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封開縣漁澇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為紀念漁澇區各個時期革命斗爭中英勇獻身的英雄而建。現今,漁澇革命烈士紀念碑已成為漁澇鎮一處緬懷先烈發揚革命傳統的大課堂,對于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增強青少年愛國主義觀念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教育意義。……[詳細] |
![]() | 1950年2月23日清晨,平鳳修泰鄉長劉尚鎮率領縣征糧隊一個班的同志,前往新華鄉古池村逮捕抗交公糧的惡霸地主石芝源時,竟被石匪伏擊。劉尚鎮、林朗以及解放軍5人壯烈犧牲。與此同時,修泰鄉府被--時--分子圍攻,平崗糧倉被匪劫,鄉干部李英文、李向陽、聶漢章被殺害。接著鳳村圩糧倉又被搶,七個征糧隊員及守倉庫的戰士突圍后,向郁……[詳細] |
![]() | 羅董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羅董鎮羅董社區針掘沖口山坡頂,是為紀念1950年先后為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犧牲的烈士所建。現今,羅董革命烈士紀念碑對于開展愛國主義尤其是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一定的意義。1977年,為緬懷這些革命烈士,羅董鎮委、鎮政府修建了這座紀念碑。……[詳細] |
![]() | 1982年10月,為紀念1925年大革命時期在平鳳犧牲的26位烈士和1950年在封開縣境內剿匪殉難的54位烈士,封開縣委、縣政府在塔山修建了塔山革命烈士紀念碑。1985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現今,塔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已成為封開縣一處緬懷先烈發揚革命傳統的大課堂,對于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增強青少年愛……[詳細] |
![]() | 廣信橋遺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漁澇鎮漁澇社區上扶、漁澇兩個村之間的漁澇河段,古時為本縣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該遺址對于研究清代橋梁建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三戰漁澇”戰斗,其中的“三戰”就在廣信橋上發生。……[詳細] |
![]() | 大崗村李氏宗祠位于南豐鎮尚崗村委會大崗村,始建年代不詳,按其建筑形制屬清代建筑風格。宗祠為三進四合院布局,坐西北向東南,廣三路,中路三間三進,兩側青云巷。總面闊20.8米,總進深32.62米。占地面積1192.26平方米。宗祠有封閉的廣場,正門面對廣場影壁。廣場左右分別立有4對、5對旗桿夾。殿前為牌樓式建筑,歇山頂。呈……[詳細] |
![]() | 歐村劉氏宗祠位于封開縣羅董鎮歐村。歐村劉氏宗祠坐北向南,廣三路,兩側有青云巷。建筑前有約175平方米的長方形曬地,總占地面積629.37平方米。歐村劉氏宗祠始建于明萬歷,現存建筑為清同治六年重建。歐村劉氏宗祠是封開保存較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其建筑工藝巧妙地運用木雕、灰塑、壁畫等,技藝高超,工藝精湛,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歐……[詳細] |
![]() | 石牛界摩崖石刻 位于封開縣封川鎮臺洞村石牛界近山溪水邊的石壁上。刻于清乾隆年間。石刻兩題,陰刻直書楷體。其一高0.46米、寬0.42米,刻文:“時大清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下旬西江水泛漲,至六月初四日止,其水淹至大廟天池石灘外,紅瓦廟后座水深一尺五寸”;“甲辰年于大暑后十日下秧有收好”。其二高0.75米、寬0.18米,刻文:……[詳細] |
![]() | 大造宮 位于封開縣平鳳鎮平崗村馬埌,始建于唐,明重建。大造宮原為兩進院落式布局,前座及左右兩邊廊道被拆除,現僅存門樓、后殿和兩側圍墻。后殿為單檐硬山頂。面寬三間12.64米,進深五間11.68米。梁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形式。梁枋砍殺成月梁。駝墩造型風格不一。月梁下皮雕有卷草花紋。柱頭隱刻成圓盤形枦斗承托屋檁。柱礎形制簡……[詳細] |
![]() | 鄉賢牌坊 位于封開縣南豐鎮侯氏宗祠前面。是清初侯村族人為紀念鄉賢侯應遴而建。為八柱三門三樓木石牌坊,高約5.6米、通面寬7米、深2.08米,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脊飾鴟吻。如意斗拱挑檐。柱為方形花崗巖石質。明間兩柱陰刻對聯:“鳶喜天飛,楊翊清芬榮綽楔;魚欣淵躍,昭彰雅化耀靈祠”,坊額為“鳶飛魚躍”。背面對聯:“鄉非阿好……[詳細] |
![]() | 牛圍山墓位于封開縣杏花鎮嶺腳村牛圍山西南坡。1982年以來發現7件單個埋葬的陶甕,相距12米左右,也有個別相距僅2.5米,排列于山坡上,整然有序。甕的基本器形為寬沿、垂腹、圓底,飾云雷與方格組合紋或夔紋與云雷、方格組合紋,紋樣規整、美觀,富有浮雕感。其中1號甕高達39.5厘米,飾菱格凸塊與方格組合紋,內置1件銅斧,近底……[詳細] |
![]() | 吳廷舉墓 位于封開縣江川鎮界首大園村虎山。墓向南,墓地面積約800平方米,依山而上,墓壁用紅砂巖砌筑成太師椅形,墳為灰沙夯筑,墓碑已失。該墓兩次被盜掘,地面構筑已毀,僅存殘缺紅砂巖石人、石虎、石羊、石華表各一對。石雕像古樸精美,石人頭部已毀,殘高1.82米,身披袍甲,雙手橫胸而抱;石獸頭部均毀。吳廷舉,字獻臣,蒼梧人……[詳細] |
![]() | 莫宣卿墓位于封開縣漁澇鎮鑼鼓崗,墓始建于唐朝,歷代有重修。墓向西南,墓為太師椅形,正中墓碑高86厘米、寬40厘米,刻有“唐朝狀元諱宣卿莫公大人之墓”,碑前有拜臺,墓臺前后占地約100平方米。1988年,其后裔及各方人士捐資重修。建有磚石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式,兩邊設耳房。牌坊上橫書“嶺南首魁狀元莫宣卿墓園”。莫宣卿,……[詳細] |
![]() | 烏騷嶺墓群 位于封開縣杏花鎮烏騷嶺山脊上,高出地面約100米,周圍山丘起伏。1983年發現,1990年發掘。共清理111座,分布于不足150平方米范圍內。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一般長50 厘米~70厘米、寬35 厘米~50厘米、深10厘米 ~25厘米,墓向在40°~70°之間。墓坑經火燒烤,填土……[詳細] |
![]() | 利羊墩墓群位于封開縣北部南豐鎮郊約1公里的封(開)、懷(集)公路東側,距賀江東岸約0.5公里。1988年9月發現,1989年秋冬發掘,共清理古墓55座,其中戰國至西漢早期墓38座,其余為西漢晚期至明清時期墓葬。利羊墩戰國至西漢早期墓出土隨葬品共計170多件,包括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鐵器和玉、石器等。陶器59件,器……[詳細] |
![]() | 杏花陶窯位于封開縣杏花鎮下營村長崗頂山。年代為南朝。1990年清理4座橢圓形饅頭窯。窯穴依山構筑,窯間相距較近,有的僅相隔1.5米。窯頂已塌,窯壁殘高10厘米~60厘米,經高溫燒烤形成厚4~5厘米的堅硬紅燒土層。有窯室和火膛,窯室作圓角長方形,底部呈斜坡式,坡度在17°~ 23°之間。后壁呈弧形,右側有一條直徑為12厘……[詳細] |
![]() | 塘角嘴遺址位于封開縣杏花鎮利宅村塘角嘴山。考古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面積1. 2萬平方米。1982年發現,同年及1990年兩次進行發掘,面積800平方米。出土陶器釜、罐、豆、盤、鼎足、器座、拍、器蓋等,其中鼎足數量多,型式多樣。紋飾有繩紋、曲折紋、長方格紋、雙線方格紋、方格凸點紋。石器有錛、鏃、環、礪石等。陶拍的出……[詳細] |
![]() | 羅髻巖遺址位于封開縣蓮都鎮北面約1公里的一座石灰巖孤峰西北面洞口右側巖廈。年代屬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或稱中石器時代。洞口與洞外地面水平連接。灰褐色砂粘土膠結堆積中含燒骨、炭屑、螺蚌殼,出土礫石打擊石制品10多件,器類有砍砸器、石片等,形態特征與封開黃巖洞遺址所見相接近,伴生哺乳動物群有4目8種,均為現生種。……[詳細] |
![]() | 羅沙巖遺址位于封開縣河兒口鎮廟邊村后山,洞口朝西北,距地面2米。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1978年8月發現,1991~1993年2次發掘。遺址第二層出土一枚人牙齒化石,屬晚期智人;24件打擊石制品,原料為安山巖,器身有嚙齒類動物啃咬痕跡,器類有刮削器與石片;有少量動物化石,經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2.24萬年±0.……[詳細] |
![]() | 垌中巖遺址位于封開縣漁澇鎮河兒口村北面,洞口相對高程15米。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14.8萬年±1.3萬年。1978年發現,1989年發掘,面積12平方米。堆積厚2米。在洞內左支洞膠結堆積0土兩枚人牙齒化石,形態粗壯,溝紋和小嵴多,表現出較多的原始性,屬早期智人。伴生動物群有6目24個種屬,其成員與……[詳細] |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QQ: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