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湘西州旅游

湘西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楊岳斌故居位于乾州古城,為陜甘總督、太子太保、光復臺灣的一代名將楊岳斌于同治、光緒年間所建。故居座北朝南,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三間五進,烽火墻式磚木結構庭院,住宅深邃,院中有院,是乾州古城統一建筑格局的典范。楊岳斌原名楊載福,苗族人,為晚清愛國將領,曾于中法戰爭期間率軍赴臺抗擊法軍。據古文獻學專家、吉首大學教授呂華明介紹,楊岳斌故居修建于清光緒年間,占地千余平方米,青磚黑瓦,庭院深深,如今已成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岳斌故居門上的匾額寫著“宮少保第”四個大字,講述著主人曾經的榮光與地位。走進門內,人們更能強烈感受到這名湘軍驍將生前的威望和功勛。故居雖已無當年的華麗陳設,但一塊光緒帝手……[詳細]
  鳳凰古城,早在元、明時期就建有土城,當時此地為五寨長官司司所在地,現在的北門城樓就始建于明朝。明嘉靖年間,設鳳凰直隸廳,廳通判、總兵和辰沅永靖兵備道衙門都設在這里。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原來的土城改建為磚城。到清朝,古城的軍事地位日顯重要,古城也得到進一步的加固,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原來的磚城改建為石城,石城周長2公里有余,并開設四大門,各建造了巍峨的城樓,東門稱“升恒門”,南門曰“靜瀾門”,西門叫“卓城門”,北門為“壁輝門”。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城墻相連,前臨清澈的沱江,既有軍事防御作用,又有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遺憾的是在1940年,國民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詳細]
  高山坪古驛道,位于湖南省瀘溪縣浦市鎮。由湖南省文物局2008年組織的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古驛道長三十余公里,始建于明代洪武和萬歷年間,是朝廷與苗民沖突和苗漢融合的產物。當時朝廷為了加強對苗族地區的控制,驛道應運而生,以利于傳遞信息和運輸軍需物資。清乾隆和嘉慶年間,由于湘西地區爆發了持續十二年之久的苗民起事,驛道的軍事價值對清王朝更顯突出,高山坪古驛道便在此時得以拓展延伸。古驛道中途建有兩個驛站,驛道在瀘溪境內長度約為六十華里。據記載,這條驛道延伸至鳳凰境內。“由高山坪經都歧,越三灣嶺和三層坡,出永興場,馬路口到鳳凰縣城,共一百七十里。另一條山路由浦市上庵四里到巖邊村,五里到螞蝗溪,再五里到白溪……[詳細]
  李同發商號地址:龍山縣里耶鎮時代:清~民國“李同發商號”是當時湘鄂川黔邊區第一大商號。輾轉70余年,記載李同發家族榮光的卻遠不止于一道以其命名的街道。是著名的開明愛國商人李瑞林兄弟的商業鋪面,商號名為“同興恒”。意思是兄弟倆共同興旺發達。本地人贊譽其兄弟情深,叫他們“李同發”。因為獨到的商業眼光和仁義為先的經營方略,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迅速發展成為湘鄂川邊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商號。商號擁有自己的船隊、桐油作坊、商業鋪面和占地20多畝的同發莊園,其流動資金在臨近解放的1949年,達到了桐油萬桶,換算成人民幣,約在四千五百萬元以上。“李同發”深明大義,在創造里耶商業發展神話的同時,還賑濟災荒、扶貧……[詳細]
  楊家祠堂坐落在鳳凰古城東北部的古城墻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楊家祠堂祠堂占地770平方米。戲臺為單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臺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梁式建筑,山墻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均系鏤空雕花,整體建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藝術價值。楊家祠堂為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門、戲臺、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臺為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臺柱雕龍刻鳳,戲臺為穿斗式,正殿為抬梁式,整個建筑做工精細……[詳細]
  邊城鎮磨老村龍家大院集正堂、廂房、院落于一體,以特有的木構架結構形成獨具一格的地方形式,布局緊湊合理,用材兼施得道,雕花粗放精致,彩繪色調鮮明,圖案栩栩如生,建筑工藝精湛,特別是五開間的形式,在苗族聚居區極為少見,也是特例,整棟建筑堪稱湘西武陵山區苗族古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其整體布局及建筑結構充分體現了本民族的特點,但不乏吸收和接受漢文化的禮儀常識,抑或知識教育等,如封火山墻的配置、彩繪手法與圖案,廂房“萬”字格欄桿,墓碑的形制、碑文及堪輿學理念均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懸掛于居室內的牛頭骨,無聲的展示了苗族特有的椎牛祭祀活動,它以實物見證了苗族宗教活動中的全過程。龍家大院是研究湘西社會發展史……[詳細]
  乾州古城位于吉首市內。古城十里盆地、二水繞州,堪稱萬榮之地;三陸橫陳,狀如乾卦,是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城中的九福堂是當地望族楊家的祠堂,建于清代。 九福堂整體建筑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由高大的門樓、戲臺、廂房、正殿、天井構成。過了門樓就是戲臺,木質結構,翹角飛檐,雕龍畫鳳,戲臺兩邊有耳房、后臺,專供演員化妝休息。戲臺藻井盤龍結鳳,雀替、臺柱等構件都精雕細刻,鏤空和飛檐陽刻的技藝高超,每一幅畫都表現了一段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戲臺前是占地約40平方米的小天井,紅砂條石鋪地。廂房均為二層,是地位較高的家人看戲之處,唱戲之時,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穿過小天井,走三步臺階就進入正殿,正殿中用長方形天井石板鋪地……[詳細]
  苗疆長城,大體位于湖南省鳳凰縣,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全長190公里左右,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于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被稱為“苗疆萬里墻”。又由于其為中國南方的唯一的長城,所以又稱中國南長城、南方長城,簡稱南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禁止了當時的苗、漢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往。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征,涵溶了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朝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長城,作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和中華民族的代表性建筑,一向被認為是中原地區用以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防線。但鮮為……[詳細]
  京兆堂位于瀘溪縣達嵐鎮巖門古堡寨,是一座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山區古樓。京兆堂以紅砂巖為墻基,呈橢圓形狀拔地而起,由墻基、紅土磚墻、樓閣構成封閉的外圍防御攻勢。中以馬頭形風火山墻大院為核心,門庭院落不拘一格,互相貫通,但又不乏傳統的軸心、朝向、圍合的理念,在內緊私密的空間以巷道網絡構建起聚落內部的骨架,匠心獨具的門窗、欄桿、額枋、撐拱、花牙子等,通過浮雕、透雕、刻畫等技法點綴在醒目,采光,通風的部位,無不體現工匠的高超技法。彰顯著樸實真性,技法獨特,生機盎然的個性和情感精神,堪稱湘西田園建筑式的典范。京兆堂以田園式的建筑典范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同時也昭顯著湘西苗疆邊墻系列軍事遺存的重要考古價值。它……[詳細]
  十萬坪大戰指揮部舊址位于永順縣萬坪鎮,是1934年賀龍、任弼時、肖克率紅二、六軍團挺進湘西后,在此設立的作戰指揮部,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殲滅楊其昌旅、皮德培團等共2000余人,繳獲02200余支,為紅二、六軍團立足湘西,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舊址為穿斗式,木質結構,五柱四棋,四合井民居院落的晚清建筑,建筑面積250平方米。舊址周圍圍墻采用水泥、河沙攪拌作粘合劑,不規則紅砂巖、青巖作主體砌成高為2米多,厚0.3米的圍墻,既美觀又穩固。大門為六扇門,門窗采用“萬字格”作裝飾,門上懸掛“賀龍元帥大戰十萬坪舊址”牌匾,板壁前用石灰書寫“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十個大字。該舊址1979年……[詳細]
  黃瓜寨乾嘉苗民起義舊址地址:花垣縣雅酉鎮時代:清湘西苗疆直至清初仍然動蕩不安。湘西改土歸流后,大批滿漢官吏、營兵的“客民”中奸商富戶涌入苗區,任意盤剝0苗民并侵吞苗產,苗民不堪肆虐,屢起反抗。其中乾隆至嘉慶年間,湘、黔、川三省苗族農民在石柳鄧、石三保、吳八月、吳天半等領導下發動的“乾嘉苗民”大起義對近代湘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起義期間,苗民義軍憑黃瓜寨地勢與清軍多次進行浴血奮戰,幾捷幾陷。起義失敗后,原有70多戶的苗族山寨不見人煙,留下血淚斑斑的瓦爍廢墟。后經幸存者返鄉重建,解放后才得以恢復寨貌。作為苗族人民抗清的古戰場遺址,1979年,州人民政府將黃瓜寨遺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紀念苗民抗清……[詳細]
  灣遺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浦市鎮北郊,沅水左岸一處低矮臺地上,在武陵山脈深處。201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首次主動性考古發掘。該遺址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有人類繁衍生息。其中,新石器時代高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瀘溪下灣遺址原名“下庵”,地處沅水中游,隸屬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浦市鎮印家橋社區,為新石器時代中期高廟文化遺址。遺址位于浦市古鎮北郊,座落在沅水左岸(西側)一處低矮臺地上,屬于云貴高原東北部邊緣低海拔的山間盆地,沅水經遺址東緣往北注入洞庭湖。2018年2月26日,瀘溪下灣遺址入圍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2019年3月,瀘溪下灣遺址入選湖南……[詳細]
  陳氏古宅是清朝乾隆年間二品武官陳開甲告老還鄉后所修,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中鉆山豹公館的場景就是在這里拍的。古宅三進三橫,左右對稱。繞過屏風,一對石獅守著第二進門,上懸紅燈籠。這是一座漂亮的月亮門,有精致的木格雕花,是從前招待來客喝茶的地方。兩邊房里,放著朱漆描金、富麗堂皇的大床。院子里洋溢著喜慶的氣氛。門柱上還懸著祖上置辦婚禮時紅底金字的對聯和“喜結鸞儔”的匾額,最后一進門口亮著圓燈籠。當中掛著畫像,一身的武官打扮,威嚴有力。兩旁的對聯“古道熱腸建東岳,橫刀躍馬衛中原”記載著這位朝廷二品大員的平生功業。門票·開放時間10元……[詳細]
  藥王洞遺址位于湘西自治州花垣縣邊城鎮,為舊石器時代遺址。史前文化堆積分上下兩部分。下部堆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上部堆積包含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要素。發現擋土墻遺跡1處。出土打制石器61件,磨制石器1件,以及熊、牛等動物化石。通過對花垣藥王洞動物骨膠原蛋白提取分析,證明骨樣距今已有3萬多年。由此表明,3萬多年前的湘西邊城茶峒已有人類活動,湘西先民已在沅水與酉水及支流清水江邊洞穴與臺地上過著漁獵生活。2019年3月,花垣藥王洞遺址入選湖南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沈從文墓地位于沱江邊的聽濤山,原名“杜母園”。從虹橋往東約1.5公里,到達農家游船碼頭,走了大約兩里路,就可以看見一塊五彩石,石上寫“沈從文墓地”五個遒勁大字。沈老就靜靜的躺在這里,墓前有兩株梅花,和沈老一起守望著安寧的鳳凰。五彩石前刻有沈從文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墓地依山傍水,環境清幽,時常會有許多鮮花擺放在墓前,那就代表之前有人來憑吊過了。山下有一家濤山書社賣沈老的作品,還有明信片。可以蓋章紀念。用時參考1-2小時交通沿著沱江下行1.5千米左右,到聽濤山,從山道向右拾階而上即可見一塊石碑,即可到沈從文墓地。門票無需門票開放時間全天景點位置湖南省鳳凰縣鳳凰古城……[詳細]
  老衛城是目前湘西保存較好,面積最大的土城之一,依地勢走向筑土墻,圖片顯示了城墻的堆筑層。老司城是土著居民自治的土司所在,而老衛城是中原王朝控制土司和苗民等少數民族設置的軍事設施。老衛城近長方形,面積達55萬平米。這座土城依地勢走向筑土墻,墻基寬10到14米,頂寬3米,殘高4到10米。城壕系人工挖造,所取土均用以夯筑城墻,更提高了外墻面的高度。老衛城依地形開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分居住區、設衙署和墓葬區,“洗馬池”、“跑馬場”、“荷花池”分設于城內。……[詳細]
  洛浦古城遺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大妥鄉甘溪村,地處清水江支流、甘溪河西岸的一級臺地,三面環山。洛浦古城遺址主要由城墻遺址、彭鼎土司墓、金鑾殿周邊木建筑群、風箏坪遺址、隘門口遺址、荷花池組成,現殘存面積約15萬平方米,彭鼎墓遺址尚存,金鑾殿周邊木建筑群組成的城址布局均可辨識,保存最完好的是城墻遺址。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1月將洛浦古城遺址公布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郭亮縣革委會舊址。1934年12月24日,湘鄂川黔省委調整行政區域,將永順縣劃為永保(包括保靖縣的普戎、洛梯兩鄉地域)、郭亮兩縣。1934年底,中共郭亮縣革委成立,縣委機關先設龍家寨田克二家,后設田佑谷家,縣委書記先后由李金山、劉俊秀擔任。蘇維埃政府始設劉家寨,后遷至龍家寨,轄龍家寨、毛壩、官壩3個區蘇維埃政府、9個鄉蘇維埃政府。紅軍長征撤離湘鄂川黔根據地后,此建制不復存在。……[詳細]
  虹橋原名臥虹橋,又稱“風雨樓”,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是鳳凰的中心,從這里去哪兒都很方便。虹橋橫臥于母親河,現在不僅是鳳凰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更是游客購物的好去處。在虹橋上看整個鳳凰城,沱江兩岸的如畫風景盡收眼底。虹橋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主要是商鋪和雜貨店,二層是民俗文化樓,里面藏有從古到今所有關于虹橋風雨樓的書畫作品,也是個觀光和喝茶的好地方。用時參考0.5-1小時交通在鳳凰古鎮內步行即可到達。門票虹橋一層不需查票,可自由通行;二層虹橋藝術館在鳳凰九景之內,通票148元,上二層需檢票。開放時間08:00-17:30景點位置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沙灣景區……[詳細]
  能灘吊橋是中國公路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懸索橋,它采用空心圓柱式鑄鋼橋塔、鑄鋼鏈條吊索,主跨80米,位于湘川公路的湘西能灘(距矮寨約60公里),由周鳳九老先生設計,始建于1936年,是昔日湘川公路上的咽喉之地,抗日戰爭時期有重兵把守,1949年劉鄧大軍挺進西南、1950年47軍湘西剿匪都從此經過。……[詳細]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噜噜视频 |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人成中字幕 |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sss无整片在线播放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