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張家口市旅游

張家口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泥河灣小長梁景區
  小長梁遺址于1978年被挖掘發現,為距今136萬年的更新世早期地層和遠古人類遺址,震驚世界。遺址共發掘出土石器1000余件,對我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研究以及探討華北地區小石器傳統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古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小長梁遺址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第一階。地址:張家口市陽原縣大田洼鄉電話:0313-7382908、7382165……[詳細]
萬全衛城
  萬全衛城位于萬全縣萬全鎮,萬全城是一座古老的軍事城堡——說它古老是因它的“年齡”比北京的紫禁城還要長10年左右——己經616歲了。它歷經明代戍邊戰爭及蒙漢通商,清代裁衛設縣及民族融合,民國社會變革及動蕩不安,是一座積淀著深厚歷史和厚重文化底蘊的古城。公元1368年元月,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同年8月,大將徐達率兵25萬攻入大都(今北京),宣告元朝滅亡。元朝殘部雖退居漠北草原,但仍割據明長城以北廣大地區,軍事力量還很強大。他們不甘失敗,以圖東山再起。明朝采取了兩條對策:一是爭取蒙古諸部首領降服歸順;二是修筑長城,搞好防御。洪武二十六年(1393),朝廷在軍事巨鎮宣府(今宣化)設左、右衛,其中右衛的使命就是扼守華北平原北大門——野狐嶺(萬全與張北交界處),而衛城設在了得勝口堡(西漢時建村……[詳細]
鎮邊城
  鎮邊城位于長城內側,懷來與北京昌平交界處,與長峪城、白羊溝并稱北京邊關三城。鎮邊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石頭城:城墻是石頭砌的,房子是石頭筑的,街道是石頭鋪的。石頭成了這座古城生命元素的主要構件,長長的條石,細細的碎石,玲瓏的卵石,一應俱全。鎮邊城內分三街六巷七十二胡同,南北為街,東西為巷,無論街巷,還是胡同均是就地取材,用石頭鋪就。房屋原來基本是四合院,大部分為石頭砌成,只有在特別顯眼的地方或需要修飾的地方才用青磚砌成;城中間有一座鐘鼓樓,有12座寺廟,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大佛寺,寺里的蒼松雖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仍然郁郁蔥蔥、遮天蔽日。可惜這些古廟都毀于瘋狂的文革之年。現存的廟中老爺廟保存較完好。老爺廟也即關帝廟,位于南門東側三株古槐樹之北。據說在老爺廟門前,原一座牌坊,牌坊的正面是鎮邊城三個,背……[詳細]
赤城楊洪墓
  楊洪墓位于赤城縣樣田鄉楊家墳村西,為明代昌平候楊洪之家族墓地,南北長250米,東西寬80米,面積20000平方米。該墓地明堂寬大,聚氣藏靈,是一塊獨一無二的風水寶地。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地自東向西依次排列5座墳冢。1號墓是楊洪墓,寶頂為圓形,直徑6米,磚石結構,墓基用石條砌成,墓頂檐下雕有斗拱,底部向南劈有卷門;向西為2號墓,是楊洪之母施氏墓。整個墓地建神道兩條,東為楊洪墓神道,其最南端有石吼兩尊,神道依次向北為石望柱、石牌坊、石獅、石豬、石羊、石馬及武將、文臣等石雕像。楊洪神道碑由楊洪生前好友大同巡撫王越和宣府督察院督御史葉盛撰書,具體詳細地記述了楊洪戎馬倥傯的一生。西為楊母墓神道,除規模略小外,其形制大體相同。該墓始建于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詳細]
平北抗日根據地舊址
  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地是紀念以海陀山區為中心的平北抗日根據地而建的,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大海陀鄉。1989年,聶榮臻題“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地”,段蘇權題“大海陀”鐫刻于村東天然巨石上,被縣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地是晉察冀邊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平北抗日根據地位于平綏路以北,平古路以西,地跨冀熱察三省,處于北平、張家口、承德三角區域,西北至東南約200千米,東北至西南約125千米,面積為25000平方千米。它與平西、冀東根據地互為依托,互相配合,像一把鋼刀插在敵人后方腹地,直接威脅著日偽統治中心――北平、張家口等重要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線。 平北地區處在“華北”、“蒙疆”和“滿洲國”三個偽政權的接合部。抗戰前這里沒有我黨的組織。在敵強我弱的平北,靠從外部派軍隊和干部開辟敵后抗日……[詳細]
長春溝塔群
  長春溝塔群位于赤城縣大海陀鄉,長春溝塔群現存古塔六座。1號塔建在長春廟(原名勝海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間)前的孤峰上。高高的須彌座承托著碩大的覆缽,底平面為正方形結構,邊長1.08米,須彌座高1.26米,覆缽殘高0.95米。2號塔在北長春溝的寶山寺(俗稱北寺) 廟址前,四周群山環抱,松林掩隱。其建筑構造為密檐樓閣式磚石結構。塔基平面為六邊形,周長7.2米,塔體通高8米,其中須彌座高3.6米,覆缽高度為1.8米,塔頂高度1.8米。須彌座束腰處嵌飾17塊精美磚雕圖案,主要內容為“海馬朝云”、“芝牛望月”和“釋迦佛坐像”;覆缽與須彌座之間裝飾仰蓮一周,共66瓣。覆缽上頂帶相輪13層并承托塔剎。 3—5號塔在長春廟背后的小南溝東坡上,大小、結構相同,呈三角形分布,相距約7米,磚石結構,屬喇嘛塔,在……[詳細]
蔚縣彌勒寺
  彌勒寺位于蔚縣涌泉莊鄉彌勒院村內,屬清、民國建筑。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該寺院訂建筑分布南北一條中軸線上,從前至后依次為山門、前殿、正殿,各殿的距離較長,院落寬大。山門、前殿(彌勒殿)建于清乾隆年間,正殿(大雄寶殿)為民國十五年后建。彌勒殿座落在平臺上,單檐硬山布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梁架為五架梁,磚木結構,前出廊。殿頂起背,獸吼走邊,殿西有空缺房4間為禪房,殿東跨院有正房四間,為禪房,有東下房五間為伙房,院內有水井一眼,供僧眾游客飲用。殿前出廊里左右各有點(扁鐘)一面,上鑄寺年月,布施弟子,經紀人等。殿內中塑大肚彌勒佛,笑逐顏開、袒胸露腹、雙手扶膝、神態和善。彌勒佛背后有一-,臺上坐南面北有站立的送子觀音。后殿(大雄寶殿),座落在月臺上,面闊七間,進深二間。該殿為單檐歇山布瓦頂,殿……[詳細]
蔚縣財神廟
  蔚縣財神廟位于蔚州古城西北部財神廟街,該財神廟街屬明、清建筑。財神廟占地901平方米,坐北朝南,二進院落。該廟總體布局及單體建筑結構極為玲瓏,尤其是磚木、石雕飾彩繪及做工十分講究,均具有江南建筑靈秀精巧的特征。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前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硬山卷棚勾連搭式,通體為九架前后用三柱式,硬山七架梁,卷棚四架梁。平梁上用人字叉手,背檁上繪“八卦圖”。殿內地面方磚正鋪,東西山墻上繪水墨淡彩,左蒼龍,右黑虎。東西山墻后部鑲臥碑,東墻2塊,為乾隆四十三年(1778),《功德布施碑》,嘉慶十五年(1810)《捐辦慶云會碑》。西墻上為乾隆四十七年(1782)《立憑證碑》。前檐額枋為青綠蘇式,和璽彩繪,碾玉裝,椽頭金虎眼,飛頭萬字彩繪,其瀝粉貼金之多,甚為少見……[詳細]
東谷坨遺址
  東谷坨遺址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一個遺址。位于河北省陽原縣東谷沱村許家坡。根據古地磁法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00萬年,地質時代處于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早期。東谷坨遺址地處泥河灣盆地東部邊緣,是該地區發掘次數和出土遺物最多的早更新世舊石器遺址之一。 東谷坨遺址所出土文化遺物有石制品160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種類有刮削器、尖狀器和砍斫器。另外還有打擊過的骨片。該遺址與其附近的小長梁遺址被合稱為“東谷坨—小長梁文化”。對該遺址2000~2001年發掘地層剖面的孢粉、粒度和磁化率以及氧化鐵的分析表明,該遺址總體屬于湖濱沉積環境,泥河灣層大致經歷了4個環境變化階段,氣候由溫暖濕潤的森林草原環境一溫涼濕潤的森林草原環境一溫涼較干的森林草原環境一溫暖濕潤的森林環境,適宜古人類生存,湖平面經歷了相……[詳細]
白城子遺址
  位于縣城西北十五公里處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元代除大都和上都之外的第三大都城,其政治地位、城市規模、經濟文化在當時世界上享有盛譽。其遺址位于張北縣饅頭營鄉境內的白城子,是元代三大都城中唯一保存較好的一處。遺址由宮城、皇城、廓城呈“回”字型相套。宮城城垣保存完好,皇城城垣呈土垅狀。已探明了建筑形制,出土了大批石、陶、鐵、木及玉雕、磚雕等建筑構件,及銅、鐵、骨器。其0土的較完整的漢白玉角部螭首的雕工極盡絕詣,堪稱元代雕刻極品。一件構圖奇特,刀工精湛,以游龍戲珠為主紋,牡丹花葉為地紋的漢白玉浮雕角柱石,屬元代難得的珍品。特別是前殿東步道南側的磚雕象眼,堪稱稀世瑰寶。已剝露的建筑基址,既有隋、唐兩宋建筑的遺風,又在明、清建筑中多處體現。特別是在我國古建筑史上不多見的“工”字形中心大殿,三冠兩闕三門……[詳細]
張世卿壁畫墓
  張世卿壁畫墓,位于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里村北一里許的坡崗上。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壁畫墓營建于遼天祚帝天慶六年(1116年),墓主人為張世卿,系漢人,向朝廷進粟2500云騎尉。壁畫色彩鮮艷,筆法流暢,線條、-都十分重要的價值。宣化遼墓壁畫中,人物形象及服飾有漢人也有契丹人,反映出明顯的契丹、漢族兩種習俗并存交融的地方特色。墓群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它不愧為遼代歷史畫卷,不愧為地下藝術畫廊。這座遼墓前后兩室的白灰墻壁上全是壁畫,總面積有86平方米,主要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面,壁畫色彩鮮艷,筆法流暢,線條、-都十分重要的價值。比壁畫更為珍貴的是墓的后室穹窿頂部的彩色星圖,這幅彩色星圖既有中國的二十八宿星座,也有古巴比倫發明的黃道十二宮觀星法。這說明中國在十二世紀已和外國有了天文學方面的交流。這樣中西合……[詳細]
察哈爾農民協會舊址
  察哈爾農民協會舊址位于張家口市大境門外東灣子村北林場內,原建筑早年已毀,現有建筑是1985年在原址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紀念館。十幾年來,舊址每年接待參觀者萬余人次,199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坐北朝南,為一普通平房院落,北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七間,占地面積2117平方米,建筑面積374平方米。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后,中共黨員澎湃出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在澎湃的建議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了農民運動的實施方案,決定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察哈爾農民運動以及農民協會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和成立的。早在1921年5月,京綏鐵路全線鋪軌開通后,中國共產黨張家口的早期創始人何孟雄、蕭三、王仲一、江浩等在發動和領導工人運動的同時,就在市區周邊農村開……[詳細]
舊羊屯戲樓
  舊羊屯戲樓,又稱龍王廟戲樓,位于村中一片開闊地帶,坐南朝北。戲樓建筑屋頂為三幢聯卷棚頂前坡改歇山式。面寬13.7米,進深8.5米。臺基為四層石條砌筑,高1.2米。建筑面積116平米。六架木梁,用中柱前后拍梁式。屋頂從前瓜柱處收山,改為歇山前坡頂。前瓜柱之架梁下出順扒梁,扒梁后尾立花觚形交金墩,上承采步金歇山大木。采步前端交于金檁后尾,結點用垂柱。抹角梁石承重,老角梁后尾直接插在重柱上,馬角梁頭裝有龍首套獸。前四明柱,金柱采用減柱造法,后金柱采用移柱造法,擴大了臺上空間。檐柱下用彭形石柱礎,檐柱上施雙下卯五踩斗拱,斗拱石坐斗,而在雀替平行處向外插一條龍。龍頭上起斗拱,斗拱卯嘴做成異型龍頭狀。耍頭斷面為“凸”形。龍頭、卯嘴、耍頭均漆成金色,里拽斗拱裝飾成束腰花觚形。內檐金行龍圖案。經臺兩側檐墻砌……[詳細]
張家口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
  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位于張家口市宣化路第六中學校園內,總面積約3600平方米。現存主體建筑是三座呈品字形排列的小樓,西側是二層主樓,東側是兩座南北相對的單層配樓,具有明顯的歐洲風格,同時采用中國傳統工藝,可謂中西合璧。主樓內陳列著相關的實物、圖片、文字材料等,再現了晉察冀軍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光輝業績,以及晉察冀邊區首府的革命歷史。校園門口豎立著聶榮臻元帥塑像。經過八年抗戰,1945年8月23日八路軍從日偽鐵蹄下奪回了張家口。我軍解放張家口后,晉察冀軍區司令部于8月27日遷到張家口市橋東宣化路62號,即現今市六中院內,直到1946年10月10日我軍戰略撤退。在一年多時間內,聶榮臻、羅瑞卿、蕭克等在此日夜操勞。1946年3月1日,周恩來率軍調三人小組飛抵張家口,在此聽取張家口執行小組的……[詳細]
賁賁淖新石器遺址
  賁賁淖遺址位于尚義縣大青溝鎮賁賁淖村西300米處,占地面積近1500平方米。是京西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細石器遺址。清未民初法國神甫桑志華等人曾在賁賁淖進行過考察,并采集許多細石器標本,這些標本至今仍收藏在天津自然博物館中。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對賁賁淖進行了首次考察,發現了許多陶器和石器,其中的陶器有手制紅褐陶,火候低、飾粗細繩紋的甕和罐;石器有細石器的許多石磨棒及石磨盤。 1985年,尚義縣文物普查工作隊再一次進行考察,發現遺址地面散布的遺物頗多,大多為石制品,陶制品次之,亦見銅、鐵制品的殘片。主要有兩個時期的暴露遺物:一是仰韶文化時期遺存,以彩陶、夾紅陶和尼質紅陶為特征,可辨器形有陶盆、陶罐。二是北方遼代文化時期的灰陶。石制品有打制石器、磨光石器和細石器,其中打制石器有許多石片、石……[詳細]
16、云泉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泉寺
  賜兒山位于張家口市西部群山之中,傳說給人間賜予兒女的麒麟曾降臨此山,并在山下留下腳印,許多人前去祈求子孫都如愿以償,故此山稱為“賜兒山”。在賜兒山的山腰間有一座寺院,名“云泉禪寺”,遠望賜兒山,山峰奇麗,萬木崢嶸,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至今已有600余年),云泉禪寺的開山祖師清月和尚(山西榆次人)云游至此,見此山風景甚佳,逐令弟子,駐錫修寺。因為賜兒山常常是白云繚繞,而且山中泉水清澈,長流不息,故名“云泉寺”,是取“白云深處有清泉”之意。這云在泉畔飛,泉在云中流的奇景,使云泉禪寺以此而聞名。后於嘉靖五年,圓玉和尚與大同總兵官江桓籌資重修。在原寺廟的基礎上進行過擴建。近代常住僧人:妙然、隆參、越塵、壽冶、能證、道源等。歷代香火旺盛,高僧輩出。一九四三年,察哈爾省張……[詳細]
涿鹿故城(黃帝城)址
  涿鹿故城又名“黃帝城”,位于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服炎帝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建一都城。因《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涿鹿之野”,又“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另《括地志》載“涿鹿故城媯州東南五十里,本黃帝所都也”。因此,人們又將涿鹿故城稱為“黃帝城”。以黃帝城、黃帝泉、蚩尤寨、蚩尤泉為主要景點的中華三祖文化旅游區,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炎黃子孫來這里尋根祭祖。城址呈不規則方形,南北長510~540米,東西寬450~500米。城墻夯土筑成,夯層厚0.10~0.14米,墻殘高2.5~5米,上寬2~3米,下寬約10米。涿鹿故城址經過多次調查,1998年還進行過發掘。從出土的陶鼎、陶壺、豆……[詳細]
小蘭城城址
  小蘭城城址是遼金時期的古城址,位于康保縣丹清河鄉小蘭城子村西側,北5米處為東西向康保縣城至丹清河鄉的鄉間公路,東側是小蘭城子村,北1000米處為“金長城”。城址位于北山南側的山前坡地,地形較為平坦,沙土質,城址外為耕地,種植小麥、莜麥等農作物,城內東部現建有民房。城址呈南北正方形分布,該城址南北長約200、東西寬約200米,面積40000平方米。城墻由夯土筑成,夯土層厚10至15厘米,城垣底寬約5米,頂寬約0.5米,殘高0.5至1米。城址地表散落有陶片、瓷片,陶片為陶罐口沿、腹部和陶壺口沿等,胎質均為泥質灰陶;陶罐腹部紋飾為連續方格狀戳印紋。陶壺口沿為侈口,圓唇,束頸;瓷片為瓷碗口沿、腹、底部等,灰白胎,瓷碗口沿為侈口、圓唇;底部為圈足;器表施白釉,釉下化妝土護胎,瓷碗底部器外施釉不到底。城……[詳細]
蔚縣夏源南堡關帝廟
  蔚縣夏源村關帝廟,位于蔚縣西合營鎮夏源村原南堡堡內。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現存建筑有戲樓、前殿、東西廂房、正殿。該廟的珍貴之處在于東、西廂房兩山墻壁畫“百工圖”。每面墻16幅,共計64幅。壁畫由墨線分開畫幅,各幅內容不同,均有墨字題名,題名三字的有:豆腐房、剃頭房、餳糖房、餅面鋪、弓箭鋪、鑄鐵鋪、切煙鋪、氈帽鋪、栗糧店、漂布店、生藥店、柳器店、瓷器攤、漏粉局、裱糊局、估衣局、成衣局、首飾樓、分金樓、啞醫堂、磚瓦窯、黃紙坊、錫工行、泥工行、書籍齋、讀書林等等,四字的有:煙火炮鋪、雜貨俱全、脂肉俱全、水中生色、描畫丹青、游巷貿易、完童耍貨、改換纓帽、精選木料、修行渡船、修造輪輿、修造風匣等等。內容囊括了當時社會的各種行業,完整描繪了清代64個行業的產品制作、銷售等場景。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清代的市井生……[詳細]
龍門崖摩崖石刻
  龍門崖摩崖石刻位于河北省張家口赤城縣云州鄉云州水庫畔。北接云州水庫,東鄰護國寺。龍門崖摩崖石刻匯集各代石刻,其中最有名的有“三路咽喉”、“朔方屏障”以及舍身大士像。龍門崖,又稱舍身崖 ,又稱黑風口,獨固門。這里雙峰對峙,壁立千仞,遠而望之,若天門微啟。崖下幽深的澗底塞外諸水匯合于此,水流湍急,有絕塞天險之稱。東崖壁石刻面積2000平方米。崖東半壁所鑿的觀音閣旁橫刻著“舍身大士”四個字,字下浮雕舍身大士像,高2.5米,為一女子端坐在蓮花盆內,面目文靜,光彩照人。此女就是“土木之變”的殉節者。崖壁上刻滿詩賦佳作,現有“三路咽喉”,“雄峙畿輔”,“龍門崖聯句”等元明石刻20余品。其中明代御史孫愈賢題刻的“朔方屏障”每字見方3米,間距4米,絕地百尺,氣勢雄渾,堪稱塞外摩崖石刻之一絕。 1993……[詳細]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濡﹢鏌i悢绋款棆缁绢厸鍋� 闂備胶枪缁绘劗绮旈悜鑺ュ剹婵°倓鑳堕悵鍫曟煟濡も偓閻楀﹪锝為敓锟� 缂傚倸鍊搁崯顖炲垂瑜版帗鍋熸い鏍仜鐟欙箓鏌涢锝囩煂缂佸鎷�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缁狅綁鏌熺€涙ḿ鐭嬬紒顕嗙畵閺屻劌鈽夐搹顐㈩伓 QQ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综合 | 亚洲综合色婷婷六月在线图片 |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 | 色婷婷色综合缴 | 亚洲资源站中文在线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