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蓮山漢墓群位于鄱陽縣,時代為西漢。蓮山漢墓群亦稱:蓮山古墓群,為江西省最大的漢代墓群,一百多座漢代墓聚集于斯,全國亦少見,它坐落在鄱陽縣蓮山鄉、橋頭鄉、謝家灘鎮交界處。大部分墓分布在蓮山鄉的蓮花塘、百花塘村附鄉蓮花塘、百花塘村附近。它象一條巨龍的圖案,分布在橋頭彭豐一帶的龍頭,蓮山鄉蓮花塘、百花塘村一帶為龍的軀干肢體,謝家鎮的口前村、蓮山鄉的上惱村一帶為龍尾,共計119座,分布面積達4平方公里。1982年,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曾到此考查。1983年文物普查時經江西省考古研究所鑒定一一認為是漢代墓葬群。遺憾的是60-70年代大搞水利建設時被百姓挖掉了不少。已出土文物有鐵劍、鐵鼎、陶倉蓋、陶果盆、陶…
[詳細] 東鄉王氏宗祠位于江西省東鄉縣黎圩鎮(原虎形山鄉)上池村,系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所建,始建于北宋末期,因兵災戰亂之故,幾建幾毀,明朝后期第四次重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鄉王氏宗祠為磚木石結構,坐北朝南,在上池村西北口。門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宗祠左原為花園,內有水井,名曰“荊公井”,曾栽有王安石稱贊的金沙花,現改為路。東鄉王氏宗祠后是后龍山,兔峰和東嶺為背景。宗祠面寬18.7米,進深40.5米,高8.3米。四周墻為“斗磚”砌成。墻高過脊梁,形成方塊狀,無窗戶。大門的門框,門梁皆由經過精心雕刻的石術、石板組成,極為美觀。前面三個大門,正中門梁上方的石板陰刻四個大字“王氏宗祠”,筆力遒勁。大門左右兩…
[詳細] 高虎腦戰役紅軍指揮部舊址位于廣昌縣南部25公里至45公里之間,是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主戰場之一。范圍包括赤水鎮以南驛前鎮以北100多平方公里。1934年7月至8月,彭德懷、楊尚昆指揮的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三場大規模激烈戰斗,即大寨腦戰斗、高虎腦戰斗、萬年亭戰斗。因三次戰斗均在高虎腦境內、合稱“高虎腦戰役”,共殲敵500余人,為紅軍主力和中央機關的戰略轉移贏得了時間,是紅軍長征前的最后一場激戰,是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唯一取得全面勝利的戰役。至今這一帶仍保留有許多紅軍所挖塹壕、掩體工事遺跡及彈坑、紅軍標語。大寨腦位于赤水、貫橋交匯處,向南延伸,連接高虎腦山脈,是通往驛前、石城的必…
[詳細] 書院位于金溪縣城王家巷,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該院為南宋朱熹與陸九淵曾經講學過的崇正書院遺址。書院右側“先儒祠”是清代生員祭祀鄉賢象山先生之所,現書院建筑面積1078平方米,構架保存完整,是江西省省級保護文物、縣文博所辦公之處。陸象山,名九淵,字子靜,南宋金溪青田人,是與朱嘉雙峰并峙的理學大師、中國“心學”的創始人。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說,成為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現-化行政部門批準,仰山書院成立了“陸九淵紀念館”,長期展出陸九淵生平圖片,收藏了各種版本的《象山全集》和各地吟詠象山的詩、詞、楹聯等。江西撫州市…
[詳細] 清標彤管坊位于樟樹市區東南16公里處的店下鎮堆上村北側。該石坊是清咸豐四年(1854年)監生黃地衡奉皇上圣旨為其母、儒生黃士熟之妻李氏所立。石坊為四柱三間式,高8.3米,寬8米,全是青石構成。由長方形墊石、方柱、夾桿石、上下額坊、平板坊、石刻浮雕人物、斗拱等組成。其南面,下有“族表節孝儒生黃士熟之妻李氏”;中間兩方柱上聯,右有“雁志守深閨孤詣苦心堪微講德”,左有“龍恩頒下里清風亮節永著貞珉”;再兩旁方柱上聯,右有“地接松山培本性”,左有“晴開閣嶺顯真操”等字。其北面,上有“恩榮”;中有“天中月心”;下有“族表節孝監生黃時衡之母李氏”;中間兩方柱上聯,右有“一片冰清堅貞久耐風霜烈”,左有“千秋石…
[詳細] 北伐軍新編第二師駐地舊址位于吉州區。為江西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臨江窯遺址(含馬蹄窯,釉料淘洗池、蓄泥池,陳腐池,蓄釉池,灰坑,“品”字形淘塘)五代至明末瓷窯。窯址在江西省吉安市天玉鎮臨江村簸箕嶺,與永和窯隔江相望,走水路十五公里,是吉州窯的窯場之一。即為《景德鎮陶錄》記載的“吉州分窯”。1990年9月至1991年4月和1991年10月至1992年1月進行了兩次發掘,清理馬蹄形窯三座,品字形淘洗池三組十三個,晾坯臺、釉缸、輪軸機座、供水溝等作坊遺址六十余處,出土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時期的珍貴瓷品、窯具共1.6萬余件。五代至北宋燒乳白釉瓷,器形有碗、盞、盤、碟等i北宋除燒乳白釉外增燒黑釉瓷、青白釉瓷?南宋增燒白地彩繪瓷、綠釉瓷。元代乳白釉瓷停燒,又增燒了…
[詳細] 舊名“濟川橋”,是元代一座聯拱長石橋。位于今江西永豐城南,跨恩江。始建于元至元(1264-1294)年間,明正德(1506-1521)年間重建。橋長400米,二十二孔。因石蝕耗嚴重,1956年冬拆卸重砌,并重建混凝土拱五孔,整座橋梁雅致壯觀。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縣令吳期召在小江上架平政木橋,謂平政橋。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洪水為患,濟川、小江合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縣人將平政木橋延伸10余丈,與濟川橋相接。咸豐三年(1853年)雙嶺劉紹書父子獨籌資金,改平政木橋為石橋,歷經八載,咸豐十年(1860年)平政石橋建成,且與濟川石橋相接,恩江大橋始成。建國后,政府撥出專款,自19…
[詳細] 恩江古城址(含明代古城墻、東城門、明縣丞遺址、尚書府遺址)恩江古城址位于永豐縣恩江鎮老城區,東起天保村社區徐家村東面,西到葛溪河東岸,南至葛溪河流入恩江河入口處,北靠聶家村南面,呈東北--西南走向的葫蘆形狀,。南北直線距離長1050米,東西直線距離寬940米,總占地面積約55萬平方米。城址現存城墻由聶家村南面起,由西向東至徐家村東門,再沿恩江河岸向西南至葛溪河流入恩江河入口處,然后沿葛溪河由南向北至六一橋頭,總長2500余米。墻體兩邊磚抱砌,中間夯土,基寬5.0米,上部殘存均寬3.8米,北段、東北段殘存高3—4米,南面、東南面沿河段殘存高2—3米,西面1—2米。城墻整體形制和走勢保存基本完整。…
[詳細] “萬安暴-動-”行動委員會舊址1927年,革命處于前所未有的低潮時期。蔣介石公開叛變后,殘酷鎮壓共產黨人,萬安縣的眾多共產黨員和革命者遭到殺害。然而,在中共江西省委特派員曾天宇、萬安縣委書記張世熙等人的領導下,年底,萬安縣委不顧敵人的兇惡,舉行第四次萬安暴-動-。8日,萬安農軍和革命群眾四萬余人分成四個縱隊,向著縣城開始了猛烈進攻。張世熙親自率軍攻打東門,張芳蕙率良口農軍攻打南門,劉興漢指揮攻打北門,劉光萬率眾攻克西門。總攻令一下,各路縱隊奮勇當先,沖向城內,槍聲、炮聲一時震耳欲聾。由于攻城農軍打著井岡山工農革命軍的旗號,攻城的部隊猶如沸騰的潮水涌入城內,守城的國民黨第14軍41師26團及其部…
[詳細]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
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