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 > 昆山市旅游

昆山市文物古跡介紹

41、云海塔
云海塔
  云海塔是一座集觀賞與實用于一身的仿古造型的水塔。建于1987年,共5層,高33米。塔內有樓梯達頂,可俯瞰古鎮全景。與“貞豐澤國”石牌樓對峙而立在同一視線里,成為周莊鎮標志性建筑。 用時參考10分鐘交通 古鎮入口處即可遠觀 景點位置周莊古鎮入口“貞豐澤國”石牌樓旁……[詳細]
集善橋“太平天國”刻字
  集善橋“太平天國”刻字位于昆山市趙家村。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太平天國軍隊進軍上海時,曾經此橋,橋面板上刻“太平天國”四字的楷書,字跡清晰。是建國后唯一發現刻有“太平天國”年號的橋梁。是一座南北向的三銅石板橋。全長21米,寬1.43米,高約5.1米。……[詳細]
千燈石板街
  石板街始建于南宋年間,明清年代進一步延伸修繕。民國初年,由方遠清發起、聘請朱家角名師王世昌設計修建,共鋪有石板2072塊,全長1500米,人稱“三里石板街”,是江南古鎮保存最長、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石板街所用之條石稱為“胭脂紅”。……[詳細]
錦溪丁宅
  丁宅位于錦溪鎮丁家弄,坐西朝東,臨錦溪市河,宅院長達百余米。丁宅始建于清順治年間,是江南典型的十一進深宅大院。光緒年間,丁氏子孫又重修前七進院落,并擴建了磚雕門樓和走馬樓。現存轎廳、正廳、堂樓等五進。……[詳細]
周莊戴宅
  戴宅位于中市西街貞豐橋畔,坐北朝南,三幢獨立建筑沿街結貼相連,建于民國初年。三宅獨立而建卻又緊貼相連,成為一整體,每幢四進二廂房,共有大小房屋60余間,形成了前店有坊、下店上宅、深宅大院的水鄉建筑格局。……[詳細]
陳三才故居
  陳三才宅位于錦溪鎮下塘街的敦和里,建于清末。解放后,陳宅沿街建筑曾作為中國人民銀行吳縣支行甪直營業所陳墓鎮分理處。現存堂樓三座,建筑面積949.03平方米。2009年,陳三才宅列為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雙橋及沿河建筑
  雙橋及沿河建筑游覽周莊,雙橋是不能不看的。雙橋,俗稱鑰匙橋,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梁橋——永安橋組成。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19年,世德橋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資建造,永安橋由里人徐正吾出資建造。世德橋長十六米,寬三米,跨度五點九米,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人街巷;永安橋長十0三米,寬二點四米,跨度0五米,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橋欄由麻條石建成。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欵乃聲聲的小船在橋洞穿過。橋邊,一年四季都有來自各地美術院校的師生,在全神貫注地寫生,攝影愛好者則端起照相機,選擇最佳的拍攝角度。站在市河一側舉目望去,鑰匙形的雙橋連同不遠處的清代石拱橋——太平橋,一個鏡頭可以攝下市河上的三座古橋。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2……[詳細]
昆山文筆峰
  文筆峰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玉山鎮玉峰山紫云巖之頂,為紀念昆山第一位狀元南宋秦國公衛涇所建。是一座醒目的碑塔,高5.5米,清末重修。民國初,在原石筆外敷水泥加固,鐫刻“文筆峰”三篆字。趙樸初賜翰重題,1997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南宋時期,昆山縣石浦衛涇,赴臨安(南宋首都杭州)考試,三場連捷,考中了孝宗淳熙十一年(1143年)甲辰科狀元。后授為秘書省正字等職。他清正廉潔,要求嚴格,常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為座右銘,起堂名為“后樂堂”,自號“后樂居士”。六十八歲那年,衛涇病重,十月故世,葬于湖州歸安縣石佛山,謚號文節。昆山士人十分敬仰衛涇,在玉峰山出現過魁星的妙峰塔旁,造起了一座牌坊,取名為文筆峰;把石浦陸鰲山改名狀元山;把衛涇求學的塾館,改稱“文節書院……[詳細]
49、富春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春橋
  富春橋俗稱“高板橋”,在江蘇昆山市玉山鎮北后街與東塘街交匯處,富春橋周邊有東采蓮街、西許文塘、北東門街、南北后街,南北跨于東塘河上。明洪武三十年(1398),由知縣梁瑞建造,橋下有周忱、況鐘題名。明正統三年(1439)黃彥修捐資重建,道光四年重修。1997年市政府出資對橋進行了加固維修,1997年被公布為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為并聯式青石拱橋。橋長32米、高4.5米、寬4.4米。1997年修復,1997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歸有光墓
  歸有光墓原位于昆山東南門內金潼里,因城建的發展,于1989年將歸墓往東移300米,建在東大橋堍,沿城河岸辟地3.7畝,仍名“震川園”。……[詳細]
錦溪文昌閣
  文星閣位于昆山市錦溪鎮古蓮池畔。始建于明朝,為三層樓閣式建筑,磚木方形結構,飛檐翹角,高15.6米,總面積約200平方米。歷史上曾幾經修葺。1991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文星閣俗名“文昌閣”,又稱“片云閣”,原在通神道院內,歷來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風災大頹,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蓮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閣記”碑嵌于內墻。移建后的文昌閣,高15.6米,四面三層,登浮屠狀。閣前有石臺,上有石欄,東南堤埂種植楊柳,西有寶閣岑樓,并綴以琴堂、蓮舫、惜字會。內有兩幅唐代畫圣吳道子的人物畫像拓片。登閣遠眺,水天一色,帆影點點,白鷗翔集,可謂美景如畫。1991年7月27日,文昌閣被列為第一批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2、畢廳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畢廳
  畢廳位于昆山城內的柴王弄21號,南臨柴王弄,后臨東塘河,始建于清中期。解放后,畢廳由駐昆部隊占用。原第一進沿街門屋以及第三進臨河樓廳,毀于上世紀80年代的城建,現存的僅是第二進大廳。1991年6月15日,縣政府與駐昆部隊雙方簽定了調換土地的協議,畢廳劃規昆山文聯的書畫院使用。“畢廳”昆山城區唯一的清中期宅第畢廳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積1345平方米。主廳“誠德堂”五間帶東西兩廂房,南北雙坡硬山建筑,梁架扁作,前有廊軒,鳳云紋云頭。2012年,在主廳誠德堂的后面,增建仿古二層“桂峰小筑”,作為辦公場所。現占地面積1507平方米,建筑面積940平方米。1991年,畢廳列為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升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通神道院
  通神道院原名“天慶觀”,位于昆山市錦溪鎮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歷代曾擴建,今存東岳殿及山門,建筑面積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通神道院原屬長洲縣地界,與昆山縣福城圩的蓮池禪院一溪相隔,南北遙峙。南宋時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時增建正山門,至明清時已有中岳殿、雷神殿、關帝殿、玉皇殿、文昌閣、斗姥閣等建筑,造型與規模均與蘇州“玄妙觀”相同。……[詳細]
54、林跡亭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跡亭
  林跡亭立于昆山市玉峰山南中部半山腰,是一座歇山式四角方亭。清道光十四年(1834)由兩江總督陶澍所建,名“粵如曠如之亭”。亭子檐高2.7米、寬4米、長4米。亭上的楹聯為鴉片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所題,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期間治水利偶過昆山,應縣令之邀,登亭覽景,即興集范成大、陸游詩句,書楹聯“有情碧嶂團欒繞,得意孤亭縹緲間”,上款:“道光甲午,偶過昆山,來登此亭,因集石湖,放翁詩語題之”;下款:“三山林則徐”。清咸豐元年(1851)亭傾圮,邑人吳再錫重建,即將此聯刻于石柱上,改名“林跡亭”,以表紀念。“文革-”期間,此亭四柱兩副對聯被群眾用泥巴涂沒,未遭毀壞,得以保存。1984年有關部門對它又進行了修建。1991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5、抱玉洞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抱玉洞
  抱玉洞位于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玉峰山頂芙蓉峰下,始建于宋代(960—1280年),洞口的上方為人字形,向陽,洞高2米多,洞內底部平坦,約8米左右。為供奉梁代慧向和尚所建。據悉,當時,慧向初來昆山建寺時,年歲已高,生活條件極差,住在馬鞍山的山洞里,又暗又潮,風、雨、寒、熱,他全不在乎,克服了常人無法克服的困難。在梁武帝的授意下,經過慧向大師的精心選址。籌集建筑物資,親自監督工地,終于在梁天監十年(公元511年),于馬鞍山腳下建成了“慧聚寺”。隨著歲月更迭,慧聚寺又演變成現在的華藏寺。慧向法師的晚年,駐錫揚子江心蝦蟆山,并入寂于此山。宋代時洞內供奉著華藏寺(前身為慧聚寺)的開山大師慧向的石像。該石像及蓮花底座均用青石雕成。石像一直存放到1958年燒制石灰時被毀,蓮花座現尚存。該洞與1997年被列為……[詳細]
少卿山遺址
  少卿山遺址,位于昆山市千墩鎮東北,為一高5米的土山。原遺址面積4萬多平方米,現存300多平方米。1958年發現,嗣后不斷發現石器、陶器,1984年12月昆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蘇州博物館試掘。遺址文化堆積包含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存,上層為經后代擾亂的東周文化層。馬家浜文化層出土夾砂紅陶寬沿筒形釜、圜底釜和泥質紅陶豆、缽等。崧澤文化層發現墓葬一座,未見墓坑,底部有朱紅色粉末鋪地。死者系中年女性,仰身直肢,隨葬品有黑衣紅彩陶豆、鼎、缸和穿孔石斧等4件。良渚文化層發現墓葬一座,已破壞,墓葬西北角放置琮、瑗、斧、鐲等玉器一組19件和石器2件,還出土有肩石斧、石鐲等。……[詳細]
57、劉過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過墓
  劉過墓在昆山市亭林公園內馬鞍山東麓。劉過,字改之,號龍洲道人,江西泰和(一說吉安)人。以詩詞聞名,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與辛棄疾、陸游、陳亮過從甚密。一生落拓不羈,浪跡江湖間,歿后葬于馬鞍山東側。“文革-”中,墓被破壞,1983年修復,由花崗石砌造,平面呈八角形,周長11.5米,高約2米,頂部封土。墓前立“廬陵處士龍洲先生之墓”墓表,前為石階,后依山巖,旁有玉液池、清峽泉,上有擘云峰、留云洞,環境幽靜,林木蔥郁,莊嚴肅穆。墓東有“東齋”,原為南朝蕭梁時所建慧聚寺僧舍,南宋嘉定五年(1212)辟為龍洲祠。民國24年(1935)邑人集資修建,有中廳、兩廂及走廊。廳闊17米,進深8.5米,檐高5米,硬山式,高大軒敞。祠中壁間尚存元、明時期碑刻4塊:《劉龍洲墓闕》,高136厘米、寬66厘米,隸書,135……[詳細]
陳墓區公所舊址
  陳墓區公所舊址位于錦溪鎮天水街與下塘街轉角處。民國初期,昆山縣、吳縣陳墓各設自治鄉公所,由鄉董主持日常事務。民國十八年(1929年),昆山縣陳墓為第六區,陳墓另設鎮公所。民國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936-1939),昆山縣第六區區公所設在陳墓鄉。民國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42-1946),昆山縣第十一特別區區公所設于陳墓。吳縣區公所,另設鄉公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公所用為基督教堂的昆山浸信會分堂。解放后,教會活動停止,現為民居。“陳墓區公所”從市保到省保陳墓區公所舊址現存有前后二層樓房兩座,硬山式頂,占地面積220平方米。……[詳細]
玉山玉龍橋
  玉龍橋位于昆山玉山鎮東門外,跨古婁江。建于梁(公元527年-528年),在清順治十二年(1655)重修。橋始建于梁大通年間(527-528),清順治五年(1648)塌圮,順治十二年(1655)由鄉人周思、盧榮增出資修建,道光八年(1828)又重建。橋為花崗石質地三孔拱橋,長40米,寬4.3米,中孔跨度11.8米,兩邊跨度各7米,高7米,南北引橋為15.6米和11.5米。橋面中央橋心石上有八卦風火浮雕圖案,反映了百姓信奉神仙,冀求吉祥的美好心愿。三孔石拱型結構,拱券作縱聯分節并列砌筑。共砌石階72級。兩堍均有東西向石階引橋。橋面中央雕八卦風火圖案,中孔頂部雕二龍戲珠紋,16根望柱均雕紋飾。橋面中央橋心石上有八卦風火浮雕圖案,反映了百姓信奉神仙,冀求吉祥的美好心愿。1991年7月27日被列為市文……[詳細]
60、溥濟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溥濟橋
  溥濟橋俗稱“陳家橋”,東西走向跨于錦溪鎮中市河,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青石單孔石拱橋,拱券分節并列徹筑。1991年公布為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日本又黄又湿又高潮不卡网站 | 中文字幕玖玖资源亚洲精品 |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 |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 日韩欧美国产传媒第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