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縣旅游景點介紹
 | 1986年村民建房,距地表0.86米處,發現土窖,出土北宋銅錢約150公斤,內有少量漢、唐錢。…… [詳細] |
 | 1989年發現灰陶罐,內積唐代“開元通寶”銅錢約8公斤,其中晚唐開元銅錢占70%。…… [詳細] |
 | 1979年春,岡北河垢發現地下2米左右,埋有一條長約10米長的古鯨魚骨架。出土地點東距宋代范公堤約100米。經省專家鑒定當為全新世海侵時期的長須鯨類遺骸。…… [詳細] |
 | 1960年出土,距地表約5米,發現鯨魚脊椎骨化石一塊,直徑0.29米,厚0.12米,骨刺長0.36米,兩刺相距0.68米。…… [詳細] |
 | 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在臨澤、三垛、西射陽等戰斗中犧牲的新四軍400多名指戰員而建。墓前塔高8米,占地面積180平方米。…… [詳細] |
 | 1941年夏,新四軍軍部轉移至縣境,在劉少奇、陳毅關懷下,于蘆溝寺內舉辦鹽城縣中學生夏令營,有1000多名青年學生入營集訓,著名經濟學家薛暮橋、華中魯藝分院教授賀綠汀、許晴等到營講學,德國友人希普夫婦參加開學典禮。原定集訓一月,后因日偽軍掃蕩,開學半個多月即結束。該寺廟后改為農業中學。…… [詳細] |
 | 建陽縣委縣政府地址,長白灘在今高作鎮長北村,民主建政初期,劉少奇、陳毅及稍后的蘇北區黨委、鹽阜地委的李一氓、曹荻秋等都曾在該地活動過。1941年9月18日,建陽縣在長白灘附近的季陸墩舉行建縣大會,這里成為當時的政治中心。原建筑已毀。…… [詳細] |
 | 1941年7月,日偽軍2萬余人,發動對蘇北第一次大掃蕩,新四軍軍部撤離鹽城。劉少奇、陳毅等率華中局及軍部機關,轉移至湖垛鎮北鄉北左莊指揮戰斗。軍司令部、住在左氏家祠內,劉少奇、陳毅等分居于農民家中,居此10余天。舊址今尚存屋三間,昔日莊民草房已改建成磚瓦房。…… [詳細] |
 | 馬玉仁(1875-1940),世居高作馬家灘,年青時隨父販私鹽謀生。民國期間曾任淮揚鎮守使,抗戰爆發后,任蘇北沿海第一路游擊司令,1940年于阜寧縣境阻擊日軍戰斗中殉國。墓水泥結構,高0.7米,占地面積120平方米,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在南昌造百花亭,勒石紀念百名抗日殉國將領,馬亦名列其上。…… [詳細] |
 | 祁以德(1868-1928),建陽鎮顧莊人,清光緒十四年(1888)武舉,次年考中進士,授御前花翎侍衛,官至安義鎮總兵,墓存高1.5米,占地面積40多平方米。…… [詳細] |
 | 馬為瑗(1859-1915),近湖鎮馬廠人。由稟貢生納資為京師兵馬司指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人北京,清帝出走,馬獨不走,維持地方治安有政績,署東安、三河、寶坻諸縣。時教民相仇,李鴻章賠外國領事銀十萬兩,馬據理力爭,減至二萬兩。升任灤州、遵化、薊州知府。該墓殘高1米,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 [詳細] |
 | 青石質,高1.39米,寬0.64米,厚0.12米,文13行,行49字,共約600余字,隸書。為時任江北民政司季龍圖撰。鐘裴仲,民國初任新興鹽場場長,熱心地方公益事業,捐資辦學,開河治水,興辦實業等,頗有政績,鎮上士坤各界為其立碑--。…… [詳細] |
 | 趙敬之(1907-1947),建湖草堰口人,在上海勞動大學時入黨,后在武漢等地從事地下工作,抗戰后回鄉曾任區長、海南中學校長等職,1947年犧牲。原有二進,東西廂房,天井,占地面積180平方米。現存主屋三間,面闊9米,硬山頂。…… [詳細] |
 | 該堂屬禮教組織,規勸人戒除鴉片煙、戒,-的場所。建于清同治年間。每年做會時,與會者在此聚會盟誓,以示與--、,-博決裂。僅存四合院式二層樓,面闊九間,20余米。占地約500平方米。…… [詳細] |
 | 該碑原立于收城莊北小海附近,青石質,高1.29米,寬0.35米,厚0.10米,上楷書大字“奉憲禁止樵牧”,光緒三十年(1904)四月收成莊公立。…… [詳細] |
 | 碑青石質,方形,長、寬各1米,厚0.2米,上刻題首“為心存報本,永垂久遠,曉喻勒石事”,全文約200字,落款為“特授鹽城縣正常升用府銜,補用同知項華”。是鹽城縣令發給高姓的田產執照。…… [詳細] |
 | 該碑原立于上岡鎮新興場鹽課司署門旁。青石質,高1.37米,寬0.6米,厚0.15米,全文801字,清同治四年(1865)十二月初三日示。碑首題“欽命三品頂戴,總理兩淮,江廣、河南等處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兵備銜,兼管下河水利加十級記錄十次丁”。按丁為丁日昌,丁曾參與曾國藩戎幕入仕。碑文內容述整頓場規,劃定地方與場方職權等。…… [詳細] |
 | 該所位于建湖鎮老街中心,為四合院式瓦房12間。清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克南京、鎮江等地商民為避戰亂遷至湖垛鎮經營有30多家。他們集資建京江公所作為同鄉人聚會議事之處,后改為人民銀行營業部職工宿舍。…… [詳細] |
 | 乾隆年間(1736-1795)始設上岡巡檢司署。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房屋20余間,硬山頂,今僅存6間,后改為上岡中學學生宿舍。…… [詳細] |
 | 為舊時慈善機構。內設義學、免費教授貧寒子弟,冬季施粥、施棉衣以及施藥、施棺木救濟困難居民。該堂始建于乾隆年間(1736--1795),坐北朝南,原有二進,現存后樓,二層,面闊四間約12米,進深6米許,硬山頂。現為民居。…… [詳細] |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