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煙臺市旅游

煙臺市文物古跡介紹

蓬萊閣旅游區
  景區稱號: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蓬萊閣景區位于膠東半島最北端,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現有蓬萊閣、戚繼光故里、蓬萊水城等20余處景點,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游客來此觀光旅游。蓬萊閣景區素有“人間仙境”之稱,傳說蓬萊、方丈、瀛州是海中的三座仙山為神仙居住之所,亦是秦始皇東尋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之地。廣為流傳的“八仙過海”神話傳說,便源于此。蓬萊閣坐落在蓬萊城北瀕海的丹崖山巔。丹崖拔海面起,通體赭紅,與浩茫的碧水相映,時有云煙繚繞,蓬萊閣高居其上,“仙閣凌空”確是一幅天開的畫圖。蓬萊閣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全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為雙層木結構樓閣建筑,創修于宋嘉佑六年(1061),建于宋嘉佑六年與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齊名。它坐北朝南,東、西兩側前方……[詳細]
煙臺毓璜頂公園
  毓璜頂公園,又名小蓬萊,是煙臺市區的主要景點之一,坐落在市區中心偏南的位置上,海拔72米,面積89100平方米,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是市區“挺秀效靈”的游覽勝地。自古即有“四方之遷客騷人遂無不以游斯境為幸”之感慨。其挺秀之氣在不連崗而自高,不托勢而自遠。占地雖不過百畝,但曲徑通幽、綠樹成陰,背對南山,面向北海,宛如一塊翡翠鑲嵌在煙臺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該公園的核心景區是一組具有濃厚的膠東風格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元朝末年,后經明、清兩次大規模的修整和擴建才具有現在的規模。該景區以玉皇殿為中心的中路軸線,西部的原道士居住區和玉皇閣,東部的呂祖殿,小蓬萊石坊及周邊的亭、廊、臺、碑等組成。整組建筑設計精湛,結構緊湊,求規整而富于變化,順其自然而巧運匠心,被正式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毓璜頂公園風光非……[詳細]
3、牟氏莊園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牟氏莊園
  牟氏莊園,座落于中國蘋果之都——山東省棲霞市區,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擁有房產五千五百多間,土地六萬畝,冊嵐十二萬畝,現保存廳堂樓廂四百八十多間,占地兩萬多平方米,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莊園。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牟氏莊園規模恢宏,文化濃厚,以其建筑文化、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冠絕于世。牟氏莊園的建筑古樸壯觀,內涵深沉,六個大院沿南北中軸線依次建為南群房、堂房、客廳、大樓、小樓、北群及東西群廂多進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莊園建筑工藝獨特,雕刻砌鑿,工藝細膩精湛,明柱花窗,文采斐然,美妙絕倫,具有“三雕”、“六怪”、“九絕”之藝術特色,被譽為“傳統建筑之瑰寶。”牟氏莊園的農耕文化獨具特色,“學而優則仕”是絕大多數讀書人所……[詳細]
王懿榮紀念館
  王懿榮紀念館位于福山區城里街中心古建筑群里,共有三進院落,55間房屋,占地799平方米。其前身為福山著名畫家李程九的畫室“聽松齋”,是清末文人墨客-的場所。1927年,李程九將其捐給世界紅十字會作為福山分會會址。1984年,被煙臺市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0月中國發現甲骨文90周年之際,為紀念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愛國學者王懿榮的功績,山東省文物局、福山區人民政府利用該建筑群在家鄉為王懿榮先生建立了“王懿榮紀念館”。王懿榮,字正孺,又字廉生,官至國子監祭酒,清代著名的金石文字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和愛國志士,曾在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英勇抗敵,以身殉國。紀念館分7個展室,展示了王懿榮的遺物,包括手札、書信、著作、書法、甲骨文片等300余件,生動翔……[詳細]
塔山游樂園
  塔山游樂園座落于市區東南的塔山懷抱之中,林木蔥蘢,景色宜人。主要景觀有競技館、國防教育館、太平庵、太平晨鐘、龍王殿、觀音峰、三和塔、熱帶雨林館、鱷魚館、園林景觀等。……[詳細]
6、峆盧寺 AAA
峆盧寺
  國露(峆盧)寺位于煙臺市福山區南部美麗的合盧山腳下,北臨煙臺市的主要水源地門樓水庫,依山傍水,正所謂“九峰擁翠慧海圣境開蓮花,三界同歸福山圣地生菩提”。史料記載,它始建于唐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的國露(峆山盧)寺曾是膠東地區香火延續和法脈傳承最久的古寺,被稱為“膠東第一古剎”。重建后的國露(峆山盧)寺建筑規模宏大,殿堂雄偉壯觀,有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四大菩薩殿等建筑,計百余間。景區秉承叢林寺院的古樸與嚴謹,兼容現代人文和理念,通過宣揚正信的佛教,運用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凈化心靈,關愛生命,為忙碌奔波的現代人提供一個精神安養、心靈回歸的文化旅游心靈環保中心。景區現有圓仁和尚求法橋、東方佛國圣蓮廣場、萬福墻、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四大菩薩殿、千年銀杏……[詳細]
福山國露(峆山盧)寺
  國露(峆山盧)寺位于山東煙臺市福山區的合盧山麓,其自然風光“峆山盧煙云”被譽為“煙臺八景之一”。史載此山“望之如見君子,草木暢茂,巔有靈泉,常有云冠其巔”;寶剎始建于唐開元年間,后經宋、元、明、清歷代修建頗具規模,是膠東史載法脈延承最久的古剎。寺內碑文記載:“法堂之內裝塑慈氏菩薩,一堂光明艷赫,勝妙殊祥,如凈琉璃中內現真金像”;相繼有數十位祖師大德在此駐錫修行,-利生,“香火歸敬,不絕終夕”;近代年久失修,唯殿墻殘存;寺外聳立的千年銀杏一株,至今枝繁葉茂,默默見證了膠東第一古剎的滄桑歷史。客服電話:0535-6311277地址:福山區張格莊鎮煙鳳線通慧路1號(門樓水庫東南岸1公里)……[詳細]
雷神廟戰斗遺址
  雷神廟戰斗遺址分為東西兩個大院,西院為花園,史稱為范園,是金朝寧海州學正范懌的花園。范懌,字壽卿,一字明叔,金朝進士,殿試及第,大定年間任寧海州學正。園內原有玄都宮,又名玄都觀、花園觀,1936年版《牟平縣志》載:“玄都觀,在縣南二里范園中。原系范懌花園,范與馬鈺友善,又嘗與王重陽會于此,逐施為鈺庵,鈺歿,邱長春繼之,廣為玄都觀,及長春應召,奉旨改為宮”。范園內“奇葩異果,藤架芳叢,靡不可人,最為嘉處,有亭翼然,號曰怡老”,明清以降,此處均被列為牟平十大景之一,稱為“范園春曉”;東院為廟舍,由正殿、南廳及東西兩廂組成一對稱式四合院,正殿座北朝南,自東向西由三清殿、岳王廟、雷神廟組成。兩院總長(東西)82.3米,寬(南北)41.1米,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三清殿,原為玄都宮。金大定七年,王重……[詳細]
當利故城遺址(含欒大墓)
  當利故城位于萊州市沙河鎮路旺侯家村西。東北距萊州城區約20公里。城址位于萊州市西南地區近海平原上,城址東約1公里處,有一條季節性小河自東南向西北匯入珍珠河后入海,城址東臨侯家村的民房;南約2.5公里處,大沙河由東南向西北流入萊州灣;西北約2公里處為煙濰公路;面北距海不足10公里。1957年、1981年,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煙臺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煙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利,西漢時所置縣,與掖縣同屬東萊郡,東萊郡治于掖縣,東萊郡領17縣,其中,掖縣、當利、陽樂、陽石、臨朐、曲成在今萊州市境內。東漢時,東萊郡治移于黃縣,領13縣,陽石、陽樂并入當利,當利、掖縣均屬東萊郡。三國魏時期,東萊郡仍治于黃縣,領12縣,……[詳細]
張顏山舊宅
  張顏山舊宅位于煙臺市牟平區寧海街道辦事處邵家塂村中,東經121°36ˊ,北緯37°24ˊ,東距沁水河約800米,東南距端午山約1200米。舊宅始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現存上下兩個大院,座北朝南,共有房屋110間,占地3280平方米。張顏山舊宅上院,為東西相連的兩座二進式四合院,東院為好樸堂,西院為存古堂,各有房屋22間。兩院的建筑風格、結構、材料、樣式完全相同,均為硬山、陰陽合瓦頂、梁架結構。院內南廳7間,東2間為門房,門房西1間為過道大門,大門有內外兩道,外門為雙扇推拉式鐵柵欄門,門上飾有鐵藝;內門為雙扇實榻木門,眉子的花牙子透雕花草圖案,上鑲3塊走馬板,中間一塊上刻圓形圖案;青石門枕,上有一對石雕獅子戶對;再西4間為客廳,木條抹灰天棚,四周飾石灰檐口線角,中部和西部各飾一個燈池,墻面刷黃……[詳細]
蓬萊水城
  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位于蓬萊城北丹崖山麓蓬萊閣下,與蓬萊閣連為一體,是一座設計新穎、精巧別致的古城。水城東連畫河,西憑丹崖,負山控海,形勢險要,是我國明清兩代的重要海防軍事要塞,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洪武九年(1376年)倭寇侵擾,遂將登州升格為府,并于刀魚寨舊址修筑水城口,以石砌筑水城,總面積25萬平方米。小海居城正中呈長方形,南北長655米,面積7萬平方米,將水城分為東西兩半,用于停泊船艦、操練水師。水門內外還分別建0頭、平浪臺、防波堤,用以消波阻沙,減沖緩流。蓬萊水城實為一處嚴密的海上軍事防御體系。明清兩代在此駐扎水師,停泊戰艦,出哨巡洋,成為邊防要塞,防御東至成山頭,西至武定營大沽河,北至北隍城東北的遼闊海面。自2005年起,當地政府投資5.……[詳細]
廟島媽祖文化公園
  廟島的天后宮始建于北宋的宣和四年間,即公元1122年,最初為沙門佛院,僅茅舍三間,元至元十六年閩浙船民于院中專設奉祀媽祖的道場之后,逐改奉海神。歷經元、明、清三代,這里的香火都很旺盛。明崇禎元年,皇帝赦命重修廟宇,由山東左都督楊國棟奉旨對天后宮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基本奠定了天后宮今天的格局。形成了有眾多的殿、堂、廊組成的古建筑群。崇禎皇帝御賜“顯應宮”三個大字,意思是說帶著一種美好的意愿走進廟宇,日后一定得到靈驗的。廟島的天后宮內,保存過大量的海船模型及一些珍貴的航海史資料,曾經被中外學者譽為“東方的航海博物館”。1969年文革時期原廟被徹底毀壞,僅存一鏡一像。1983年春長島縣委、縣政府為搶救這一聞名遐爾的歷史文化古跡,恢復其本來的歷史地位,1985年開放,同年被辟為我國第一個縣級綜合航海……[詳細]
海陽市叢麻禪院
  叢麻禪院為國家2A級旅游景區,位于山東省海陽市盤石鎮的七峰山懷抱之中。北臨309國道。距海陽市區約20公里。是膠東半島著名的佛教勝地。始建于隋末唐初,歷經唐宋元明清,迄今千有余年,相傳唐代開國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此屯兵養馬,故名“從馬院”;又因周圍奇峰叢立如麻,亦名“叢麻院”。1992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曾為之題詞“叢麻院”,成為禪院之寶。景區以禪院為中心,東面有七峰山,北面有長壽崮,西面棋圣洞、神仙功能洞,南面有潺潺溪水,中間120畝淡竹將整個寺廟掩映在遮天翠竹之中。寺院坐北朝南,在建筑保持了唐代人之俗,自然風景優美,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風景區。景區除觀唐代禪院外,另有獨具江北特色的淡竹林、求子洞、嫦蛾奔月、玉兔盜仙草、僧人習武場、翠竹園等景點。十一月萬只喜鵲聚會為景區特色景觀。地址:山……[詳細]
棲霞李氏莊園
  李氏莊園,位于棲霞市東北三十公里的臧家莊鎮馬陵冢村。清末,村中有李氏六兄弟,家中一貧如洗,像許多山東農民一樣,闖關東找活路。兄弟中的老大李緒堯來到海參崴,起初靠擺小攤賣香煙維持生計,一次偶然機會,他發現俄國人非常喜歡吃中國產的螃蟹,于是便做起了販賣螃蟹的買賣,很快掘得第一桶金。生意逐漸做大,李緒堯便把三弟李緒田、二弟李緒塤接到了海參崴,幫忙打理。有了兩位親兄弟幫忙,李緒堯如虎添翼,買賣迅速做大,憑著三兄弟的精明能干、精誠團結和吃苦耐勞,他們在東北各地開設了大量的商鋪,其中大商號就有20多處,涉及錢莊、綢緞莊、五金行、日用百貨、茶莊、糧店、大煙館等。“牟家有地,李家有錢”是對當時棲霞牟李兩家富有程度的鮮明寫照。他們很快便在當地創出了名聲,富甲一方。于是人們戲稱他們為“大崴”、“二崴”、“三崴”……[詳細]
蒜園子遺址
  蒜園子遺址位于萊州市城區東南約1公里處的文峰路街道蒜園子村東南、萬家村北的一高臺地上。蒜園子遺址以南不到3公里處是東西橫亙的云峰山,成為遺址的屏障,北約250米處有南陽河自東向西流過,遺址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南陽河的支流由南向北匯入南陽河。南陽河古稱“掖水”,掖水發源于大基山、云峰山等,向西流經飲馬池、鐘家疃、仲家溝,流經城南,這一段俗稱“南陽河”,從城西南折而向北流,又名“掖西河”,向西北流入萊州灣。掖水是萊州市主要河流之一,屬季節性河流,現上游建有飲馬池水庫,因而水流量大大減少。遺址南約1.5公里處,為新建的中華月季園。遺址東端是由市區通向云峰山景區寬敞的云峰大道,遺址南約1公里處為煙濰高速公路。蒜園子遺址是在1981年4月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的。蒜園子遺址系一高臺地,中間略高,向四周緩……[詳細]
煙臺抗日烈士紀念碑
  1945年8月24日,煙臺解放。1946年,為紀念在解放煙臺戰斗中光榮犧牲的八路軍89位烈士,中共煙臺市委、煙臺市政府和社會各界在煙臺山上建立煙臺抗日烈士紀念碑,它是煙臺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民族解放斗爭的一座歷史豐碑。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碑高8米,呈五棱形。碑頂端雕有五角星,象征著革命先烈的精神永放光芒。碑身由2米高的基座托起,碑體鑲嵌著漢白玉,正面刻有“民族英雄垂名千古”8個隸書大字,其余四面自左至右分別鐫刻著中共煙臺市委、煙臺市政府和全市各界的挽詞以及89位烈士的英名。碑文由時任煙臺市政府副市長徐中夫撰寫。左側碑文刻有市委、市政府挽詞“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繼續為祖國的和平民主獨立而奮斗”,并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打內戰進行了嚴厲聲討。碑身右側是煙……[詳細]
歸城城址
  歸城城址位于山東省龍口市城東南6.5公里縣境最高山峰——萊山之間,萊陰河自南向北穿過故城,匯黃水河向西北匯入渤海。據文獻記載,歸城為周代萊國的國都。《春秋》宣公七年(公元前602年),“夏,公會齊侯伐萊。”杜預注:“萊國,今東萊黃縣。”自《元和郡縣圖志》至《齊乘》、《讀史方輿紀要》,以及《春秋》、《戰國策》的一些疏箋者俱襲此說。清人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對此雖有懷疑,但無新說。范文瀾、郭沫若等亦持舊說。王獻唐在《黃縣已其器》一書中,據灰城出土銅器否了歷來以灰城為“萊子城”的說法,認為“黃縣灰城為國故都,古名城,后轉音為灰城”,又轉為歸城。新中國建立后,文物部門多次對該城址進行調查、勘測、發掘和清理。1973~1974年,省文物復查工作隊在南埠村、和平村發掘墓葬5座。1985年,山東省文物考古……[詳細]
曲城故城遺址
  當地群眾按自然地形將城址分為東南城、南城和西南城。城址內地表、斷崖上陶片很多,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從斷崖上發現文化層厚約3米,分為四層:第一層為耕土層,厚約0.4米;第二層為近代擾亂層,黃褐色土,內含少量的漢代陶片及近代瓷片。厚約1.1至1.2米;第三層為漢代文化層,黑褐色土,內含較多的筒瓦、板瓦和陶片等遺物,厚約1.05至1.1米;第四層土質較緊,黑褐土比三層稍黑,厚約0.8米,內含陶片較少,形制與三層相同。多年來,平整土地和燒窯取土,故城址遭到嚴重破壞。1973年春,東南城整地取土發現夯土城墻一段,高約1.2米,寬約4米,南北長度不清。夯層分為八層,每層約為0.12至0.17米不等,夯窩直徑為0.05米。另從斷崖觀察,見有多處文化堆積。在城址中部東斷崖上,發現三個凹坑,形制相似,最大的口徑……[詳細]
煙臺山近代建筑群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朝陽街北端海邊,與芝罘島隔海相望,由于三面環海,故又名“海洋島”。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備倭寇,把狼煙墩臺(即烽火臺)設置于山巔,故名煙臺山,城市名稱亦源于此。清末在墩臺處建航海燈塔,一直沿用至今。-戰爭后,英、美、法、德、日等16個國家在此建領事館建筑群,其建筑風格各不相同。這些洋行,在17國領事館的庇護下,依靠特有霸權形成壟斷性經營,控制著煙臺口岸的命脈,從事-等非法貿易活動,大豆、豆餅、棉花、棗、咸魚、粉絲、小麥等大量農副土特產品被-掠走,-、棉布、火柴、鐵制品、胡椒、糖等外國商品通過煙臺口岸被源源不斷地輸入內地市場傾銷。煙臺港1864至1867年的各項貿易總額所占比重統計顯示,1864年洋貨進口總額占進出口總額的27%,到1867年洋貨進口總額上升到51%……[詳細]
東海神廟遺址
  東海神廟遺址位于萊州市永安街道海廟姜家村西。東海神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據《掖縣志》載:“臨朐城,城北二十五里,漢縣,屬東萊郡。顏師古云,齊郡已有臨朐,而東萊又有此城,蓋各以所近為名也。漢志注云,臨朐有海水祠,即今之海廟。”“國之大事為祀與戎”。岳、鎮、海、瀆為最主要的祭祀內容。東海居四海之首,故東海祭祀居于祭海之首。根據明代任萬里的《海廟祀典考》(見附錄),從唐代開始,歷代均于萊州的東海神廟對東海進行祭祀。唐代之前的祭祀東海的儀式,并不在萊州,而是在會稽。《隋書》卷七載:“開皇十四年閏十月,詔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無閭山、冀州鎮霍山,并就山立祠。東海于會稽縣界,南海于南海鎮南,并近海立祠。”文獻所載,于萊州最早的祭海活動是在天寶十年。《唐會要》:“天寶十載……祭東海廣德王于萊……[詳細]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久久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不卡 | 日本人妖一区视频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网站 | 亚洲欧洲aⅴ在线不卡视频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 三级国产人成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