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紅色旅游景點
景寧畬族自治縣寨山烈士陵園,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是我縣弘揚革命烈士精神的重要場所和教育基地。陵園內有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紅軍挺進師烈士遺骨、閩東紅軍獨立師烈士遺骨、追擊國民黨敗軍李廷年部犧牲的人民解放軍烈士遺骸和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中為國捐軀的景寧兒女烈士遺骨。為了紀念這些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先烈,1952年,在縣城西郊寨山建立革命烈士紀念塔。上世紀70年代,紀念塔因風化傾倒重新修建,1988年將紀念塔擴建為烈士陵園。1995年,寨山烈士陵園被列為麗水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12月,景寧縣政府投資100余萬元,啟動寨山烈士陵園修建工程,對烈士墓室、紀念碑、地面護欄、燈光綠化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的修繕。該陵園是景寧人民緬懷革命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每逢清明節、建軍節、建黨……
[詳細] 九峰鄉是泰順革命老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5年11月7日,紅軍挺進師與中共閩東特委在白柯灣召開聯席會議,成立以劉英為書記的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此后,浙江和閩東的黨組織迅速發展,在九峰鄉先后建立中共泰平區委及前坪仔、山后、赤水溪、半崗、九峰、灣頭、石門黨支部。1936年8月,浙南人民革命委員會和瑞平泰中心縣人民革命委員會在白柯灣、山后、前坪仔等村組建紅色政權,開展分青苗、分土地斗爭。抗日戰爭爆發后,九峰鄉黨組織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清剿”,中共浙閩邊區委和泰順縣委轉入隱蔽精干斗爭,在山后等村保存了骨干力量。1947年11月中共泰順縣委在前坪仔組建了中共浙閩邊中心縣委,以泰順為中心的浙閩邊游擊根據地迅速擴大,九峰普遍建立農會、婦聯會和民兵組織。1949年5……
[詳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駐泰順東部地區,以武裝斗爭開辟革命根據地。當時,這一帶閉塞的交通和險要的地形是紅軍隊伍得以生存和取勝的自然條件。 解放后,改變落后的交通狀況是老區人民最大的心愿。自1988年8月開始,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老區人民克服種種困難,歷時十年多,于1999年9月打通了自九峰經峰文至富垟的公路,全長42公里。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由于公路沿線有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宣布正式成立舊址、中共浙南特委成立舊址、紅軍山洞醫院舊址、紅十九師成立舊址和峰文戰斗地址、三條崗戰斗地址、伙爬嶺戰斗遺址、革命堡壘村等眾多革命勝跡,老區人民將此路稱為“紅軍路”。原紅軍挺進師二縱隊政委、浙江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部顧問張文碧于1996年6月欣然題寫了“紅軍路”。中共泰順縣委、縣人民政府……
[詳細] 1936年春,中共瑞泰邊聯絡站在文成縣坦岐村正式建立,歸屬鼎平(中心)縣委領導,朱大孝任站長,朱大商、朱兒丁、朱德添、黃永谷等黨員為交通員。8月劃歸瑞青泰縣委領導。其主要任務:擴大聯絡點、尋找宿營地、宣傳黨的方針和政策,開展通訊聯絡。在全體交通員的艱苦努力下,瑞泰邊聯絡站發展迅速,相繼建立了楓門頭、雙尖、雷公尖、下山嶺腳、巖背嶺腳、赤砂、塘山、黃龍、九溪、穹口、東處、稽垟、支坑口、東家寮、下莊、白巖下、江山、石傳井、天湖、牛鼻頭、蒼橫巖等22個聯絡點。逐步形成大峃、珊溪、峃口、黃坦、西坑等地與福鼎、泰順、景寧、瑞安、平陽等地交通聯絡網,把上級的指示和情況迅速傳達到基層,并將基層的情況及時向上級機關反映。 中共瑞泰邊聯絡站舊址,位于文成縣珊溪鎮坦岐村朱氏祠堂。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建……
[詳細] 1930年5月,王國楨以溫、臺游擊區域代表身份,參加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后返回溫州,于6月18日至22日,在瑞安漁潭村(今屬甌海區)靈佑宮主持召開中共浙南第一次-表大會。參加會議的有永嘉、瑞安、平陽、樂清、臨海、黃巖、溫嶺、天臺、仙居、永康等縣-表和工人、婦女、游擊隊、紅十三軍代表共25人。會議傳達了中央關于重建浙南特委等指示精神,通過了《目前浙南革命形勢和黨的任務》以及組織婦女運動、農民運動等決議案,提出“發動地方-,奪取地方政權和一省勝利的前途”。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共浙南特委,書記王國楨,組織委員曹珍、宣傳委員趙勝、軍事委員陳文杰、農運委員應煥賢、工運委員朱紹玉、婦運委員楊德芝、委員兼秘書金緘三。 中共浙南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位于甌海區仙巖鎮漁潭村靈佑宮。靈佑宮初建于清乾隆年……
[詳細] 1948年7月21日,中共平陽縣委機關和浙南游擊縱隊第十區隊指戰員,在縣委書記鄭海嘯率領下,從山門大岙村轉移至穹嶺頭附近的峰崗與由劉正發率領的青景麗縣委機關、浙南第二縣隊在穹嶺會合。21日上午,平陽縣委得到消息,國民黨浙保二團三營七連100多人從文成方向向穹嶺頭行進。當時,第二縣隊與第十區隊兩部加上當地民兵,雖武器裝備較差,但戰斗人員數量超過國民黨軍。平陽縣委與青景麗商定,第十區隊與第二縣隊協同作戰,誘敵上嶺,從中切斷后予以消滅。按預定計劃,由鄭海嘯、劉正發共同指揮,第十區隊第二小分隊在嶺頭設伏,迎頭痛擊國民黨軍;第二縣隊堅守溝邊山崗,阻擊國民黨軍向文成五十四都方向逃跑。 下午2時,第二縣隊首先進入溝邊山崗陣地。但國民黨軍提前到來,很快就與第二縣隊發生了激烈戰斗。原定在穹嶺頭陣地設伏待敵的第……
[詳細] 永嘉縣是革命老區,這里曾涌現出許多革命先烈。1955年永嘉縣人民政府在永嘉縣沙頭鎮的龍頭山修建了永嘉縣革命烈士墓,后經多次重修,形成現在的烈士陵園。陵園背靠龍頭山高峰,面對楠溪江宏偉的引水工程大壩,前低后高,長55.5米、寬40米,計2220平方米。這里交通便利,風景幽美。永仙公路(41省道)與清澈的楠溪江蜿蜒而過。公路邊通道山墻上 書寫著“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墓道邊栽植著常青的柏樹,陵園正中的大門上方鐫刻著“烈士墓”三個大字。 走進烈士陵園大門是一條筆直的道路,兩邊是草坪、花壇,并各有一座紀念亭。再往上便是上下分行營建的墓區,每個墓穴前有石刻的墓志,鐫刻著烈士姓名、籍貫。墓區上方正中高高矗立的紀念碑上,書寫著“人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個大字。最高處是陳列館、吊唁廳,陳列著47位革……
[詳細] 陳壽昌紀念館坐落在景色秀麗的鎮海區壽昌公園內。紀念館占地面積5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近1000平方米。場地正中央矗立著陳壽昌烈士銅像,銅像的基座銘刻著聶榮臻元帥的題詞:“陳壽昌烈士永垂不朽”。周圍的仿古建筑是陳壽昌紀念館、鎮海革命烈士紀念館。這里是鎮海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全市首批市級中共黨史教育基地之一。陳壽昌烈士出生在鎮海區招寶山街道的一個清貧的書香之家,他于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始終不渝地為黨的事業奮斗不息。他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中共中央特委委員、福建省委書記、湘鄂贛省委書記兼省軍區政委、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兼紅軍十六師政委。1934年11月,在湖北指揮部隊作戰時英勇犧牲,年僅28歲。他是鎮海籍革命烈士中職務最高的同志。1992年初,鎮海縣委、縣政府決定,將正……
[詳細] 肇平垟革命紀念館位于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縣級市)塘下鎮肇平垟村。肇平垟是瑞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重要活動據點之一。1926年,肇平垟農民在共產黨員林去病的組織領導下成立肇平垟農民協會。1927年初建立中共肇平垟支部,領導農民開展抗租抗息斗爭。1930年1月30日至2月1日,中共中央巡視員金貫真在肇平垟主持召開永嘉中心縣委第二次擴大會議。此后,肇平垟黨支部與上級黨組織一度失去聯系。直至1937年夏,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劉英來到肇平垟,恢復了肇平垟黨支部與上級黨組織的聯系,并重組了肇平垟支部。1939年12月,浙南特委在肇平垟召開永嘉、瑞安兩縣委負責人會議,成立了永瑞中心縣委。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浙南特委、瑞安縣委一直在肇平垟設立地下交通聯絡站,負責傳遞情報和護送來往人員。在漫長的革命斗……
[詳細] 紅軍第十三軍二團海上游擊大隊紀念堂位于清港鎮鶴新村鯉魚山南麓。 1929年,浙南農民武裝暴-動風起云涌,中共臺州中心縣委派柳苦民、程順昌到芳杜、清港開展革命活動。芳杜鄉中趙村應保壽和清港鄉垟心村楊則益(又名德益)積極響應。不到一個月,分別組織了50多人,開展反暴和抗租斗爭。1930年7月,兩支隊伍被編入新成立的紅十三軍二團楚門(海上)游擊大隊,應保壽任大隊長。他們活動在樂清灣一帶,經歷了殲滅芳杜茶頭保衛團、清港渡保衛團,與省保安隊激戰等大小戰斗20多場次,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政權和農村封建勢力,在浙南廣大農村中宣傳了共產黨和紅軍的主張,播下了革命種子。但遭到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應保壽、楊則益等19人英勇犧牲。 紅軍第十三軍二團海上游擊大隊紀念堂背靠青山,周邊是民居。紀念堂原為民國時期建……
[詳細] 嶼北村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民風淳樸,曾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十三軍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中共甌北縣委的主要駐地。1945年3月2日,國民黨永嘉縣警備隊妄圖破壞該機關。嶼北民兵拿起火槍、鋤頭,擊退國民黨軍的進攻,繳獲了巖坦鄉公所、溪口警察所的武器,史稱“嶼北武裝起義”。隨后,縣委在此建立了甌北抗日武裝中隊,后同樂清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合編為700人槍的永樂人民抗日自衛游擊總隊,開創了甌北地區抗日反頑斗爭的新局面。從1945年3月至5月,該村先后五次擊退了頑軍的“清剿”,其中第五次“清剿”,國民黨頑固派調集重兵進攻,并進行搶劫擄掠,焚燒民房540多間。嶼北村人民不屈不饒,為革命事業付出了重大犧牲和代價。 嶼北武裝起義紀念碑亭,位于永嘉縣巖坦鎮嶼北村,1985年建成。……
[詳細] 1926年至1927年,陶山各地紛紛建立農會,開展革命斗爭。1928年,陶山成立了中共北區區委。是年,陶山各地農民運動興起,開展鬧荒和反對土地陳報斗爭。1928年6月,永、瑞、平三縣農-合武裝-,陶山的農民武裝踴躍參加。1929年,陶山建立了農民赤衛隊,次年與湖嶺地區農民赤衛隊合并為北區游擊隊。1930年5月,數百名北區游擊隊員自愿到永嘉加入紅十三軍第一團。隨后,紅十三軍攻打平陽縣城途經陶山,在北區游擊隊配合下,攻打了國民黨陶山警察所。同年7月16日,中共浙南特委與紅十三軍在陶山舉行了反軍閥戰爭萬人-大會。1937年,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進駐陶山沙門山、丁岙山,陶山黨組織恢復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陶山黨組織在革命斗爭的前沿陣地,為黨的-、交通聯絡和情報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漫長的革命斗……
[詳細] 瑞安西部山區葛藤湖自然村與平陽縣龍尾相鄰,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是葉廷鵬等浙南黨組織領導人及其武裝人員常駐地之一。這里山高林密,地處偏僻,又是瑞安、平陽兩縣邊界地,適宜于游擊活動。1937年7月下旬,紅軍挺進師主力部隊從慶元縣來到瑞安西區(今文成縣大峃一帶),浙南臨時革命委員會獲悉后派農運委員黃先河到公陽(今屬文成縣)找到師長粟裕,后隨挺進師部隊到泰順、福鼎山區見到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劉英。同年9月,浙南臨時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游擊隊長陳鐵君率隊來到葛藤湖,與粟裕率領的紅軍挺進師會師。當日,兩支隊伍移師平陽包垟,葉廷鵬、鄭海嘯等人趕往包垟與粟裕會晤,并主動提出接受閩浙邊臨時省委的領導。挺進師與浙南臨時革命委員會及其武裝的會師,使挺進師在浙南開辟的根據地范圍擴展到了平陽北港和飛云江以南的……
[詳細] 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是以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部舊址為中心,星狀分布于蘇浙皖三省交界的長興縣槐坎鄉綿延山區之中。這里東臨太湖,西枕天目,重巒疊嶂,地勢險要,自古有“江浙門戶”之稱,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戰后期,被人們譽為“江南小延安”。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是抗戰后期(1943年秋—1945年10月)新四軍六師十六旅及以后成立的新四軍蘇浙軍區黨、政、軍指揮機關和后勤保障場所。包括槐坎鄉仰峰岕的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部舊址(沈家大院)、粟裕宿舍和辦公室(土地廟)、溫塘村的新四軍蘇浙軍區一縱隊司令部、臺基村的蘇浙公學、喬下村的中共長興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石臼村的兵工廠,東風村的方司令譚司令北山園住所;白峴鄉茅山村的新四軍后方醫院療養所,尚陽村的蘇南區行政公署、丁岕的鞋子廠、水曲岕的修搶所橫嶺岕的被服廠、纏嶺的《……
[詳細] 縉云縣是革命老區縣,素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縉云人民的優秀兒女為了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英勇獻身,用自己的一腔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歌。為了宣傳革命烈士的光輝業績,褒揚革命烈士的愛國主義精神,縣政府于1981年興建了金山烈士陵園,2006年12月更名為革命烈士陵園。縉云縣革命烈士陵園占地2萬多平方米,其中包括牌坊式門庭、紀念碑、紀念館、墓園和紀念亭。紀念碑高12米,寬2.4米×2米,紀念碑底座兩側刻有319名烈士名錄。紀念碑右側下方,建有烈士紀念亭。紀念館共有三層,總面積約663平方米。第一層為接待室,第二層為會議與展示廳,第三層也為展示廳。展示廳主要內容為:內容簡介、人物介紹、實物展示、歷史全貌(包括歷次戰斗、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
[詳細]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柣鎴eГ閸ゅ嫰鏌ら崫銉︽毄濞寸姵姘ㄧ槐鎾诲磼濞嗘劗銈板銈嗘肠閸ャ劌浜遍梺瑙勫劤绾绢參寮抽敂鐣岀瘈闂傚牊绋撴晶鏃€绻涘畝濠侀偗闁哄矉缍侀、妯款槻濞存粎鍋ら弻鐔兼惞椤愶絽纾╅梺璇茬箰閸熸潙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姳鑳剁换渚€姊洪崨濞楃懓螞閸曨垱鍋╅梻鍫熶緱閸氬顭跨捄渚剬闁归攱妞藉娲川婵犲嫮鐣甸柣搴㈣壘閸㈡彃宓勯悷婊呭鐢宕愰悽鐢电<婵°倓鑳堕埥澶嬬箾鐏炲倸鈧绔熼弴掳浜归柟鐑樻尵閸樼敻姊虹拠鈥崇仭婵犮垺枪椤e潡姊绘担铏瑰笡闁圭ǹ顭烽幃鐑藉煛閸涱叀鎽曞┑鐐村灦缁酣鎮块埀顒€鈹戦鏂や緵闁稿繑绋戞晥婵°倕鎳忛埛鎴炵箾閼奸鍤欐鐐寸墵閺岋綁顢橀悙娴嬪亾閸噮鍤曢悹鍥ㄧゴ濡插牊淇婇姘倯婵炲牊娲熼弻锝嗘償椤栨粎校闂佺ǹ顑呯€氫即銆侀弮鍫熸櫢闁跨噦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