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州黃大仙祠始建于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并于1904年得各界熱心人士捐款重修。當年這里地雖偏僻,但曾是廣州的宗教圣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對廣州市區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有極大的影響。該祠雖于1910年遭受破壞,但舊祠所留下來的遺跡,如石刻對聯、浮雕石柱、扁額、門飾、石獅等,都飾以精致的雕刻,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祠殿的宏偉規模和精致的建筑藝術。1915年,原黃大仙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長攜帶黃大仙的畫像、靈簽和藥簽等南遷到香港,并于1921年建成-祠。同樣地,黃大仙也深受海內外人士的信仰和祀奉。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廣大熱心人士紛紛要求在原地恢復建造芳村黃大仙祠。后經有關部門批準,由(香港)加拿大置地有限……[詳細] |
![]() | 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的北邊有個地方叫西來初地,里面坐落著廣州市四大叢林之一的華林寺,它是中印兩國人民文化交往的一個重要史跡。話說當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為到中國傳教,遠渡印度洋和太平洋,經過三個寒暑的跋涉奔波,終于在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來到廣州。后人尊崇他是來自西方佛國的高僧,便稱他最初登岸的地方為“西來初地”。一千多年過去了,昔日還是珠江邊的“西來初地”一直沿用至今。達摩到達廣州后建筑的寺廟叫西來庵,這是他在我國最先傳揚佛教教義的圣地。后來達摩還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初祖。二至六祖是誰呢?是惠可、僧璨、道信、弘忍和惠能。現在人們依然十分敬仰禪宗初祖達摩,除稱達摩登岸之處為西來初地,稱其初建草……[詳細] |
![]() | 聚龍村又名鄺家村,在光緒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臺山的鄺氏華僑買地而建。聚龍村坐落在沖口街隴西與招村之間,村口正對一灣河水,整修過的河岸兩邊古榕蔽日,仍帶有田園風光。聚龍村現占地5200多平方米,保存有古屋前后三排,共20間。廣州芳村有一處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聚龍村。據說這個有一百一十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居住著上百名男女老少。聚龍村的青磚大屋,墻腳用整塊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繪有富貴吉祥圖案。大屋的門分幾層,從外到內,依次是角門、趟櫳門、大門。聚龍村的樓房內部設計大同小異。大廳內有三道屏風門裝飾。不少屏風的木雕,因年代久遠退去了色彩,但卻更添古樸的風雅。大廳兩側左右對稱,各側排列四間……[詳細] |
![]() | 明心書院,位于荔灣區明心路5號桃李小學內。始建于1912年,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889年。那一年,廣州博濟醫院美籍華人醫師馮西,在醫院內收養了盲幼女四人,并把她們送入醫院附設的女塾讀書。三年后,由于盲女人數越來越多,馮西就在仁濟街租賃房舍設立盲人女塾,收錄社會失明女孩入學。當時女塾聘請了巴陵會盲嬰院的賴瑪女士任教員,教授盲女們盲文、音樂、編織等。據史料記載,當年女塾校址曾遭火災,加上學校規模亟需擴大,所以,1912年,馮西在芳村明心里(現在的明心路一帶)征地建筑校舍,將女塾改名為明心書院,這便有了廣州第一所盲人學校。主要現存一棟主教學樓,屬磚木混合結構,共三層,外形總體為西方哥特式建筑風格。由……[詳細] |
![]() | 車歪炮臺 原名大黃滘炮臺。位于廣州市南石頭附近珠江中流的龜崗島上,距白鵝潭水路約10里。島的面積不大,地勢險要,水道南通香山(今中山),東南通黃埔,為商船、軍艦從珠江南航道進入廣州的必經之地。船從虎門到島前,必須轉舵通過,船體側露于炮臺前,故此俗稱車(舵車)歪炮臺。 炮臺建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十二月,由兩廣總督阮元會同巡撫陳若霖奏準添建。安裝大炮22門。炮池向東南,為灰沙三合土結構,現有護墻遺址長約40米,炮池多已毀壞。島中有藥局一座,是存放彈藥的倉庫,保存尚好。 咸豐六年(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次年初,英法軍艦進犯珠江,遭到廣州軍民頑強抵抗。敵軍退……[詳細] |
![]() | 沙基位于沿江路與六二三路交接處,沙面東側。沙基慘案是中國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國和日本在上海鎮壓-工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五卅慘案發生后,中共廣東區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派鄧中夏、楊殷、蘇兆征、林偉民、李啟漢等人到香港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會以及工人群眾中進行-的準備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著其他行業的工人也紛紛響應,-人數達25萬人。工人聲明擁護上海工商-合會對五卅慘案提出的17項條件,并針對英帝國主義在香港執行的歧視華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選舉、勞動立法、減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項要求。有10萬多名工人在蘇兆征等……[詳細] |
![]() | 仁威廟坐落于廣州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內,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專門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宇。史籍記載:仁威廟始建于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和同治年間(1862~1874年)都進行過規模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間重修的,該廟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重建時增設了后二進建筑和東序。仁威廟初建時稱北帝廟。據說,因真武帝司水,故人們稱他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后來改稱仁威廟了。名稱由來泮塘地處嶺南水鄉,素以種蓮藕、菱角、茨菇、馬蹄(荸薺)、茭筍等“泮塘五秀”而馳名……[詳細] |
![]() | 該樓原主人叫陳少白,他是孫中山先生的摯友與革命的同道人。陳少白于1890年認識孫中山先生后,就一直跟隨他搞革命。1895年與孫中山建立了香港興中會,策劃廣州起義。1921年被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聘為-顧問。這座樓房是陳少白的故居,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先生就曾在這里的二樓居住過。近年來,在珠江景觀工程設計中,此塔影樓的去留問題增一度引起爭議。一種意見認為“廣州外灘”應該寬敞開闊,此樓即使不拆也要平移。但有關部門在經過綜合考慮之后,決定原地保留,將它修飾一新改作觀江樓,對外開放。我想,這座頗有特色的“塔影樓”聳立在美麗的珠江邊,它將成為國內外游客到此登樓遠眺、休閑娛樂并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詳細] |
![]() | 寶源路舊民居位于荔灣區寶源路8至34號、5至23號。年代為清末明初。西關有“三寶”——多寶路、寶華路、寶源路。其中,542米長的寶源路是廣州舊民居較為集中的路段,分布著20多處文物建筑。從來沒有一條老街像寶源路一樣,走兩三步就能發現“廣州市歷史建筑”“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舊民居建筑”“荔灣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的銘牌。趟櫳門、滿洲窗、鐵窗花、花街磚、木樓梯……老街隨處可見西關民居的元素。據統計,寶源路臨街分布的西關民居建筑多達20多棟,還有幾間氣派的洋樓。其中,龍津西路和逢源路夾著的前半段,有不少西關民居保存較完好,形成連片的整體風格。1999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所謂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于荔灣區,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關先后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這里的西關大屋和竹筒屋等廣州典型的傳統建筑便應運而生了。由于此類建筑以西關一帶居多,故稱為“西關古老大屋”。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團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西關古老大屋是過去豪門富商在……[詳細] |
![]() | 梁家祠位于中國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西路梁家祠街34號,為梁氏族人的家祠。建筑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為典型的嶺南風格的祠堂建筑。總面寬12.9米,總進深54.3米,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硬山頂,尖形人字封火山墻,碌灰筒瓦,青磚石腳。頭門面寬三間,進深三間約10米共十一架。前后有木雕封檐板,雕刻有花卉圖案,大門前有一對石獅子。中堂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共十一架。花崗石梅花檐柱,木雕梁架保存較好,梁架透雕博古紋飾,裝飾簡樸。前有天井及兩廊,現兩廊已拆,與天井連成一片。后堂間隔基本已改變。建筑主體基本保存,但祠內多處有搭建的0。顯示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建筑建造的輝煌成就。其建于清代,1960年代曾作……[詳細] |
![]() | 蔣光鼐故居位于龍津西路逢源北街87號。整棟建筑屬民國風格,青磚墻,三層高,建筑面積達833平方米。故居原是陳廉仲的物業。后來,女眷出嫁了,陳廉仲便把它賣給蔣光鼐。蔣光鼐故居為三層磚木結構建筑,建筑風格兼具西關大屋及西式樓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嶺南大宅民居。蔣光鼐故居建于民國初年,民國期間曾用作廣州私立莞旅中學,1993年被市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蔣家后人將其捐贈給荔灣區。蔣光鼐故居在2010年亞運前已修復完畢,經過一段時間對蔣光鼐生前文物的收集,荔灣區文化部門用聲光電影、實物以及圖片等在故居內再現了這位抗日愛國名將的生平。蔣光鼐故居從一棟瀕臨倒塌的危破房,到今天可以完整穩固地保存……[詳細] |
![]() | 六松園古石橋,位于廣州市荔灣區醉觀公園內,建于清乾隆年間(約1770年)。石橋原來是清代花地六松園中的一景觀。六松園原為潘有為所建,潘是清乾隆年間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康有為、張維屏曾在此寄居,該石橋曾留下他們的足跡,并寫下不少詩文。新中國成立初期,該橋異地重建在醉觀園內,今整體結構保存完整。該橋用花崗巖石料砌筑,屬單孔拱石橋,橋長6.2米,寬2米,南北走向,南接公園小道,北連公園盆景區。……[詳細] |
![]() | 泮溪酒家貴賓樓位于荔灣區龍津西路151號泮溪酒家內。2015年8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龍津西路規劃路西邊線,北至泮溪酒家建筑北墻線,西至迎賓樓西側庭院西走廊外緣邊線一線,南至迎賓樓南側3層建筑西北、東北外立面。東至龍津西路規劃路東邊線,東南至荔枝灣路現狀路東南邊線,其余從保護范圍外延約30米。建設控制地帶:23……[詳細] |
![]() | 蓮香樓位于廣州市西關第十甫路67號,是一間具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字號,有“蓮蓉第一家”之稱。它生產和制作的優質蓮蓉食品遠銷北國南疆,并遍及海外各地;它經營的茶飯酒席也頗具特色,除廣州的老鋪外,還在省港開有分店及聯號,近百年來,該店“四度變化,四次起家”,在不斷的改革變化中,努力適應時代的要求,獨樹一幟于廣州飲食行業之中。原來“蓮香樓”的“蓮”字,并無草花頭,叫“連香”,創設于清光緒年間。因側有連登巷,故名。當時的“連香”,實際上是間“糕酥館”,專門制作結婚響糖、禮餅和包辦筵席,規模不大,那時該店以蓮蓉為餡料制作的餅食,已頗有名氣。經營由陳維清負責,親自制作,自產自銷,業務有限。宣統二年(1910年……[詳細] |
![]() | 陶陶居現址在第十甫,是廣州飲食業中的老字號之一。其創辦時間一說是清光緒六年(1880年),一說是公元1893年(光緒十九年)。但后來因經營不善,后繼無人,曾經在1927年(民國16年)因巨債而倒閉。直至1933年(民國22年)重開。1949年廣州解放后,陶陶居從公私合營企業過渡到國營企業。從1958年到1964年,多次評為廣東省、市紅旗單位。“文革”初期,陶陶居一度易名為“東風樓”,至1973年才復原名。1983年,與港商合作經營。1987年重新轉為國營企業,不斷拓展經營。1988年,在四樓增設廣東音樂荼座,融娛樂于飲食之中。1989年初,在一樓增開超級餅屋,設有可供路人-的生日蛋糕裱花間,增……[詳細] |
![]() | 廣州西城門甕城遺址位于中山路與人民中路交界點的西南側,是迄今發現廣州現存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唯一城樓基址。甕城遺址是在1996年配合城市基建工程時被發現的,甕城平面呈“H”形,南北長50余米,東西寬18米。1996年及1998年文物部門先后兩次對甕城遺址南段進行發掘,清理出殘存的“L”形基址。1999年7月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建于民國初年的寶生大押,位于今日的中山七路22號后座,于1999年7月以“中山七路舊當鋪”之名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寶生大押有兩座互相緊挨的碉樓,位于西邊的三層高碉樓為當鋪,是大押接收典當物品的鋪面(即“副樓”);位于東邊的五層高碉樓為當樓,是用于儲存抵押物的倉庫(即“主樓”)。寶生大押是當年的廣州第三大當鋪,而同在中山路上的東平大押則是廣州第二大當鋪。如今兩座當鋪都保留下來,見證著廣州城市變遷,其本身也是廣州經濟和對外貿易發展的實證。寶生大押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已于2013年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核準公布,詳細如下:保護范圍:東至長庚首約1、3、5號西墻一線;南至中山七路北邊緣;西至文物本……[詳細] |
![]() | 真光書院舊址位于荔灣區白鶴洞培真路17號真光中學內。真光中學創辦于1872年,是嶺南辦學最早的學校之一。學校現址建筑面積約6萬平方米,內有“真光書院舊址”文物保護單位,建筑面積約6300平方米,其中包括真光堂、連德堂、必德堂、懷素堂和協贊堂等十個歷史建筑。2002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小畫舫齋位于廣東廣州市龍津西路逢源大街21號。新加坡華僑富商黃氏家族的別墅,黃景棠于清末改建,落成于光緒壬寅年(1902)。是一座具有嶺南風格的園林建筑。因內有船廳,故名小畫舫齋。1956年,黃氏后人黃子靜、黃明伯等將此園林建筑獻給政府,讓群眾旅游觀賞。黃景棠字詔平,廣東新寧(今臺山)人,其父黃福是知名僑商。他在新加坡度過童年,青年時回國。27歲拔貢,后有候選道官銜,但未任實職,主要致力于工商業,是清末廣州商界參與政治活動的活躍人物。1905年廣州總商會成立時任坐辦,1907年與一些有新思想的商人組織粵商自治會,后主辦《七十二行商報》。在收回路權、澳門勘界、爭回東沙島主權等斗爭中表現突出。19……[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