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蕎壩鎮在馬邊縣城以東34公里,與屏山縣的中都古鎮接壤。由于屏山至沐川間有座海拔2千多米的五指山的阻隔,古代由屏山新市、云南綏江一帶到樂山成都,就經過中都蕎壩這一條古道。古代的蕎壩繁榮過。如今走進古鎮,就見一里長街古色古香。街上的人行道是紅砂石,街沿砌的也是紅砂石。古鎮的老人講,蕎壩過去住著向、王兩姓的人家,因家族矛盾相互爭斗,古街便由向王兩家各占一段成了“上半截街”和“下半截街”。由于兩姓爭強,各自打點門面,又修祠堂、廟宇,使古鎮上下兩段有不同的建筑特色。如今看來,上半段的街面寬,公家的單位多;下半段的街面窄,住的居民多。古街多是木板房,還有轉角樓、過街樓。有多處古廟遺跡,還有成了學校或醫院的……[詳細] |
![]() | 馬邊河一帶位于馬邊彝族自治縣、沐川縣沿馬邊河一帶。1949年2月,共產黨員陳文治、袁恕之、譚家融、張其德等從樂山轉移沐川縣舟壩一帶,與當地共產黨員胡立恕、黃厚德取得聯系,到舟壩、榮丁小學和沐川師范學校,以教師身份掩護,從事革命活動。7月,四川大學將共產黨員華文江和參加-組織(民主青年協會)的一些學生轉移到樂山、犍為、沐川一帶,開展隱蔽斗爭。9月,華文江請示中共成都職工區委負責人賀天熙同意建立武裝游擊隊,并派軍事干部王孟凡前往支持。11月,陳文治、華文江、王孟凡等人研究成立“川西南軍區游擊隊”,隨后派出人員到馬邊、犍為等地聯絡,通過與原國民黨軍隊團長、進步人士、“民革”成員王傳猷、王驥聯系,控制……[詳細] |
![]() | 馬邊明王寺,坐落在馬邊縣建設鄉永樂溪后村,離縣城六公里,始建于明代成化初年。據《馬邊廳志略》載:由于整個寺廟處在五座大山之間,舊稱“五龍山牛望寺”,后經弘治年間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規模,改稱“明王寺”。該寺鼎盛時期為清道光年間,占地約五畝。由于歷史原因,加上歲月剝蝕,現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筑。鐘鼓樓、天王殿、佛殿及后面的三清殿均為木結構建筑,殿內的神像已經損毀很多。在正殿的屋梁上,高過頭頂的石佛,全部懸托在梁架上,離地面兩米多高。正殿后面的三清殿里還有十一尊這樣的懸托石佛。據考證,這種懸托于大殿半空的佛像,在佛教寺廟中極為罕見。由于這些佛像懸在空中,人的視力的高度很難達到,……[詳細] |
![]() | 大竹堡位于馬邊彝族自治縣大竹堡鄉。樂群墾社即樂群墾殖公司,由吳晉航等籌資20萬元創辦,主體位于馬邊彝族自治縣大竹堡,包括峨邊彝族自治縣觀慈寺、混水凼、濫池子、白蠟坪等地,可耕地67000余畝。1938年9月,中共嘉屬工委為防止國民黨的突然襲擊,適應形勢的需要,決定將跨越峨邊、馬邊兩縣高山地區的樂群墾社作為隱蔽的武裝據點,先后派共產黨員楊玉樞、李治平、聶世毅、趙忍安、龍文鳳、杜懋玉、陳運軍到樂群墾社,開展抗日宣傳,發動群眾奪取政權,掌握墾社武裝,并發展黨員6人。1939年夏,建立中共樂群墾社特支,趙忍安、楊玉樞先后任書記。在大竹堡墾社,特支黨員利用合法身份和墾社上層人物關系,以防匪為名采購-彈,……[詳細] |
![]() | “東皇殿”和“佛殿”,相隔僅十余米,均為明代建筑。“東皇殿”為三間,長寬均為9.5米,高8.85米,為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斗拱建筑,有斗拱22朵;“佛殿”也為三間,屬單檐歇山頂斗拱建筑。兩殿經修復刷漆已煥然一新。東皇殿(馬邊彝族自治縣)保護范圍:建筑臺基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5米。……[詳細] |
![]() | 介紹 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位于樂山市馬邊縣境內,距樂山市167公里,地處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西鄰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狹長地帶,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37公里,總面積30164公頃。區內有四條馬邊河的主要源頭溪流,保護區山地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對高差3000米左右,地勢陡峻,山高路險,平均坡度36°。 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由于保護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區內物種十分豐富,已知主要植物有51種132屬24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珙桐、桫欏、連香樹等,二級保護的有銀杏、篦子三尖杉等;己知主要陸棲脊椎動物有25目……[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