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疆旅游

新疆文物古跡介紹

獨山子油田遺址
  位于獨山子城區南側3千米外的217國道西側。1897年,獨山子開始土法采油,據《新疆圖志》載:新疆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源和抵制洋油傾銷,1909年從俄國“購置挖油機一座,運置獨山子開掘油井,井深七、八丈。井內聲如波濤,油氣蒸騰,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數尺”。這是獨山子第一口油井。獨山子所產原油質量優異,在俄國巴庫化驗結果為“每百斤可提取凈油60余斤,足與美洲之產相抗衡。” 獨山子油礦正式規模鉆井采油始于30年代,從30年代到新疆和平解放的19年間,共采油約11497噸。獨山子是中國最早開發的油田之一,與玉門油田、延長油田并稱為當時中國三大油田。上世紀50年代后期,中蘇關系破裂后,獨山子油田的200多口油井被封堵。地址:獨山子城區南側3公里217國道西側門票:免費開放時間:全天……[詳細]
策勒小佛寺
  策勒縣達瑪溝鄉小佛寺遺址于2000年3月被一牧童發現。佛寺面積為4平方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小的佛寺。門朝南開,坐北朝南有一蓮花座佛,佛的頭部、雙手已失,墻壁內繪有精美的壁畫,從佛像的制作技法判斷,系南北朝遺跡,距今1500-1800年。該佛寺周圍是一個龐大的佛寺群,曾出土千手觀音手托帶有老鼠圖案的法器,是世上首例印證“萬民崇拜鼠王”這一典故的重要文物。它的發掘被考古界列為2005年中國考古七大發現之一。現又在該佛寺附近發現了2號小佛寺,佛寺內發掘出許多精美的壁畫和佛頭,這些發現印證了唐玄奘《大唐西游記》中關于古于闐國的記載。新疆電視臺制作專題片《策勒風物》和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新絲綢之路》對小佛寺都有專門的報道。其具有較高的考古和學術價值,現正在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發潛力大。……[詳細]
安阜城遺址
  城址分新、舊兩城。舊城略呈矩形,南北長約166米,東西寬約122米。四周城墻大半猶存,黃土夯筑,高一般約5米。南墻中段辟城門,寬約4.5米,高4米。北墻中段殘存馬面一座。東墻因緊鄰民居,破壞較嚴重。城內文化堆積層厚約0.60米。并有現代伊斯蘭墓群。 新城遺址在舊城遺址東約1公里,城中現代民居鱗次櫛比,巷道縱橫,古城已破壞殆盡。據《清史稿?地理志》載,城周二里二、高一丈七尺三寸、城樓四座,雉牌五百八十個,有四座城門:東曰登青、西曰永豐、南曰輯和、北曰保康。關于新舊安阜城,-明載:“乾隆二十二年(1757),準部平始建安阜城于精河,設典史”,安阜取“永保康寧”之意。乾隆四十八年(1783),又于“安阜城東二里建新城,仍舊名。”安阜新舊城沿襲兩個多世紀,因戰亂,居民逐漸外遷,此城遂廢。……[詳細]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位于新疆阿勒泰市西南16公里切木爾切克鄉(原稱克爾木齊)境內的山間盆地中,以海依那爾、科克舍木老克木齊、喀臘塔斯、喀臘希力克別特、阿克托別等為主的十一個地點,分布著數量較多的石雕人像及古墓葬,形成南北寬12.5公里,東西寬3.5公里,總面積達43.7平方公里左右的墓葬分布區。遺址年代的上限為青銅時代,下限沿續至漢、魏。遺址中墓葬形制多樣,以大型塋院制石棺墓和石圍石堆墓、石棺墓最具代表性,石雕人像的數量及類型居阿勒泰之首。對于墓地石人的解釋,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一般學者認為,早期墓地上立的石人,首先應該反映的是祖先崇拜,或者說具有人形神的崇拜,具有靈魂保護的意義;晚期的石人是軍事長官,以此來代替祖先或英雄,并認為石人逐漸趨向于肖像化,表現出具體的個體。……[詳細]
龜茲故城
  時代:西漢至宋龜茲國,西域古國之一,居民擅長音樂,龜茲樂舞發源于此。唐貞觀22年(公元648年)和唐顯慶2年(公元657年)曾兩度將安西都護府設置于龜茲,所轄4鎮、16府、72州之地。并在此設立政權機構,管理西域地區,龜茲當時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都城。古城位于庫車縣城西約兩公里的皮朗村。古城周長近八千米,北墻2000米,南墻1806米,東墻1646米,西墻約2200米。除東、南、北三面城墻尚可辨認外,西墻已蕩然無存。全城成不規則正方形,城墻高約2--7米,為夯土筑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個。1985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曾在此城進行過發掘工作,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彩陶片,銅件、漢五銖錢、龜茲小錢、開元通寶等。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包爾其塔格宗教寺院遺址
  包爾其塔格宗教寺院遺址包爾其塔格宗教寺院遺址位于圖木舒克市51團3連。時代:唐宋時期。2005年4月28日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坐落在包爾其山南端石質山體上,南北走向,遺址東、西為3連棉花地,西30米處有座現代清真寺。該遺址六七十年代保存尚完整,后人為破壞嚴重,據當地人講是人為用0炸山取石所破壞,該遺址南部基本無存,在北部可見斷續的房屋墻基,房屋大小不一,有單間和套間。有一間房屋東西長8.3米,南北寬8.3米,墻厚1.3米,高約2.5米。遺址中常見佛造像殘片和陶片,陶片多以紅陶為主,也可見少量灰陶片,基本手制,據當地人講述70年代時房屋保存尚完整,曾發現佛像和石桌。關于該遺址的定性,有學者認為此處為一處摩尼教遺址,其依據是遺址建筑風格和曾出土過摩尼教文書。……[詳細]
吉仁臺溝口遺址
  吉仁臺溝口遺址位于天山伊犁河峽谷中的尼勒克縣恰勒格爾村,吉仁臺溝口遺址最大的成就是找到了中國最早的用煤遺跡,初步斷定其時間約距今3500年前后,相當于青銅時代中晚期到商代,這將人類使用煤炭資源的歷史最少上推千年。煤炭被大量用于生產、-的記載見諸于《史記·西域傳》,書中曾描述今天新疆南部的庫車縣一帶用煤冶煉生產的場面,但沒有發現任何用煤的痕跡。有確切記載的用煤記錄和發現是在東漢,在此次考古中的M49墓葬可以確定為青銅時代中晚期,而依據“打破遺址”關系,遺址應早于墓葬,可以推斷,中國最早的用煤時間大約在3500年前。2019年3月29日,“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吉仁臺溝口遺址入選。2019年10月7日,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
  時代:明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位于北緯48o46,東經85o48,在和布克賽爾縣城東南5公里處,距莫特格鄉2公里,占地面積16.81萬平方米。古城呈方形,邊長為414米Ⅹ414米,墻的方向北偏西20o,北墻保存較好,在北墻中段有一缺口,寬20米,可能是城門,現已成為一條干河床,河床在城內呈“人”字形分布,其首部即在北墻缺口,一條支流伸向西南,一條伸向東南,東墻保存一般,沒有城門,南墻正中有一門,西墻有一門,保存較好,可以看出痕跡,門洞寬10米。在古城西北角有一殘破的藏式佛塔,城內發現有-、泥制佛像和銅念珠,現盡存一塔基,高約3米。據當地牧民講,1970年以前此塔尚存高約10米,后被雷擊倒。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69、靖遠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靖遠寺
  靖遠寺位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城西6公里的孫扎齊牛錄鄉,建于1892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廟中較有影響的寺廟之一,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整個寺廟對稱成比例布局的樓臺錯落有致,古樸自然,是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融合的縮影,充分體現了錫伯族人民的建筑藝術,也是錫伯族與各兄弟民族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實物見證。靖遠寺規模宏偉壯觀,建筑面積為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圍墻,山門前有磚雕影壁,正門上方刻有錫、 漢文“靖遠寺”大金字,筆法工整,蒼勁有力,庭院寬闊幽靜,連接各殿房的路面皆為磚鋪,靖遠寺整個建筑錯落有致,布局對稱,工程精細,雕梁畫棟,異角飛檐,極為秀麗,靖遠寺整個建筑都采用磚雕、木雕藝術,配有彩繪、泥塑。……[詳細]
陜西大寺
  介 紹 該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嘉慶年間,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曾翻修擴建。 與市區其它清真寺不同的是,陜西大寺大殿系中原地區古代傳統磚木結構、琉璃瓦頂的建筑風格,坐西向東,高達十余米。大殿前部為單檐歇山式,用40根朱紅色大柱支撐梁架,美觀而有氣勢。 拱門上,刻有《古蘭經》文,其刻工之精,令人贊嘆。后部為望月樓,乃阿訇登臨觀看月亮出沒,宣告齋戒的場所,為上八下四的重檐式八角亭。這種建筑形式在新疆十分罕見。 新疆烏魯木齊……[詳細]
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
  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在和布克賽爾蒙古治縣縣城東南方向,與縣城直線距離為22.5km。加林塔然古墓葬共有六處,300座占地面積為1.2萬平方米,在長期侵蝕作用影響下,一些石棺墓的頂部已被剝蝕掉,用來砌石棺的石板己露出地表,石板為厚5-10cm的頁巖,圍成方形、圓形或六邊形等形狀。其中有一方形墓,大小為3.2mx2.2m,內有一方形小墓,大小為0.85mx0.82m,上方緊靠著它的是一近人頭形的圓弧,直徑約為1.8m。據考證,加林塔然石棺古墓為公元前7-5世紀賽種人的遺跡或為6-8世紀突厥人的遺跡,該墓群的年代大約在2500年前。加林塔然石棺石堆墓群具有較高的考占價值,是研究草原文化的重要依據。……[詳細]
賽圖拉哨卡遺址
  1878年,光緒四年,左宗棠至苦至難收復整個新疆。為加強和鞏固新疆境內的防務,左宗棠在南疆地區布置了一條漫長的軍事防線。這條軍事防線蜿蜒盤旋,起自吐魯番,經庫爾勒、阿克蘇、喀什,最終抵達新疆最南端的和闐,全長5000多里。這條漫長的軍事防線上,左宗棠大軍共設站臺67座,每處分兵駐守。左宗棠對南疆防務極為重視,命令大將董福祥駐節喀什噶爾,總統南疆西四城馬步各軍。南疆西四城,是指喀什噶爾、英吉沙而、葉爾羌、和闐。不久,董福祥派遣一支上百人的騎兵,駐進喀喇昆侖懷抱,夯土壘石,創設至為重要的——賽圖拉哨卡。這個名叫賽圖拉的哨卡,正是左宗棠5000多里軍事防線的最末一個哨卡。2019年10月7日,賽圖拉哨卡遺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阿西姆紀念碑、墓
  阿西姆紀念碑、墓著名哈薩克族民間音樂家,阿西姆·墩希1896年出生于新源縣肖爾布拉克。他13歲開始學習冬布拉彈奏,1930年以后新疆的民族文化藝術事業不斷發展。阿西姆·墩希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彈奏藝術,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能。1942年在伊犁參加文藝匯演獲得優異成績,并進行了經驗交流。解放后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積極參加民族復興文化藝術工作。1952年—1955年在自治區、自治州文工團工作。1957年在首都北京參加民間藝術匯演,并彈奏自己的《致領袖》、《序曲》、《白浪》等作品,榮獲“民間音樂家”稱號。阿西姆·墩希在一生0創作了300多首樂曲,為發展哈薩克族文化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阿西姆·墩希于1962年在家鄉肖爾布拉克去世,他的作品永放光芒,發揚光大。……[詳細]
焉不拉克古墓群
  介 紹 焉不拉克古墓群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柳樹泉農場焉不拉克村,面積達8000平方米,是新疆東部最重要的一處青銅時代的墓地,距今約4000年。墓葬分布在兩條西北一東南走向的土崗上,地表沒有明顯痕跡。墓葬形制主要有豎穴土坑墓、豎穴生土二層臺墓,葬式為曲肢、直肢兩種。隨葬品主要有陶器、石器、木器、銅器、鐵器、金器、骨器和毛紡織品等。彩陶紋飾與甘肅地區四壩文化和辛店文化彩陶紋飾相似。新疆哈密市……[詳細]
玉奇喀特古城
  玉奇喀特古城玉奇喀特古城位于新和縣縣城西南方向22公里處,由外城、中城和內城三道城廓組成,總面積1740畝,屬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田衛疆、研究員仲高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平,經過考察后初步認定西漢最后一任西域都護李崇,當年卒于玉奇喀特古城,這里是是西漢末年西域護府所在地。古城長1450米、寬800米。北京大學教授黃文弼1928年在對此地的考古發掘中,除收集了大量的漢代遺物外,還發現了西域都護李崇的銅印,印背鈕呈半圓形,底鐫刻篆書,以及“常公之印”(一說是漢代職官——當戶的銅印)等重要文物。1953年,人們又在此發現了“漢歸義羌長印”。正是這兩枚印章的發現,為確定玉奇喀特古城的性質提供了重要的文物依據。……[詳細]
塔里木河游覽區
  介 紹 位于尉犁縣,距庫爾勒市區105公里。 該游覽區被人稱為“八百里綠色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是一片沙漠中的綠洲,這里生長著原始胡楊林帶以及藥用植物羅布麻。來到這里,游人不可不看的景觀有沙漠上的日出和日落,體驗唐代大詩人王維筆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情畫意;也可以騎著駱駝在大漠上徜佯,尋訪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尉犁縣境內還有古墓溝、古營盤遺址、庫魯克山巖畫、雅庫倫烽燧等古跡。 新疆庫爾勒……[詳細]
阿曼尼沙汗紀念陵
     阿曼尼沙汗紀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有王墓王宮,阿勒屯,與清真寺連為一體。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寬,10米長的正方形基坐上,陵頂為園塔狀在陵宮內,宮殿墻上鑲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阿曼尼沙汗紀念陵構思巧妙,具有典型的伊斯蘭建筑風格。    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阿不都熱西提之妃。十五世紀杰出的維吾爾族女詩人,維吾爾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13歲入宮,34歲因難產而逝。她從小就對詩和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她拜訪社會藝人、詩人,民間歌手,整理創編出集維吾爾古典音樂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間音樂成為科學、系統、嚴謹的曲目。《十二木卡姆》馳名中外,是維吾爾樂舞藝術的稀世瑰寶。 新疆喀什……[詳細]
瑪利克瓦特故城
  介 紹 位于和田城東南25公里的玉龍喀什河西岸,相傳是漢代于闐國國都舊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遺址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兩端上寬下窄,分別為750米和450米。遺址上有石礎數百個,西南部分布密集,似為官署所在地。從這些石礎可以推斷當年地面建筑之宏偉。遺址中央有陶窯廢址,似為工商業區。東北方可能為居民區,佛教寺院也在這里。周圍沙山環繞,極目四望,還可以看到昆侖山脈的影子。這處遺址內出土了大量古錢幣,如漢代五銖錢,此外還有銅佛像、玉器、泥塑、壁畫等。新疆和田……[詳細]
胡田阿達古城
  介 紹 古城在新疆庫車東北約7公里處,位于烏恰河與伊蘇巴什河之間名為明田阿達的戈壁高地上。該城現存主要遺跡約始于唐代,并延續至回鶻時期。 城有內外兩重,內城長方形,東西約150米,南北約72米。城墻夯筑。城內殘存兩個夯土臺基,內城西南城墻外也散布著17個夯土臺基,其中有些是塔或寺的基址。外城僅殘存北墻和東墻,為土坯壘砌,劍匕城墻殘長約240米,東城墻殘長約1825米;北城墻有城門遺跡。此外,沿外城墻北墻和東墻的內側分別有1個和7個20米見方的土坯建筑。城內出土漢文佛經殘紙,漢文紙文書,正面寫漢文、背面寫回鶻文殘紙,印制佛坐像和佛塑像殘件,以及子母磚、殘陶器、殘木器等。該城可能是唐兵駐守之地,用以保衛龜茲都城和安西都護府。  新疆阿克蘇市……[詳細]
奴拉賽銅礦遺址
  奴拉賽銅礦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城南約3公里的喀什河南岸、阿吾拉勒山北坡的天山奴拉賽溝中,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址,距今約2600-2400年。遺址包括圓頭山古銅礦遺址和奴拉賽古銅礦開采、冶煉遺址。在圓頭山古銅礦遺址,發現有露天采掘礦坑和大型石器。奴拉賽銅礦采礦區已發現十余處豎井洞日,已塌毀,洞口約5米見方,有的豎井深達20米左右,寬約5米。洞口周圍和豎井中發現大量礦石和圓形或扁圓形的石錘。冶煉遺址位于奴拉賽溝谷內較平坦的地方。奴拉賽銅礦遺址是新疆地區發現最早的礦冶遺址,從工藝流程、冶煉溫度、礦渣和鋼坯等幾個方面看,都已達到較高技術水平,為研究中國新疆地區早期冶鋼技術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國家文物局)……[詳細]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成在线免费观看 | 色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第一区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 亚洲网不卡AV在线 | 亚洲人成欧美人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