧靄的山間,感受著獨自行走的樂趣。和大伾山古廟會的喧嚷相比,今日歸于沉寂的山林是沉靜的。我正與那些零星的游客一同走進這早春的大伾山畫卷……拜訪太平興國寺沿著大伾山東側半山腰的磚鋪山路,你可看到背倚山崖、坐西面東的太平興國寺。高高臺階上的興國寺山門,面闊三間,紅漆木門,為清代建筑,據說是地藏殿改造的。紅色匾額上為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居士親筆題寫的寺名“太平興國寺”。山門內供……[詳細]
三官古廟
  在羑里河和金線河的發源地鶴壁集鄉梨林頭村有一古廟群,這就是充滿神秘色彩的三官古廟。三官古廟的來歷還得從2007年4月22日出土的一通古碑說起。這通題為《重修老君堂碑序》的石碑刻于“大清乾隆廿四年玖月十六日”,出土于梨林頭村的三官廟內。    三官廟佇立在金線河河面上的百步橋之上。古碑出土時,村民們本以為終于找到三官廟及百步橋創建年代的記錄了,可是讀罷碑文,只發現了“宋代前存之三官古廟”和“有老君堂一間,不知創自何時”這樣的介紹。三官廟和百步橋的創建年代至今還是個謎。  古廟建在河面拱橋之上,堪稱一絕,在全國恐怕也不多見。規模宏大的三官廟便是如此。  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的三官廟氣勢恢弘,現存有拜殿、三官殿、老君堂、孫真人殿、碧霞宮、關帝殿等,是一處擁有20多座建筑物的古建筑群。廟宇雖在橋……[詳細]
浚縣碧霞宮
  碧霞宮即碧霞元君行宮,又名圣母廟,俗稱奶奶廟。位于浮丘山南端峰巔,座北向南,前后三進院落,占地11160平方米,殿宇樓閣87間,是一處規模宏大,布局嚴謹的古代建筑群。宮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浚縣知縣蔣虹泉主持興建,歷時21年落成。后經明、清年間多次重修擴建,漸具現今規模,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碧霞宮座北向南,87間殿宇、樓閣以南北軸線為中心,對稱分布,組成三個院落,中軸線上有戲樓、萬物資始坊、硬山頂山門、四阿頂二門、卷棚歇山與懸山頂組合的正殿以及三重檐歇山頂的寢樓。碧霞宮正殿是碧霞宮主體建筑,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大殿建在2米高的月臺上,兩邊各有垂帶式十蹬踏步,供上下月臺,正中石雕盤龍御路,上雕二龍戲珠。大殿為卷棚歇山頂拜殿和懸山頂后殿組合式建筑,頂覆綠琉璃瓦,飛……[詳細]
鶴壁集古瓷窯遺址
  鶴壁集古瓷窯遺址位于市區北10公里處,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次發掘,清理出窯跡作坊、盤、罐、壇等生活用具,狗、馬等動物模型,象棋、鈴鐺等大量器物,器物有白釉、黑釉、醬釉、天蘭釉等,其中白釉器居多,而黑釉晶瑩發亮,可見人影,工藝居眾釉色之首,紋飾有刻花、鈴花、剔花、印花、加彩等,構圖簡煉,筆法流暢,寫實性強。1986年5月,遺址內建立了“鶴壁集瓷窯遺址陳列館”。鶴壁集古瓷窯遺址位于鶴壁集羑河兩岸,分布區域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約650米,面積84萬平方米,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民間窯場之一,是稱譽世界的古代民間陶瓷的杰出代表之一。該窯始燒于晚唐,中經五代、北宋、金時期,終燒于元代,歷始五百余年,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是鶴山先民對中華文明的一大貢獻。該窯……[詳細]
淇縣靈山寺
  靈山寺旅游區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西北8公里處,面積約10公里,包括靈山寺、朝陽寺、清涼寺。靈山寺坐落在群山之中,寺西北為靈山,海拔337米;東南為饃頭山,海拔465米;東為龍山,海拔400米;西南為虎山,海拔385米,耬鏵山為靈山之門戶。靈山寺創建于南北朝年間,修于唐朝開元,寺以靈山為主,取心誠則靈。靈山寺四周十景文明遐邇。一曰威嚴少進,二曰群峰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經蓮壺,五曰半巖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叫,八曰雙劍橫秋,九曰東海龍吟,十曰西山虎嘯。靈山寺景觀有女媧峰、古佛宮、女媧宮、玉帶河等主要景點40多個。自靈山寺向南有朝陽山,半山腰有朝陽寺,始建于東魏武定七年,依山建造,遙望如空中樓閣,故稱懸空寺。朝陽寺,四季向陽,冬陽光普照,暖意融融。有詩贊曰:千峰浮晴藹,飄飄蔽云空,登……[詳細]
鶴壁劉莊遺址
  劉莊遺址,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大賚店鎮劉應村,是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為夏商周斷代提供了可靠的資料。遺址位于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級階地之上,南水北調中線干渠662公里處。東距京廣鐵路300余米,緊鄰鐵路以東的鶴壁市新城區。遺址位于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級階地之上,地理坐標東經114°15′,北緯35°44′,海拔高程在104~108米左右,淇河自西向東從遺址西部、南部環繞而行,屬衛河流域。遺址面積30余萬平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干渠計劃占壓遺址面積約7萬平方米,發掘面積7700平方米,發現仰韶時代大司空類型文化遺存及大規模的先商文化公共墓地。336座墓葬分布于東西110米、南北55米的范圍之內,布局清楚,排列規律,隨葬品400余件 (套)。出土陶器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陶鬲為主體特征的先商文化在發展進程中融……[詳細]
郡馬樓
  郡馬樓,位于淇縣城東南6公里,西崗鄉王莊村北頭,樓面7間,進深一間,硬山瓦屋頂,屬明代建筑。現存七間樓房。關于駿馬的來歷,這里還有段有趣的故事。明朝時,王莊有一個小伙子,名叫王強,無父無母?然一身,靠推小車旋棒縋流浪為生,四海為家。一天他來到京師,住進一家客店,歇息時無意中一0蹲在店家的雞籠上。店主一怔,莫非我這個夢應到了這漢子身上?如果真的是這樣,他必有大富大貴。對,當今皇上正在招駿馬,何不讓他去應試一下?店主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王強。王強想:自己家徒四壁,斗大的字不識一石,窮小子攀皇親,這是白日做夢!王強執意不去,但經不住店家再三勸說,最后抱著賺一頓飯的心情,趕往應試場。到了應試現場,正是午飯時間,主持人傳旨凡應試員一齊共進午餐,到了餐廳,王強左右一看,滿屋坐的都是官臣紳士子弟,惟獨自己……[詳細]
浚縣古城墻及文治閣
  浚縣古城墻及文治閣浚縣城西的衛河岸邊,有一段建于明代的古城墻,它歷經600多年風雨依然保存下來,見證了浚縣這些年的滄桑巨變。如今衛河沿岸的古城墻兩邊,隨處可見的是磚石瓦礫,這是浚縣啟動古城墻保護開發工作后,對城墻兩邊的違章建筑和與古城墻整體環境不協調的建筑進行了拆除。“浚縣古城墻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清兩代,古城墻多次重修擴建,日趨完整。”陪同記者采訪的浚縣文物旅游局局長裴順昌向記者講述了古城墻的歷史。裴順昌說,古城墻曾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原城門、城樓及大部分城池也于新中國成立后逐漸拆除,現僅存沿衛河的一段古城墻、姑山南側古城墻遺跡和浚縣縣城中心的文治閣。沿衛河的古城墻南北長768米,高5.7米,寬7米。基部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磚,磚墻厚1.3米;內實以夯土,……[詳細]
田邁造像
  田邁造像田邁(馬都洛)造像,俗稱石佛,位于淇縣城東8公里石佛寺村,因田邁(馬都洛)造像,故名。石佛寺為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創建。明洪武三年重修,現存座北朝南大一座為清光緒十六年又重修的,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造像巍立殿中,通高3.34米,碑身高2.75米,厚0.14——0.20米,座高0.64米。石刻整體呈蓮花瓣形,頂部略殘,為北魏太和十八年至正光五年(公元494——524年)的作品。造型生動,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在全國也會罕見,河南省政府曾在1936、1976年兩次撥款維修大殿。造像內容簡介如下:碑陽:碑頂上部雖殘,碑身和基座完好、碑中有浮雕方塔,塔身上刻有兩龕門,其內各雕一佛,下有三個飛天撐起全塔,形體姿態生動異常,再下有菩提樹,樹下為釋迦、多寶并座像。再下有一長……[詳細]
小艾莊遺址
  小艾莊遺址遺址在縣西22公里小艾莊村西1公里處。系一臺地,南為小溝,東為古河道,南北長100米,東西寬70米,面積7000平方米。經考察,為一處龍山至商代文化遺址。1973年4月23日至5月1日,安陽地區文物訓練班在省博物館專家指導下,對遺址進行試驗發掘。發掘結果表明,文化遺存分6層,1、2層為商代文化,3、4層為先商文化,5、6層為龍山文化。龍山層厚0.65米,內有白灰面房基3座,上下疊壓9層,上4層為白灰面涂抹,下5層為火燒硬面,從下至上逐層南移。白灰面房基呈圓形,直徑約3至4米,灰面較薄,厚約0.5至0.7厘米,光滑平整。房基正中,有一圓形灶面,直徑06至0.7米,灶面呈紅黑色,光滑堅硬。白灰面四周有殘墻和柱洞3個。出土文物極為豐富,陶質有泥質和夾砂兩種。紋飾有方格紋、籃紋、弦……[詳細]
衛國故城
  衛國故城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縣縣城四周,是第二道朝歌城(紂王城)的城垣上段。衛國故城的時代為西周、春秋、戰國和漢代,故城實系文獻記載中確指的“朝歌故城”。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興師伐殷,殺武庚(紂王子)、管叔,放蔡叔。將邶、鄘、衛三監之地及殷余發劃為衛國,封康叔為衛君,建都朝歌,宮殿建在城內定昌(今東倉)、傳至仔懿公,因其玩鶴喪志,不恤朝政,終于在公元前660年被北方人狄人所殺,在朝歌歷時403年,故名衛國故城。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250米,東西寬1650米。城墻寬70米,城內面積約420萬平方米。地面現存城墻有四段.即西城墻三段,北城墻一段,殘高1.5~3.6米,板筑而成,板眼明顯,均為平夯,板眼間距2.20~3.10米,板眼孔徑6~8厘米,夯層清晰,每層6~12厘米。在夯土層發……[詳細]
花窩遺址
  花窩遺址是一處遠遠早于殷商晚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期遺址。該遺址于一九七九年三月發現,同年夏天,安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了開發試掘,清理灰坑4個經開掘,出土器物具有獨特的風格。石器以磨制為主,打制次這,有鏟、斧、鑿、磨棒,并有少量尖狀器、刮削等細石器;陶器為手制,火候較低,質松易碎,均為紅陶,陶質分泥質和夾砂兩種,文飾有壓印紋、劃紋、錐刻紋、蓖點紋等。器形有小口雙耳、三足器等。花窩顧名思義是一個土地肥沃、景色秀麗的所在,現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縣城東北14公里高村鄉花窩村,相傳三千多年前,黃飛虎在鎮守淇水關(今高村橋)時,把淇水關西北二公里許的一塊風水寶地,辟為他的私人花園,他還招慕了許多種花名匠為他種植花草。有一棵柳樹保存至今這個花園集各種名貴花卉于一園,經過花匠的精心培植,一年四季鮮花盛開,……[詳細]
浚縣忠烈祠
  忠烈祠忠烈祠在小姑山北端“忠孝祠”(元末浚州知州王士元及其子祠)之左。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次年勒石記其事。明末,李自成舉義,勢若燎原烈火。農民軍委馬世聰為浚縣知縣,治理浚地。李化桂“驚聞煤山之音,縞素痛哭,誓誅兇逆”,與劉尚信、劉偉施、王化遠、王元禎謀刺馬世聰,與義軍對抗。事泄,李化桂等被處死。國之蒲等為昭其“大義”,乃建祠、勒石,“欲令忠臣之節與天地同垂不朽”。附:忠烈祠碑記天地之悠悠無疆,乾坤之正氣,運行于不已;人紀之光照不磨,忠孝之大節,主持于無息。惟正氣之恒伸,則專直翕辟;生物之廣□,則仁敬孝慈;立身之端方,則無容回曲。是故逢、干、夷、齊舍生取義于前,張、許、文、陸及方、練諸公,殺身成仁于后,此皆志士仁人。烈烈志家,報國捐軀殉君者,亦歷歷有人焉。至于方策所未載,旌章所……[詳細]
前嘴石窟
  前嘴石窟又稱武公祠石窟和千佛洞,位于淇縣城西北18公里前嘴村東武公祠西。洞窟鑿在不甚高大的山崗腳下,窟門向南,面對奪豐水庫,門高1.11米,寬0.86米,門楣上部兩側鑿有洞眼,原來可能裝有前檐,今已不存。門兩側雕二力士,怒目束幘,赤膊飾帛,腰系戰裙,赤足站立,肌肉隆起,筋骨畢露,像貌雄偉。窟內平面近方形,J頂,面闊1.87,進深1.83,高2.1米。后壁中部鑿一大造像龕,本尊為釋迦牟尼,高0.74米。頭及手已殘,螺髻,后有圓形頂光,周飾蓮花,頸稍長,肩寬而圓,身著貼身通肩大衣,內束裙,衣紋褶疊覆于座前。右手前伸,左臂下垂,結跏趺坐在長方形須彌座上。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弟子頭部已殘,后有圓頂光,身著袈裟,雙手置于胸前,跣足站立,菩薩已殘,分別立在阿難、迦葉二弟子兩側。龕的上部和左右兩壁雕滿小佛……[詳細]
浚縣天寧寺
  天寧寺座落于大伾山東山腰,始建于北魏(386—534年),以后歷代曾數次重修。天寧寺歷史悠久。元代以前,天寧寺名大伾山寺,座西向東。明代始稱天寧寺,改為座北向南。清道光年間又改為原座向。現有殿宇30余間,占地面積2600余平方米。道光間建山門5間,門額橫書“天寧寺”三字。門前是平臺,臺下有“七十二磴”,系登山石階。石階兩旁的地下曾出土東晉時期的石雕貍羊一對(現存河南省博物館)。天寧寺現今的布局為東西南北相交的“十字”形。東為正門,內塑“哼哈”二將。南為地藏殿,北為天藏殿,殿內原塑四天王像。中院南北為廳,系禪林僧舍,西為藏經閣。閣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2丈,分兩層,宏偉壯觀。閣頂用各色琉璃瓦砌成飾紋圖案,古樸端莊。閣內原存藏經6053卷,1949年移交平原省,……[詳細]
淇縣王莊遺址
  王莊遺址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小型聚落遺址,大體可分為早、晚兩期,從地層及陶器演變序列方面分析,早、晚兩期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王莊遺址的面積雖小,但與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的其他同時期的遺址相比,有四特點:1、遺址緊鄰太行山,西距太行山大約只有3公里,但距河流較遠,南部最近的河流滄河距遺址約有1.5公里,這里的居民所依靠的水源應是遺址北部的一泓泉水,因此這應是一處濱泉居龍山文化晚期遺址。從遺址上直接覆蓋的黃沙土和河卵石及遺址東部發現的大片黃沙土分析,遺址很可能是被一場大山洪毀壞的。2、王莊遺址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小型聚落遺址,整個聚落略作圓形。對中部破壞嚴重的部分進行了鉆探,發現周邊的房子呈圓形分布,加之上、下有多層疊壓,較易探出,而鉆探的結果是中間未見房基,因此推測中部可能為一廣場。周邊每一個時……[詳細]
青巖石窟
  青巖石窟亦稱青巖絕石窟,在淇縣縣城西北二十五公里廟口鄉賀家村西青巖山上,背靠懸崖峭壁,面臨淇水碧波,山水相映,景色宜人。該石窟窟門向東,高1.87米,寬1.32米。窟內平面近方形,穹隆頂,面闊3.15,進深3.80,高2.77米。南北兩側及內壁下部鑿有石臺(神壇)。后壁中部雕釋迦說法像,像高1.1米,頭及手均殘,削肩,袒胸,內著僧祗支,外著通肩大衣,結跏趺坐在低束腰蓮花座上,后有“壓地隱起”的圓頂光及橢圓形火焰紋背光。四壁雕有多層橫向排列的小佛龕,每龕佛像姿態相同,結跏趺坐在蓮花座上,雙手下垂掌心向上作禪定印。除少部分殘損外,大都完好。這些小龕比例適宜,雕刻精細。表面涂有藍、朱、石綠等色彩,使窟內顯得鮮艷奪目。龕楣鐫有楷書施主題名,主要有“常村韓郎妻李氏二尊”、“北吳里高覽勝”等。本尊前邊有……[詳細]
大伾山古建筑群
  大伾山不僅自然景觀優美,而且文物古跡薈萃。唐宋以來,歷代寺廟亭閣星羅棋布。現存古建筑群9處,王陽明、王鐸歷代名人摩崖題刻460余處,古柏426株,新建景點4處。山門在伾浮路東端大伾山西麓,為仿漢闕式,面闊16米,高9米,山門座東向西對稱分布,兩端為仿漢石闕,兩層單檐平頂,中以敞廊頂相連。坊額懸掛書法家羅工柳書“伾山仙境”橫匾。山門前為三級月臺,月臺南北均有馬道。大伾山山門建筑氣勢宏偉,游人對其嘆為觀止。百猴路百猴路是大伾山景區內從山門通往山上的必經之路,因路兩旁青石欄板和望柱頭均雕有形態各異的猴子,故名。浚縣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民間藝術之鄉,為弘揚民間藝術,于1986年創建了百猴路。自山門至大伾山廣場,長195米,寬5米。7級,162個臺階。水泥路面,青石欄桿。254根望柱和250塊欄板上雕刻……[詳細]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区偷拍中文久久无 | 亚洲日韩欧美精品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六月婷婷国产在线 | 亚洲日本香蕉电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