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3月27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省文化廳提出的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368處、與現有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6處(名單附后),現予公布。
|
龔家臺遺址西周至晉代遺址,位于枝江市七星臺鎮團結村,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采集有石器、陶器(片)、銅器等。該遺址對于研究長江中游地區的古代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
[詳細] 枝江烽燧群遺址三國時期遺址群,位于枝江市境內,包括長江沿岸16處烽燧遺址、北線6處烽燧遺址、1座障城(菜籽坪城堡),這些烽燧大多建于當地制高點,構成一個軍事通訊和防御體系,對于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
[詳細] 鳴鳳西城墻是我縣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完整的古城垣,也是我省縣一級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古城墻之一。現存城墻為南北走向,南起原縣木材公司,北至老客運站,全長600米,城門門洞高3.45米, 底寬3.6米,呈拱型,門洞處城墻8.4米, 高4.2米,“城墻外為青磚砌筑,內側則壘土圍城”。 鳴鳳城墻建于明成化二年至五年(1466-1469),距今已有530多年的歷史。初建時主要是為了設兵備御,至成化四年(1468),縣治從亭子山(今舊縣鎮)南遷于此,遂大規模筑城建鎮,取名“鳴鳳”。據史料記載,當時縣城“城墻砌以磚石,高一丈二尺,周八百余丈,設四門”,“筑雉堞環列,因河為池,門四,東景和…
[詳細] 百城遺址明代山寨遺址,位于興山縣黃糧鎮百城村,是明末李來亨抗清的重要遺跡,現存兩座寨城、數百級依山開鑿的石階、數十個軍事工事等。該遺址對于研究明末農民軍抗清歷史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第五批)…
[詳細] 鳳凰咀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襄樊市襄陽區龍王鎮閻營村,面積約2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米左右,包含較多紅燒土,地面采集有石斧、石錛、石刀、陶片等。該遺址對于研究襄樊地區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該遺址核心區域面積達14萬平方米,加之周邊遺址,它的總體面積達40萬平方米,是鄂西北南陽盆地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中心聚落遺址,也是該區域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城址。鳳凰咀遺址修筑于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期間,距今大約4300年至5000年。對探索、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鳳凰咀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老墳坡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襄樊市襄陽區張家集鎮宋營村,面積約9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左右,包含較多紅燒土,地面采集有石器和陶片。該遺址對于研究襄樊地區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
[詳細] 陳坡遺址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遺址,位于襄樊市襄陽區東津鎮陳坡村,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米左右,包含物豐富,地面采集有陶片,曾經發掘過兩次,發現一批重要的墓葬。該遺址對于研究襄樊地區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價值。(第五批)…
[詳細] 柴店崗遺址東周至漢代遺址,位于老河口市仙人渡鎮柴店崗村,面積約4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7~2米左右,曾經發掘近200座秦漢墓葬,出土大量珍貴文物。該遺址對于研究襄樊地區當時的歷史文化具有很高價值。(第五批)…
[詳細] 古城遺址位于棗陽市七方鎮潘崗村,新石器時代、東周時期遺址。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5米。遺址中部發現有灰坑等遺跡。采集遺物有石斧、石錛和陶片。新石器時代陶片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有少量泥質紅陶,紋飾有籃紋、指窩紋、弦紋、附加堆紋及鏤孔、彩繪,器形有鼎、斝、豆、罐、簋、釜、盤、杯、碟、盆、碗、壺形器等,屬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周代陶片有泥質灰陶、泥質黑陶、夾砂灰陶,器形有豆、甗等。該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詳細] 老鴰倉遺址新石器時代至東周遺址,位于宜城市小河鎮胡灣村,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左右。曾經發掘,發現房址、灰坑、墓葬等珍貴遺跡,獲得許多重要的出土文物。該遺址對于研究漢水中游地區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很高價值。(第五批)…
[詳細]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
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