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少白廣州故居位于沿江西路的原西堤聯興碼頭事務所兼住宅的塔影樓。該樓為四層半建筑,融中西建筑特色于一體,四層為西式洋樓,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天臺上有一四檐滴水、綠色琉璃瓦的中式遮陰與觀光涼亭。外墻批蕩成仿大石砌筑結構,與馬路對面的粵海關大樓風格保持協調。由于緊貼珠江邊而建,建筑整體似塔,倒影水中,故名塔影樓。1928年,陳少白在外海家鄉題詩《憶塔影樓》:“日日凝妝珠海岸,經年憔悴深閉門,風光如許人何處,厭記江潮漲落痕。”該樓首層建筑面積70平方米,建筑因夾在路與珠江邊的地塊略呈梯形狀,因而東窄西寬。天臺涼亭面積36平方米。每層東、西、北三面均有多個大窗采光,二、三、四層北側中間有西式小陽臺以觀……[詳細] |
![]() | 蔣光鼐故居位于龍津西路逢源北街87號。整棟建筑屬民國風格,青磚墻,三層高,建筑面積達833平方米。故居原是陳廉仲的物業。后來,女眷出嫁了,陳廉仲便把它賣給蔣光鼐。蔣光鼐故居為三層磚木結構建筑,建筑風格兼具西關大屋及西式樓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嶺南大宅民居。蔣光鼐故居建于民國初年,民國期間曾用作廣州私立莞旅中學,1993年被市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蔣家后人將其捐贈給荔灣區。蔣光鼐故居在2010年亞運前已修復完畢,經過一段時間對蔣光鼐生前文物的收集,荔灣區文化部門用聲光電影、實物以及圖片等在故居內再現了這位抗日愛國名將的生平。蔣光鼐故居從一棟瀕臨倒塌的危破房,到今天可以完整穩固地保存……[詳細] |
![]() | 鄭綺文故居位于耀華南街12號,在長壽西路和寶華路交接處的內街區里,與福音坊、興賢坊為鄰,街內有小別墅小洋樓一座,有別于西關住宅區的傳統建筑,坐北向南,有前內院。圍墻內外均有綠色植物,院內古樹蔥蘢,攀援植物滿布墻頭,使人產生“建在深街人未識”的感覺,特別雅凈清幽。兩層小樓、潔白粉墻和二樓的小外廊更顯高雅,既宜房屋主人于此居住、休息會客,更宜閉門練武,自然對主人演藝的提高大有裨益。……[詳細] |
![]() | 黃世仲故居在芳村區西塱大橋村,是一幢磚木結構的古老嶺南民居大院。20世紀90年代初,其后人在原地改建成樓房建筑。1999年5月,在芳村區西塱村興建“黃世仲事跡陳列館”。……[詳細] |
![]() | 伯捷舊居位于荔灣區鶴洞路8號之二,年代為清末民初,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伯捷舊居為第九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陳廉仲舊居位于荔灣區逢源北街84號。外稱陳廉仲公館,內園地面積寬廣,共擁有建筑用地900多平方米,陳廉仲的住宅是一座三層的樓房,屬磚木結構建筑,建于民國初年,它有別于西方建筑,是廣州傳統住宅的一種創新,正面與西面設外廊,東面是獨立的梯間,適宜廣州的氣候環境,保證了各層獨立使用,一正一偏,以正間主廳為中心,通達后座與偏間的--,適合大家庭的統一與分單元使用,與傳統的西關大屋組合相約,只是在外表的一些窗楣與欄柵裝飾等與20世紀初引進的西方建筑有點相似,其建筑造型輕巧,外屋簡約無華,故備受好評,照片選入廣州房地產志,被視為廣州民居的優秀代表之一。陳廉仲公館內園有三座以英石砌筑的石山,其中一座“風云際……[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