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襄陽市旅游

襄陽市旅游景點介紹

  石鼓山石刻革命標語位于棗陽市新市鎮魏莊村楊莊。標語刻于巖石上,共5幅,即“工農兵聯合起來抗敵救亡”、“認清敵人”、“以身獻國”、“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和《義勇軍進行曲》歌詞,落款為“王存益”及“民醒”。(第三批)……[詳細]
  楊洪勝烈士墓位于谷城縣城關鎮茶庵村西1000米。楊洪勝(1886-1911),湖北谷城人。1903年加入湖北新軍。1911年加入文學社。武昌起義前夕,被武漢臨時總司令部推任交通,負責運送軍火。10月9日往工程營轉運軍火時被捕,1911年10月10日凌晨與彭楚藩、劉復基就義于武昌,合稱武昌首義三烈士。1912年,其靈柩送……[詳細]
  湖廣北界碑位于襄陽縣黃渠河鎮北端。位于鄂豫交界處的黃渠河大橋南端,橋北岸為河南省。大理石質,圓首。通高1.98米,寬0.96米,厚0.155米。碑面正中鐫“湖廣北界”字徑0.37米見方,魏體,左下側落款“襄陽府南陵汪翼夔立”。(第三批)……[詳細]
  慶元己末摩崖題刻位于襄樊市襄城區勝利街鄭家山北麓。刻于慶元五年(1199)。幅面高0.9米,寬0.6米。陰刻楷書5行33字:“慶元己未寒食日率兵將官以下遍祭戰歿將士于巖亭之野酒焚幣成禮而去清明日復攜家來此遙睇松楸用修時祀河陽趙淳題”。字徑0.05米見方。對研究南宋抗金戰爭及風俗具有參考價值。(第三批)……[詳細]
  峴山寺摩崖題刻位于襄樊市襄城區峴山北麓峴石洞外。共7處,刻于寬約20米、高4.5米的山體崖壁上。其中題字摩崖2題,題記摩崖4題,崖體下端存碑1通。(第三批)……[詳細]
  三神殿位于谷城縣城關鎮中碼頭街。始建于明末清初,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二十七年(1847)、民國二十五年(1936)維修。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四合院式三進院落布局,有門樓、前殿、中殿、后殿及廂房。其中門樓,面闊五間18.7米,單檐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四柱三間二重樓仿木結構貼面門。明間屋頂升高,明……[詳細]
  黌學大殿位于棗陽市北城街辦大南街。又稱文廟,始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清嘉慶年間重修。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積約7300平方米。四合院式三進院落布局,有欞星門、星橋、至圣殿、崇圣祠及明倫堂、節孝祠、忠義祠等。現僅存至圣殿,面闊五間26米,進深三間13米。單檐歇山琉璃瓦頂,兩山穿斗式構架,中部抬梁式構架。四壁為磚墻,檐下……[詳細]
  撫州會館位于襄樊市樊城區沿江中路陳老巷口。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中軸線對稱布局,有戲樓、正殿及后殿。戲樓筑于長13.6米、寬10.1米、高1.86米的石砌臺基上,單檐歇山琉璃瓦頂,面闊三間12.4米,進深二間8.4米。兩山穿斗式構架,中部抬梁式構架,檐下施如意斗拱,枋施多種木雕構件。明間上下以木板相隔,上為……[詳細]
  襄陽學宮大成殿位于襄樊市襄城區積倉街中段北側。襄陽學宮始建年代不詳,唐代位于城外,北宋慶歷五年(1045)遷至城內,明代曾5次重修,崇禎末年毀于戰火,清順治年間、康熙十二年(1673)復建,后不斷擴修。現僅存大成殿,建于道光二年(1822)。面闊五間17.8米,進深三間11米,重檐歇山琉璃瓦頂,中部抬梁式構架,兩山穿斗……[詳細]
  蘇公泉井位于保康縣城關鎮東街南5米。明弘治十一年(1498)縣令蘇惠和率眾為引東山泉水而建。圓形井口,外徑1.5米,井深2米。井臺用6塊青石塊平鑲,石塊壘砌井壁。(第三批)……[詳細]
  襄憲王墓位于谷城縣茨河鎮承恩寺村殿溝東北。襄憲王──朱瞻善,明太祖朱元璋四世孫,英宗朱祁鎮的叔父,坐鎮襄陽,成化十四年(1478年)病故。墓地面積約0·1平方公里。封土底徑約50米,殘高15米左右。墓前有神道遺跡,殘存御制龜碑1通。碑通高3.6米、寬1.1米、厚0.3米。碑文記載墓主生平。(第三批)……[詳細]
  襄定王墓位于南漳縣龍門鎮古林坪村牌坊山北,明代。封土直徑約100米,高50米,外圍殘存一道石扎墻基。原有神道、祭祀堂、亭臺等。現僅存石碑2塊。(第三批)……[詳細]
  五座墳古墓群位于老河口市李樓辦事處劉營村東,漢代墓群。面積約25萬平方米。1973年發掘7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口一般長4米以上,墓坑內填有木炭和白膏泥。槨室由長條方木構成,不承墊木,槨室內放木棺,棺內外黑漆。其中一座墓槨室內作樓房式結構,棺置于樓上,棺底以八匹馬承托,形式特殊。出土陶器有鼎、壺、甕、罐及甑、灶、井等;……[詳細]
  隆中書院,位于湖北襄陽隆中風景區,據《襄陽府志》載,“隆中書院在城西三十里隆中山”,“元建書院以祀”。有人說隆中書院建于元至正年間,不知何據。到明代成化年間,吳緩視師荊南,重修武候故居時,寫了一篇《隆中書院記》,但記中未言及教學事宜。后毀,1987年重建,有靜礪堂、致遠堂、古隆中陳列館等建筑。隆中書院的主體,是諸葛亮與……[詳細]
  小胡崗遺址位于宜城市鄭集鎮紅星村小胡崗,戰國遺址。面積約18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5米。暴露出灰坑。采集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有少量夾砂紅陶,紋飾有繩紋、瓦棱紋,器形有鬲、豆、盆、罐及板瓦等。(第三批)……[詳細]
  墓子崗遺址位于新市鎮趙莊村,此處因墳墓多而得名。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60米,面積為6000平方米。采集標本全為陶器殘片,以夾砂灰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還有少量的泥質灰陶和個別夾砂黃褐陶。紋飾多為繩紋,少量附加堆紋、按窩紋--紋裝飾。可辨器類有鼎、鬲、尊、罐等。其器物特征較為明顯,器物的組合及形制有二里頭文化風格,被……[詳細]
  襄陽楚王城遺址位于襄陽縣黃龍鎮高明村油坊灣,新石器時代、西周遺址。相傳楚王曾在此建城,故名。面積約1.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5米左右。暴露出紅燒土。采集有石斧和陶片。新石器時代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紋飾有藍紋、刻劃紋、弦紋等,器形有鼎、豆、罐、盆、缽、甕及紡輪、陶拍等,屬石家河文化;西周陶片以夾砂褐陶為主……[詳細]
  蔡陽古城遺址,位于琚灣鎮翟家古城村西北一平緩坡地上,故址為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等朝代的蔡陽縣城,亦是南北朝的南雍州、蔡州、千金郡和蔡陽郡的治所。據考,唐代后期蔡陽城已走向沒落。古城城基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800米;西緣尚存夯土城垣,長約250米,厚約16米,高1—2.5米不等;城東護城河保存尚好,河寬約……[詳細]
  跑馬道遺址位于棗陽市吉河鄉劉莊村北,東周、漢遺址。面積約4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左右。采集有石斧和陶片。東周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方格紋,器形有豆、罐、缽、盆、甕等;漢代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有少量夾砂灰陶,紋飾有繩紋、卷云紋,器形有盆、壺及筒瓦、板瓦等。(第三批)……[詳細]
  朝陽城遺址位于襄陽縣石橋鎮朱楊村東南1公里,漢代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西北角暴露出磚砌下水道、陶井等遺跡。采集有石斧、磨,銅箭鏃、駑機、“長宜子孫”鏡、“五銖”錢、“大泉五十”錢,陶片等;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有少量泥質紅陶,紋飾有繩紋、瓦棱紋、方格紋,器形有壺、罐、盆、甕及板瓦、筒瓦、瓦當等。據清《襄陽縣志》載,朝……[詳細]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在线国产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有声小说 | 亚洲人成在线电影播放天堂色 | 一色屋任你精品亚洲香蕉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