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樂山大佛AAAAA ![]() 樂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和國家5A旅游區。景區周廣17.88平方公里,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獨具特色。山下江河爭流、波光云影、沙鷗翔集、帆影點點;山上繁花似錦、茂林修竹、朱樓畫檐、丹崖峭壁。有世界第一——樂山大佛、自然和人文奇觀——“巨型睡佛”、西部普陀——烏尤寺、東-浩崖墓、佛教藝術薈萃——東方佛都、宋元遺址——三龜九頂城、彌勒經變故事——佛國天堂、水上游江觀佛諸壯景。此外,尚有著名歷史文化景觀和景點:離堆、爾雅臺、海師洞、凌云寺、靈寶塔、龍湫虎穴、九曲棧道、東坡樓、注易洞、下觀音寺、千峰洞、沫……[詳細] |
![]() | 樂山郭沫若故居AAAA ![]() 樂山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誕生和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位于沙灣城區文豪街315號,背負綏山,面向沫水,故居名由啟功先生題寫。距成都150公里,樂山市35公里、峨眉山市25公里。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是一座中式穿斗結構平房,由四進三井和一個后院組成,有大小房間36間,建筑面積1108平方米,占地面積2148平方米,至今保留古樸風貌。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8月被國家旅游局批準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樂山郭沫若故居位于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沫水街中段,這里是郭沫若誕生和少年時代生活、學習的地方。2006年05月25日,“樂山郭沫若故居”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詳細] |
![]() | 夾江千佛巖石窟AAA ![]() 千佛巖石窟興建于唐代,主要龕窟建造于盛唐時期,清代和民國時期開鑿少量龕。1956年夾江千佛巖石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經四川省文物局復查后再次重新公布千佛巖石窟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公布千佛巖石窟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夾江千佛巖石窟位于夾江縣漹城鎮西2.5公里的大觀山下,位置在東經103°32′26″,北緯29°45′12″,海拔420米。濱青衣江北岸,東起聚賢街小牌坊、西至紙博館圍墻、北至大觀山頂、南至青衣江北岸、長約1.2公里、寬約0.7公里,海拔高度為380至520米。摩崖造像位于沿江石壁之上,濱青衣江東岸,石龕造像集中區延亙600余……[詳細] |
![]() | 井研雷氏民居AAA ![]() 雷氏民居,俗稱“雷家大院”,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暢,清乾隆年間內閣侍讀學士,是官居四品的“天子近臣”。雷家為書香門第,“九子十翰林”,顯赫一時。故居建于乾隆三十四年,為川西南規模最大、最為典型、保存最完整的民居,有著川西南民居建筑“活化石”之稱。故居垣內占地面積為13664平方米,建筑面積為6733平方米,為四進四合院,有大小天井12個、房舍120余間,建筑主要為穿斗式結構。故居整體居高臨下,層層遞升,融南方之雋秀、優雅、古樸和北方之雄偉、厚重、粗獷為一體,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建筑風格。雷氏民居景區包括雷暢故居、隨春園、雷氏宗祠等景點,故居內分布有雷氏家族文化展示區、……[詳細] |
![]() | 犍為文廟AAA ![]() ![]() 建于北宋真宗祥符年間(公元1008至1016年)的犍為文廟,原址位于清溪鎮沉犀村,至今已近900年歷史。其間經歷了南宋遷址城南、元末毀于戰亂、明初重建、明萬歷39年遷址羅盤壩、萬歷46年遷還舊址、明末焚毀、清代康熙年間重建等“三遷三建”,中間12次大型維修,直到清咸豐年間最后一次維修,才形成今日之文廟。犍為文廟在建筑結構和藝術風格上,有很大特色:大成門屋面“天七文運”下泊飛角三重檐在國內獨一無二,曾為意大利古建筑師卡卡拉拍手叫絕;大成殿全龍木雕撐弓在四川絕無僅有;九臺上160只形態各異的蝙蝠護欄雕飾為石雕一絕;圣域、賢關旁各加一便門與禮門、義路相通,把祭祀大典與平時瞻仰分開,構思巧妙;照壁書“……[詳細] |
![]() | 離堆(市中區)烏尤離堆與凌云山相對,相距500米,總面積265畝。每逢夏季,大渡河、青衣江水奔流而下,與岷江水在凌云山下匯合,至百米之外的烏尤離堆,主流順岷江主河道而下,支流則從麻浩入分洪道,繞過烏尤山后在馬鞍山再匯入岷江。烏尤離堆又名“烏尤山”。相傳,樂山離堆為2000多年前的秦蜀守李冰開鑿,吳致華的《四川古代史》提出:“樂山溷崖(烏尤山)即李冰所鑿之離堆�!崩畋暑I樂山先民和秦國軍隊,利用烏尤山和凌云山之間天然形成的凹陷缺口,予以加工整治:截斷勾連烏尤、凌云山之間低潮處的余脈,拓寬河溝,通正水道,鑿掉嶙峋亂石,鏟平突兀猙獰的溷崖,開鑿出樂山烏尤離堆。樂山烏尤離堆的工程特點,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詳細] |
![]() | 靈寶塔建于唐代,因其聳立在靈寶峰顛,故以山峰命名。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磚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13級。塔體中空,內有石階沿塔軸盤旋至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式。靈寶塔的結構和風格與西安小雁塔相似。靈寶塔每級都開有窗眼,既可以采光,又能供游人登臨塔頂,眺望四周佳山秀水。世上的古佛塔有的葬有佛教徒的舍利子,相傳海通法師的骨灰就安入在靈寶塔中。靈寶塔為樂山古城的一座標志,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靈寶峰山腳為界。建設控制地帶:北至城南旅游二號碼頭南端到岷江對岸觀佛樓南側連線,西至岷江西岸與鳳洲島東側邊界,南至擁翠樓與祝融峰和兌悅峰山腳連線,東至城南干道西側、樂山大佛景區東門、就日峰西……[詳細] |
![]() | 三江白塔位于井研縣城南13公里處的三江鎮東頭小山丘上。塔為密檐式磚木結構,塔身為須彌座四方形,通高28米,共13層。塔底地邊長5.8米,逐層遞減,微向內收。底層內高4米,向上逐層遞減。塔內梯道盤旋,可以至第10層。每層四面均有假窗,有一通光方孔,有斗拱裝飾,所有青磚,形式多樣:大磚長55厘米,寬45厘米;小磚長35厘米,寬17厘米,厚均為5.5厘米。轉角并用圓磚與三角形磚,施工時每砌3層,用抓釘嵌扣,直至塔頂,因而具有較強的防震性能。整個建筑造型嚴謹、風格樸素、線條勻稱,結構堅固,是井研縣唯一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宗教建筑。據《榮縣志·金石》第十四,有“雁塔題名”記載,其略云:開禧……[詳細] |
![]() | 楊公闕建于東漢晚期,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夾江縣甘江鎮雙碑村,西鄰響堂壩,北臨甘江河。楊公闕(以闕基為準)東延5米,南延5米,西延6米,北延30米圍墻以內為保護范圍,圍墻外周邊10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雙闕東南約300米處突起的平臺高地,曾經發掘出漢磚、古陶、石避邪、銅鐵器皿等零散文物,推測為楊公闕墓葬所在地。楊公闕為墓闕,座南向北,雙闕相距13米,闕高4.68米,寬1.2米,厚0.88米,紅砂石質,各由10塊巨大厚重的堅硬紅石重疊堆砌而成,雙闕主體保存較好,結構可分為闕身,闕樓,闕蓋三部分,闕身呈方形,闕摟刻有多種浮雕圖案,如橫梁斗拱仿木建筑浮雕,鐫刻精美,圖象生動,線條流暢,簡練有力,但風蝕較……[詳細] |
![]() | 大廟飛來殿坐落于四川省峨眉縣城北2公里的飛來崗上,是中國古代道教建筑。飛來殿俗稱“大廟”,始建年代無考,重修于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名天齊五行廟。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元泰定元年(1324年)始告落成,改名東岳廟。明萬歷三年(1575年)始供佛像。此后又增建山門等,佛、道雜居,稱為大廟�,F存宋元至明清等各代構成的建筑群,內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廟記》和《元泰定四年重修東岳廟記》碑,占地總面積約19880平方米,建筑面積共1940平方米。殿內原來還供有東岳大帝的神像,但早已毀棄不存。飛來殿,坐西向東,正面的檐柱三開間,長達18.28米,內柱分成五開間、進深五開間。大殿平面上的柱子分布呈減……[詳細] |
![]() | 峨眉山古建筑群(峨眉山市)1.報國寺保護范圍:以建筑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圣積銅鐘保護范圍:鐘亭占地范圍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2.伏虎寺保護范圍:以建筑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3.清音閣保護范圍:建筑占地范圍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4.洪椿坪保護范圍:以建筑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5.萬年寺保護范圍:東至萬年寺東側山門,南至大雄寶殿南道路南側、行愿樓南墻及法物流通處南墻,西至圍墻,北至大雄寶殿北僧舍北墻、般若堂北墻及貝葉樓北墻。建設控制地帶:東至萬年管理處以東100米,南至萬年寺……[詳細] |
![]() | 麻浩崖墓座落于四川省樂山市郊1公里的麻浩灣。麻浩崖墓是一座東漢的崖墓,墓室由墓門、享堂、墓道和棺室幾個部分組成,深29.93米,最寬處10.9米,最高處2.8米。第二穴墓道口的右邊門柱上刻有“武陽掾”,左邊刻有“陽嘉三年”,入內門框上左刻“鄧景達�!�,均以陰文,漢隸書寫,筆勢雄勁奔放。“武陽掾”是漢代的一個官職,可能是墓主生前曾經擔任過的職務。墓內的石刻圖像豐富,墓門上刻有飛檐、瓦當、斗拱。墓的門楣上左右各刻有一羊,同列的還有三幅浮雕的人像,左墓門飛檐上刻一虎、豹形的動物。享堂的三方都刻有檐、瓦當數十,花紋雕刻精細,式樣不同。享堂壁上鑿刻的浮雕圖像有《車輦圖》、《牧馬圖》、《宴樂圖》、《荊柯刺……[詳細] |
![]() | 峨眉山圣壽萬年寺銅鐵佛像坐落于四川省峨嵋縣城西南的峨眉山上。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縣城西南約7公里,是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另三處為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華山、山西的五臺山)。因為山勢逶迤,“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故而得名。峨眉山峰巒起伏,重巖疊翠,氣勢雄偉、磅礴,向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譽。山上的寺廟始建于東漢,后來歷代陸續又有增修。開始的時候這里流行道教,唐、宋以后佛教日益興盛,明、清時處于極盛時期。萬年寺是峨眉山的主要寺廟之一,原名“普賢寺”,始建于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由明徹和尚創建。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重新建葺,并改名為“白水普賢寺”。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住持僧……[詳細] |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濡﹢鏌i悢绋款棆缁绢厸鍋� 闂備胶枪缁绘劗绮旈悜鑺ュ剹婵°倓鑳堕悵鍫曟煟濡も偓閻楀﹪锝為敓锟� 缂傚倸鍊搁崯顖炲垂瑜版帗鍋熸い鏍仜鐟欙箓鏌涢锝囩煂缂佸鎷� |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缁狅綁鏌熺€涙ḿ鐭嬬紒顕嗙畵閺屻劌鈽夐搹顐㈩伓 QQ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