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世紀60年代,建河村農民在謝家莊東約200米處挖溝,發現漢井,與垛頭鋪漢井類同。井周圍散布繩紋灰陶罐、盆等殘片。……[詳細] |
![]() | 1978年,在距地表約1米,發現漢井,用灰陶繩紋井圈疊成,深約4米。同時,在井附近還出土不少麋鹿骨骼。……[詳細] |
![]() | 在該鎮建港河南約250米,距地表2米,發現漢井一口,梯形大磚砌成,其中梯形磚兩側繩紋,長35厘米,兩端分別為26厘米,20.3厘米,厚6厘米,上刻隸書“用為不沮”四字,井下用灰陶繩紋井圈壘成,無井臺,井深約5米。在井周圍曾發現有繩紋灰陶罐、盆等殘片。……[詳細] |
![]() | 1998年,配合新長鐵路調查時發現。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一米左右,地表散布繩紋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盆、釜等。1998年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漢代陶井,用灰陶繩紋井圏砌而成,徑1.1米,深4米多。……[詳細] |
![]() | 面積約500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呈臺形略高于周圍地表。地面散布眾多的繩紋陶片及幾何印紋殘磚片等。……[詳細] |
![]() | 該處俗稱“小新莊”,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1958年距地面1米多,曾出土2塊長1.3米,寬厚約0.4米的鐵塊,距其不遠處,發現一灰陶罐,內有“半兩”銅錢約50公斤,內含有少量“四銖”銅錢。……[詳細] |
![]() | 岡西遺址俗名為“鐵屎灣”,為漢冶鐵鑄器作坊遺址。在約7000平方米范圍內,文化層厚1-3米。距地表0.8米散布成片鐵渣,伴有大量紅燒土塊,西部堆積繩紋灰陶罐、壺、盆等碎片。……[詳細] |
![]() | 窯廠過去屬鹽城市第一窯廠。面積約5000多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1960年建輪窯,距地表3米,出土大量繩紋陶罐、瓦當、下水管道,以及大鐵板、煉渣溶物等。……[詳細] |
![]() | 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距地表2米,發現灰池兩塊,各長2米,寬1米許,上積灰黑色土,厚約2厘米,為淋鹵曬鹽的灰池。……[詳細] |
![]() | 1996年發現,面積約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6米。地表可采集到夾砂紅陶、泥質灰陶殘片,可辨器形有夾砂紅陶鼎、鬲,泥質紅陶繩紋罐,泥質灰陶盆、缽、豆,方格紋硬陶杯、米字紋、菱形填線紋硬陶甕等。……[詳細] |
![]() | 陵園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各個歷史時期在建湖縣境內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園中豎立一碑,為水泥結構,高22米,上有張愛萍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四周辟為花圃。……[詳細] |
![]() | 1947年在溝墩、益林戰斗中犧牲的新四軍指戰員53人,安葬于此。墓前建紀念碑,高6米,墓園占地面積150平方米。……[詳細] |
![]() | 烈士紀念塔內安葬在抗日及解放戰爭中于陸莊、草堰口、古基寺戰斗中犧牲的128名指戰員,其中有區委書記方秉文、營長鄒福初、丁連吉、曾干等。陵園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中間塔高約7米,前有烈士事跡陳列室,四面環水,門前有橋,墓區內遍植蒼松、翠柏。……[詳細] |
![]() | 1941年4月新四軍一師二旅七團政委吳載文以及排連干部35人,在蔣營戰斗中犧牲。后安葬于此,爾后,在收成莊、喬莊戰斗中,英勇陣亡的70名指戰員(包括支前民工),亦葬于該墓計105人。1945年,初葬于該鎮小沙莊,后遷至鎮東建塔,塔高7米,上 書-“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詳細] |
![]() | 1942年,岡西區委書記白果及新四軍二十團三營五十余名指戰員,阻擊駐鹽城湖垛鎮日偽軍掃蕩西吉莊戰斗中壯烈犧牲。后安葬于此,碑高2.5米,占地面積100平方米。……[詳細] |
![]() | 建陽鎮為南宋末年丞相陸秀夫故里,該碑為鄉人于明嘉靖十年(1531)紀念這位民族英雄而立。花崗巖質,高0.75米,寬0.4米,厚0.15米,碑身中間刻隸書“宋陸忠烈公讀書處”。原立于陸秀夫青少年讀書場所神廟旁,現移入陸秀夫紀念館內。……[詳細] |
![]() | 劉洵(1369—1438),字彝川,建湖縣東涔莊人。明永樂三年(1405)進士,授河南懷慶知府,為官清正,升任四川按察使。正統三年(1438)卒于任所。墓地俗稱御史溝,原有封土高2米,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墓前原立碑等早佚。……[詳細] |
![]() | 1968年村民平田,發現磚室券頂墓,平面呈凸字形,墓頂距地表0.80米,墓室長2.5米,寬1米,高0.9米,甬道長0.8米,寬0.34米,出土時券頂塌陷,室內積滿淤泥,無棺木痕跡。墓底鋪磚人字形,部分墓磚頂端及一側,刻有“東海王”“義熙三年”(407)字樣。1969年后,在其墓附近相繼出土3座磚室墓,一座為穹窿頂,另兩……[詳細] |
![]() | 占地約1.5萬平方米,20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發現夯土層,并有版筑痕跡。在莊北小海發現長約60米的磚砌陰溝,磚呈灰黑色。莊南還發現刀、矛、劍、鏃,均已銹蝕,還出土花紋磚等。……[詳細] |
![]() | 1941年7月23日,華中魯藝二隊師生,在丘東平、許晴帶領下轉移,于北秦莊遭遇日軍襲擊,丘東平、許晴等師生30余人英勇犧牲。葬于今東平村,1984年重建墓園,距烈士遇難地約600米,該陵園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中為集體墓,長3.6米,寬1.6米,高0.8米。墓前聳立紀念碑,高13米,上為原蘇皖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所題“……[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