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游足跡之蘇皖(環南京線)
茅山,既是道教圣地,又是革命圣地、省級風景名勝區、省德育教育基地。省級茅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江蘇句容市東南26公里處,距鎮江、常州、南京約40公里。滬寧高速公路和鐵路、寧杭國道、常溧公路都緊靠茅山,常州機場離茅山56公里,南京祿口機場距茅山約50公里,交通極為便捷。茅山風景區1986年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森林公園,1995年被批準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茅山在句容、金壇兩縣交界處,茅山古名句曲山。西漢時陜西茅氏三兄弟來山采藥煉丹,救民濟世。因而后人改名為三茅山,簡稱茅山。她既是道教圣地,又是抗日根據地,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革命歷史觀融為一體,勝似仙境。總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九霄萬福宮雄居其上…
[詳細] 九霄萬福宮簡稱九霄宮、頂宮,坐落于大茅峰頂,其建筑群依山而建,宏偉壯觀,氣勢磅礴,為茅山“三宮五觀”至首。每到香期,這里香客如云游人如織,是旅游及朝山進香首選之地。該宮始于漢代。初建石壇石屋,把三茅真君石像。齊梁間易為殿宇。元延枯三年(1316年),敕建賜額圣站觀,專把大茅真君茅盈。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敕建殿宇,賜名九霄萬福官。九霄萬福宮始建于西漢。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敕建殿宇,賜名“九霄萬福宮”,俗稱“頂宮”。宮內原有太元、高真、三圣等建筑一百余間,甚為壯觀。后經多次戰亂變遷,僅殘存20余間。1982年開始,經不斷建設發展,現形成以靈官殿、藏經樓、宗師殿、坎離宮、太元…
[詳細] 印宮-元符萬寧宮“印宮”位于茅山積金峰南麓,初名“潛神庵”,為茅山上清派第25代宗師劉混康--之地。元祐年(公元1086年),哲宗皇帝母后誤吞尖針于喉中,御醫束手無策,道士劉混康用茅山道教的符錄和丹藥治好了母后,哲宗大悅,賜茅山八件珍寶,賜名劉混康為“洞天通妙法師”。紹圣四年(1098年)始建“元符觀”,九年后建成,徽宗賜額“元符萬寧宮”,并令江寧府發兵200人,供元符宮及崇禧觀巡邏灑掃。八件珍寶中有一枚刻有篆體陽文“九老仙都君印”字樣的玉印,據傳為“和氏璧”一部分刻制,有“夜食四兩朱砂,日蓋千張君印”之說。傳說,明洪武年間,玉印被收至皇宮,欲改制成“奉天承運文寶”的皇帝玉璽,但三刻三試,印跡…
[詳細] 崇禧萬壽宮,俗稱紅廟,位于大茅山峰西北丁公山南,現于原址東側重建,位于青玉峰南麓。原址位于大茅峰西北,丁公山南,是茅山歷代宮觀建筑群中最早建立的宮觀,即南朝“曲林館”。后經上清宗師陶弘景修整為“華陽下館”。唐貞觀年間(627—649)置為“太平觀”,宋祥符元年(1008)改稱為“崇禧觀”,元延祐六年(1319)賜名為“崇禧萬壽宮”至今。宮前原有照壁,上鐫“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原有靈官殿、拜章臺、玉皇殿、三清殿、太元寶殿,又有復古、威儀、四圣、葆真、三茅、天師、南極、玄壇、東華、三清、七真、三官共十二道房。崇禧萬壽宮復建后位于舊址(今丁公山南水庫內)之東,前臨楚王澗,背倚青玉峰,左仗積金峰,右…
[詳細]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座落于當年新四軍浴血奮戰的茅山北麓、望母山山巔之上。由鎮江市全體黨員交納--,于1995年9月1日建成。紀念碑寬6米,高36米,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后刻有114字紀念碑文。紀念碑須彌座高3.13米,寓指鎮江市全體黨員31.3萬人;碑身28米,寓指新四軍一、二支隊來自南方八省;碑前317級16米臺階,每組50級,寓指抗戰勝利50周年;6組臺階寓指6月,最后17級寓指17日,即指韋崗戰斗勝利紀念日(1938年6月17日)。碑名“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前下方正中廣場上為陳毅、粟裕雕塑。紀念碑寬6米,高36米,須彌高3.13米,寓意該碑由句容…
[詳細] 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是根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于一九三八年夏由陳毅、粟裕等同志率領新四軍東進抗日創建的。它是中國共產黨在華中敵后最早創建的根據地之一。它長期屹立在敵人的心臟地區,為以后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壯大起到了基地、樞紐和尖刀作用,為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教育后人,經省委批準、于一九八五年九月建成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一九九八年又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翻建。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座落在江蘇省句容城東南二十五公里處的茅山鎮。茅山是江蘇省省級風景名勝區。現在的新館,占地面積為一萬六千多平方米,展廳建筑面積三千五百多平方米…
[詳細]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門內北側,占地70000余平方米,是我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被評為“全國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先進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一、建制沿革1933年,在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議下,國民政府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蔡元培先生親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李濟、杭立武等先后接管籌備處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名國立中央博物院,由文化部領導;1950年3月更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初屬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后隸屬華東行政委員會文化部;1954年起,改屬江蘇省文化局領導;195…
[詳細]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區建筑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公里。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決定,將明孝陵與北京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朱元璋的陵墓花了十七年時間建成。現存的僅為陵園最后部分。其總體布局分為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筑的神道;神道上立有石獸、石人,陵園的宜城有遂逍可登其頂,頂的正中有石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二是陵寢主體建筑,即是朱元璋葬地。門內四方城有朱棣為其父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明孝陵布局宏雄,規制嚴謹,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并影響了明清兩代,現存下馬坊…
[詳細]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北依青山,南臨平川,依山就勢,氣勢雄偉,使人有仰止崇高之感。孫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于北京,臨終時他希望將遺體葬于南京鐘山,故死后其靈柩暫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內,為了尊重他的遺愿,于翌年3月12日在他逝世一周年之日,在鐘山開始建墓,至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就將其靈柩從北京移葬于此。中山陵的設計頗具匠心,整個陵園像一座震民覺醒的大鐘,門前廣場南面石臺上的銅鼎,似鐘頂的掛鉤,半月形的廣場,如鐘頂圓弧,兩側圍墻似鐘形的兩邊,漫長的墓道如系錘的繩子,墓室的圓頂似鐘錘。這是象征著孫中山先生畢生致力于民主革命,喚起民眾-壓…
[詳細] 雨花臺風景名勝區位于南京中華門外1公里處,面積為153.7公頃,綠地覆蓋率達90%以上。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集體、全國保護旅游消費者權益示范單位,并通過ISO9001/14001認證。年游客量達200萬人次以上。雨花臺,三國東吳時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時,佛教盛行,傳說高僧云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因說法虔誠所至,感動上蒼,落花如雨,始得名。明、清兩代,景區內的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為江南著名風景游覽勝地。雨花臺風景名勝區由名勝古跡區、烈士陵園區、雨花石文化區、雨花茶文化區、…
[詳細]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柣鎴eГ閸ゅ嫰鏌ら崫銉︽毄濞寸姵姘ㄧ槐鎾诲磼濞嗘劗銈板銈嗘肠閸ャ劌浜遍梺瑙勫劤绾绢參寮抽敂鐣岀瘈闂傚牊绋撴晶鏃€绻涘畝濠侀偗闁哄矉缍侀、妯款槻濞存粎鍋ら弻鐔兼惞椤愶絽纾╅梺璇茬箰閸熸潙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姳鑳剁换渚€姊洪崨濞楃懓螞閸曨垱鍋╅梻鍫熶緱閸氬顭跨捄渚剬闁归攱妞藉娲川婵犲嫮鐣甸柣搴㈣壘閸㈡彃宓勯悷婊呭鐢宕愰悽鐢电<婵°倓鑳堕埥澶嬬箾鐏炲倸鈧绔熼弴掳浜归柟鐑樻尵閸樼敻姊虹拠鈥崇仭婵犮垺枪椤e潡姊绘担铏瑰笡闁圭ǹ顭烽幃鐑藉煛閸涱叀鎽曞┑鐐村灦缁酣鎮块埀顒€鈹戦鏂や緵闁稿繑绋戞晥婵°倕鎳忛埛鎴炵箾閼奸鍤欐鐐寸墵閺岋綁顢橀悙娴嬪亾閸噮鍤曢悹鍥ㄧゴ濡插牊淇婇姘倯婵炲牊娲熼弻锝嗘償椤栨粎校闂佺ǹ顑呯€氫即銆侀弮鍫熸櫢闁跨噦鎷�
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