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張家口市旅游

張家口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張家口文昌閣
  張家口文昌閣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間(1618年),距今已有390余年的歷史。在文昌閣下的“四門洞”辟了鼓樓東、西、南、北四條街。文昌閣內供奉文曲星,又稱“文星”,主宰功名、祿位的神。元朝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將梓潼帝君加封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稱“文昌帝君”。文昌閣是現存明代重要標志性建筑。為正方形,座北朝南,臺基為石條加磚砌成。南北長14,50米,東西寬14,57米,面積211,26平方米。原臺基高8米,由于臺基下墊高,現為7,2米。門洞中心為穹窿頂,上有陰刻八卦石為上心。墩臺四門上方嵌刻有紅色大字,南曰:文昌閣;北曰:鍾樓;東曰:鼓樓;西曰:“山樓”。鐘鼓二樓及旗桿早年拆毀,今兩側石基清淅可見。文昌閣高約7.5米,單檐歇山瓦頂,黃綠兩色琉璃乘脊,面闊3間,進深兩間。頂部有九……[詳細]
滴水崖石窟
  滴水崖石窟位于赤城縣后城村北,朝陽觀石窟建在巍峨壯觀的滴水崖下,似刀削斧劈的石壁上懸有15個石窟,每窟面闊進深皆5—6米,高2.5米。其特點是鑿窟剔像,為像辟洞,像洞相連。有大雄寶殿、泰山殿、三宮殿、三教殿、水母宮、三皇殿、文昌閣、千佛殿等。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宣府官員吳欽到此,看中了這塊寶地,在羽士李演琦的游說下決定修建道觀。經過五年的大規模開鑿,終于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初竣工。朝陽觀石刻毀壞于文革時期,一九九五年,后城鎮政府集資15000元修復部分殿和石像。現有石窟、石像和“關外名山”、“壁立萬仞”、“塞外奇觀”、“天柱”等摩崖石刻,另有古松十數棵。還存有創建朝陽觀石碑一通。文物遺存所占面積1500平方米。 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小白陽墓群
  小白陽墓群位于宣化縣李家堡鄉小白陽村西1000米處的一座小山坡上,墓地南北長160米,東西寬80米,面積3450平方米。內涵豐富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為主和內蒙古長城地帶文化因素的遺存,1984年春曾做過調查,為進一步摸清墓地內涵,曾在1985年4月至5月,對小白陽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此次發掘共發現11座,墓葬48座,皆長方形土壙豎穴式。隨葬器物中有陶器、兵器和生產工具,其中裝飾品種類繁多,有銅泡,銅牌飾及各種骨、石珠等。 小白陽墓地的發掘是近來河北省西北部地區考古工作的頭一次重要收獲。墓地所代表的遺存,在文化系統上與中原地區同時期遺存有著顯著的差別,具有濃厚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特點,它對于揭示張家口地區青銅時代少數民族的文化的特征,探討我國北方地區同一時期不同系統間的考古文化關系,有著十分重……[詳細]
太子梁墓群
  太子梁漢墓群位于蔚縣城東北5華里處,太子梁為地勢較高,四周均低的一大土丘。墓群南北約3700米,東西寬約3500米,平面呈不規則圓形,占地面積約1295000平方米,海拔高度925.6米。壺流河位于太子梁西北約3000米處,自西南向東北流去。 太子梁周圍土質均為黃土質,封土深處為泥河灣地層,當地名稱“白膠泥土”。墓群周圍為農田,M33、M34、M35周圍為果樹園,農田種植農作物。太子梁上有三條南北向的人工農田灌溉渠,太子梁上各村之間在的農田路,人行小路,縱橫交錯。太子梁東北角端有一座廢棄的明代古城堡。太子梁東北部M28——M31周圍為一戰國古遺址,地面暴露著較多的戰國繩紋陶片。 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5、常平倉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常平倉
  常平倉位于河北省蔚縣城鼓樓西。蔚州常平倉,舊名豐豫倉,原有倉房11座,共55間。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重修保持了當年格局,盛時儲糧3.5萬石。古糧倉占地7700平方米,現存倉房僅四座,磚木結構,硬山頂。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主要是運用價值規律來調劑糧食供應,充分發揮穩定糧食的市場價值的作用。在市場糧價低的時候,適當提高糧價進行大量收購,不僅使朝廷儲藏糧食的大谷倉一太倉和甘泉倉都充滿了糧食,而且邊郡地方也,倉廩充盈。在市場糧價高的時候,適當降低價格進行出售。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賤傷農”,又防止了“谷貴傷民”,對平抑糧食市場和鞏固封建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詳細]
靈真觀遺址
  靈真觀遺址位于赤城縣云州鄉觀門口村西,為全真教大宗 師邱處機的四弟子祁志誠所建。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朝廷賜名崇真觀,正統年間賜名“靈真觀”。 靈真觀坐西面東,原有山門、前殿、中殿、后殿等建筑,現僅存建筑基址。長春洞鑿于觀兩側的巖壁上,寬4米,深6米,元初時建,內原有邱處機石像,像旁刻全真教傳承世系牌位。洞外頂額并排陽刻“長春洞”、“了真處”六個大字。祁志誠墓在山門處東偏北,坐東面西,與長春洞相對。墓前的《祁真人道行碑》高3.8米,寬1.3米,記述了祁志誠一生事跡,由此可窺金、元之際全真教活動情況,是十分重要的道教遺存。此外,還有楊洪的重修碑記,康熙年間的摩崖題記等石刻。 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老龍灣漢墓群
  老龍灣舊稱富農窯,位于萬全縣北沙城東南偏北二公里處,在該村附近的東洋河與南洋河匯流點的北岸上,有一片多年來由河水沖積而成的平坦土地。這里分布著我省重點保護文物——老龍灣漢墓群。也稱北沙城漢墓群。它是研究我們華夏祖先在此居住,生息、繁衍的極為重要的文化歷史遺址和文物寶庫。這些漢墓,因墳堆高大(高約六米,直徑二十米)與古戰爭中的糧囤極為相似,所以,當地人一直稱其為“假糧堆”。據說,過去洋河北岸,東起陽門堡,西至北沙城,曾有這樣的漢墓堆近百座。但因其歷經風雨蒼桑,并受河水沖刷、侵蝕及人為破壞,到一九四0年只剩下十三座了。一九八二年河北省文管所立碑,該墓群正式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時,這里僅存有漢墓七座了。北沙城漢墓群雖然沉睡了千百余年,但由于這里過去文化落后,多年來卻一直鮮為人知。一九二九年,幾座……[詳細]
竹林寺遺址
  竹林寺遺址位于陽原縣東城鎮水峪口村北青元山上,整組建筑坐北朝南。該寺1970年拆毀,現存部分一層建筑及建筑基址。現存建筑有山門、東西角門、過殿、東側住持、東賬房、火靈車宮殿、 岳王殿、 藥王殿、大凈持、三圣母殿、關帝殿、 二郎殿、 釋迦牟尼殿、十八羅漢殿、三宮殿、泰山圣母殿、火神殿、馬王殿、牛王殿、后坡門等。建筑基址有關圣帝廟、五岳帝君殿、呂祖殿、財神殿、龍王殿、地藏王菩薩殿等。據《陽原縣志》 載, 該寺始建于明萬歷四年 (1576年),是一座以道教為主的三教合一寺廟。寺內一層殿堂均為拱券窯式無梁殿,二層為磚木結構建筑,多為硬山頂,少量歇山頂或亭式建筑。曾是陽原縣最具影響的宗教建筑之一。竹林寺遺址現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涿鹿鼓樓
  涿鹿鼓樓位于涿鹿縣舊城中心,又稱“文昌閣”,建于明萬歷十至十七年(公元1582—1589),系重檐歇山頂式磚木結構0建筑,其下部為高大十字券洞臺基。底部為方形,邊長15米,高8.5米,四面通衢,各面門洞皆有匾額,南曰“文明”北曰“拱干”東曰“捧日”,西曰步蟾。東門洞北側有券洞可登樓上。臺基之上建二層0。0重檐回廊,檐角微翹。風嶺叮咚。下層為“文昌閣”南面出廊,俗稱“小南天門”有匾額:“古涿鹿郡”。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鼓樓雄偉壯觀,具有鮮明的明清時期建筑風格。 鼓樓是古保安城重要建筑的唯一幸存者。現已成為涿鹿古城的象征,縣城悠久歷史的見證。對其保護好壞關系涿鹿對外形象。……[詳細]
石頭城遺址
  石頭城遺址位于沽源縣小河子鄉石頭城村南,屬元、明時期遺址。該遣址呈正方形,每邊長250米,占地6萬多平方米。城墻為石塊徹筑,現殘高1—3米,開南北二門,門址寬20米,城內已辟為農田,建筑無存,僅見遺跡。在采集到的遺物標本中,有仿鈞窯、汝窯、定窯等窯口瓷片,以及元朝時期陶片等。 石頭城遺址為元朝兩都巡幸時的重要驛站,元朝時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有關詩文,客觀上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環境,遺址保存基本完好,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加大保護利用力度,對促進沽源遼、金、元三代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元朝驛站的設置和作用都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溝壁畫墓
  東溝壁畫墓位于赤城縣東柵子鄉東溝村,該墓為溝紋磚砌筑的穹隆頂圓形單室墓,由墓室和墓道兩部分組成。平面直徑約4.5米,占地面積14.8平方米,高4.8米,墓室墓道占地面積大約200平方米。墓道向南,墓室周圍是壁畫,墓壁上端與頂端之間凸出一道12厘米寬的圓圈。墓頂畫有白色園點,象征星座圖。墓壁周圍均勻分布磚柱6根,上承托五輔斗拱。正面雕繪假門3個,中間大兩側小。東西對稱雕繪直欞窗。南面為墓道,高1.9米,寬1.25米,兩側繪契丹人侍從像,壁畫以花鳥為主。該墓墓室較大,斗拱復雜,雕繪結合,建筑精細。根據墓結構和出土器物分析,該墓為遼代早期墓葬。 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八〇二觀禮臺
  1981年4月至10月,在我國華北地區舉行了一次空軍、步兵、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導彈兵、通訊兵等多軍兵種參加的聯合軍事演習。代號“八〇二”軍事演習,也稱華北軍事大演習。演習期間,我縣配合部隊在萬全城西的一座高地上,建起來供中央領導觀看演習的平臺,稱為“八〇二”觀禮臺。演習的時代背景:萬全是首都北京的北大門,為古今兵家必爭之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原蘇聯霸權主義者,在中蘇、中蒙邊界陳兵百萬,屢次制造邊境事端,一場侵略與反侵略戰爭處于一觸即發之勢。此時此地,中央決策舉行此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演習演練的課題:模擬“藍軍”坦克師進攻;空降與反空降;堅固陣地防御;戰役反突擊。為了迎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縣境內觀看這次軍事演習,我縣黨政領導和全縣人民十分重視這次具有重大歷……[詳細]
蚩尤寨遺址
  蚩尤寨遺址位于涿鹿縣礬山鎮龍王堂村,屬戰國、漢時代,該遺址為三個舊城遺址,分南、中、北三個城堡,其中唯北寨保存好,城墻夯土筑成,南面有門一座,傳說為黃帝城蚩尤時,蚩尤屯兵之所。蚩尤寨南北排列為分南、中、北三寨。南寨東西寬72米,南北長100米,南墻已無存,東墻僅剩一小部分,中寨已輪廓不清,只西南角有少部殘垣,北寨保存尚好,距中寨300米,呈長方形,東西寬100米,南北長120米,寨墻損毀嚴重,東南已無存,南部有一豁口,當為寨門,下有古榆一棵。殘墻高3—8米,夯層10—15厘米,寨內西高東低,種植果樹,地表散存有殘石器、陶片、磚瓦碎片等遺物。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蘇計遺址
  大蘇計遺址位于大蘇計村北兩米處,占地面積150萬平方米,遺址中心區域地理坐標為北緯41°29′16.5″,東徑114°09′33.8″,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56年考古采集到手制黃褐陶,有素面、繩紋,還采集到劣質瑪瑙核、石片、石磨棒、石磨盤、斜刃石錛等細石器,鑒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78年張家口文物普查隊普查時,采集到石器5件(石鏟、石鋤、石斧等),車轄5件,白釉瓷罐1件。1983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文物普查時,采集到石杵、石磨棒、石斧、石網墜等,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時,采集到泥質紅陶、灰陶和夾灰陶等陶片。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蘇蒙聯軍烈士紀念塔
  坐落在張北縣城南15公里黑風口西側的野狐嶺山峰上,海拔1561米,陵園由紀念塔、紀念碑和烈士墓三部分組成,是為紀念抗日戰爭中在此犧牲的60名蘇蒙聯軍烈士而建。陵園占地226畝,園內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是一處安放革命烈士的良好場地。烈士紀念塔上刻著黨和國家領導人聶榮臻、-、謝覺哉、張蘇的題詞。展覽廳還陳列著郭沫若、葉圣陶、蕭三等人的題詞。陵園建成后我國黨政領導賀龍、聶榮臻元帥,羅瑞卿大將曾到塔前晉謁。近幾年,胡躍邦、-、-、陳俊生等黨政領導人先后前來晉謁。歷史已經過去,蘇蒙烈士們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永遠鼓舞著我們,激勵著我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珍惜現在美好寶貴的幸福生活。……[詳細]
馬站遺址
  馬站遺址位于懷來縣小南辛堡鄉小古城村北約1000米的媯水河(現稱官廳水庫)黃砂土質的淹沒線內。遺址區北距懷來縣政府所在地沙城17公里,東北距京包鐵路媯水河大橋1500米,南距小南辛堡鄉政府所在地和東西通過的康祁柏油公路2000米,再南約3000米處是軍都山脈。該遺址東區長約500米,南北寬僅存30米,遺址北部浸入湖水中,當時的可見面積約15000平方米。遺址地表散落著泥質灰陶,泥質黑陶,泥質褐陶,夾砂灰陶,夾砂褐陶五種陶片和磨制精細的石器。因未見斷面,遺存的文化層厚度和層位堆積情況不詳。1982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蔚縣古堡建筑群
  蔚縣古堡建筑群,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主要蔚縣千字村建筑群、蔚縣南柏山建筑群、蔚縣卜北堡建筑群、蔚縣水東堡建筑群、蔚縣水西堡建筑群、蔚縣小飲馬泉建筑群等構成;蔚縣千字村建筑群,位于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千字村;蔚縣南柏山建筑群,位于張家口市蔚縣北水泉鎮南柏山村;蔚縣卜北堡建筑群,位于張家口市蔚縣涌泉莊鄉卜北堡村;蔚縣水東堡建筑群,位于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水東堡村;蔚縣水西堡建筑群,位于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水西堡村;蔚縣小飲馬泉建筑群,位于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小飲馬泉村。2018年2月14日,蔚縣古堡建筑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朝陽洞塔
  朝陽洞塔位于赤城縣雕鶚鄉艾家溝村,朝陽洞有三個博大幽深的天然山洞組成。懸崖凌空,怪石嶙峋,洞內筑宮,頗具特色。洞內洞外古建疊起,有玉皇殿、觀音殿、三宮祠、龍王堂、山神廟等,錯落有致,廟貌宏麗。如今古建多已毀壞,只剩一座孤塔和幾通碑刻。朝陽洞塔高1.3米,為覆缽式喇嘛塔,塔基呈六邊形,每邊長2.8米,用石條砌成,上為疊澀座。束腰的磚雕十分精美,筑工精細,挺秀不俗,從其建筑風格看當屬明代作品。朝陽洞廟和塔,始建于弘治十年(1497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咸豐元年(1851年)重修。 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下沙河遺址
  下沙河遺址位于涿鹿縣大堡鎮下沙河村,該遺址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南北最長處約200米,最短處約50米,東西最長處約800米,最短處約50米,總面積50000平方米。北面臨沙河斷崖處可見文化層厚1.5—2.5米。有明顯灰坑痕跡。暴露有新石器龍山、夏店、西周、戰國等文化,其中采集有打制的石片,以及泥質彩陶、夾砂紅、黑、褐、灰等各色陶片,紋飾有素面、點紋、粗細繩紋等,可辯器形有:鬲、罐、壺等。是一處內涵十分豐富的古文化遺址,該遺址由于北臨沙河每年雨季都有山洪泄流造成塌方,致使文化層破壞。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新廟村北遺址
  新廟村北遺址位于尚義縣城東南約60公里處。該遺址呈梯田式緩坡形狀。南北長500—540米,東西寬480—445米,占地24萬平方米。地表土層大都為黃土,約6—7米厚,區域的南面為村落,西面為深溝。1982年出土一枚完整的駝鳥蛋化石。1986年縣文物普查隊對其進行普查時,采集的文化遺物有沙陶、夾蚌紅陶、夾沙灰陶片和褐色陶片。石球、砍斫器和打制等石器。地表暴露有少量細石器。以石葉、石片、指甲形刮削器為主,還可見少量駝鳥蛋皮及少量動物化石。該遺址的歷史上溯自新石器下延至戰漢以后。 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脸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日本丝袜国产亚洲 | 亚洲日韩在线a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综合 | 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