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伏羲臺遺址位于鞏義市河洛鎮洛口村。坐落在黃河南岸,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東部的夾角地帶,高出河岸80米的臺地上。遺址于1984年發現,由于當地百姓稱此地為“伏羲臺”,據此命名為“伏羲臺遺址,據先秦典籍記載,黃帝、伏羲、堯、舜、禹等均在洛汭“修壇沉璧”,祭天祭川,遺址西北有傳說中的伏羲臺。1992年5月,經有關單位、專家認定此處為當時祭天場地。晉•王嘉:《拾遺記》卷一:“伏羲為上古,觀文于天,察理于地……是以圖書著其跡,河洛表其文。”清乾隆十年《鞏縣志》載,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曾在此敕建“羲圣祠”,元代曹鐸又在祠側建“河洛書院”。遺址由于黃河向南滾動,部分塌陷河內,臺地上地勢平坦…
[詳細] 深澤文廟大成殿始位于澤縣城內,為明代古建筑。建于宋代元佑三年,此后曾多次增修或重建。目前所存應為清代遺物。據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深澤縣志》載:當時廟制為大成殿五間,東西兩房各七間,戟門三間,欞星門三間,泮池一區,左右學門各一間。大成殿北為崇圣祠三間,崇圣祠北為明倫堂三間,名宦祠、鄉賢祠各三間在戟門外。現僅存文廟中心建筑--至圣大成殿,位于深澤城內東大街北側(縣衛生局北側)。大成殿共五間,殿頂黃綠相間,所用均為琉璃瓦構件;殿嵴圖案陽面為龍、陰面為鳳,兩山花圖案東面為龍、西面為鳳,后山亦有雙龍圓形圖案,建筑風格極為獨特。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深澤城原只有東、南、西三門。北面無門。時嘉靖年間,大同人李承式做深澤令,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北城墻中部構筑土臺,凡數月而成,因其位于城之北,又可登高觀北極,準東西,故稱此臺為北極臺。臺高四丈余,臺基圍50余丈。此臺建成,為深澤至高點,撿拾拎衣登臺者絡繹不絕,憑高遠望,田疇遼闊,村落參差,四方萬景無不在目。土臺修成,又在臺上構木為閣,建真武廟(真武者,相傳為北方之神,能真正越海飛空,威鎮北國)。其廟朱梁綠瓦,檐牙高啄,使臺上頓然生輝。臺下又鑿池引泉,環植楊柳,使之成為一邑勝景。鄉中父老稱北極臺系一邑之文明,關一縣這科舉。…
[詳細] 瑜伽山摩崖造像 平山縣縣城西40公里南冶村西的瑜伽山上,現存摩崖造像三處,一處在香爐谷,一處在寺嘴,處在嶺西的菩薩洞,大小佛像74尊。 香爐谷中的彌勒閣始建于唐末、金代重修,內依石崖雕善跏坐佛一尊,高8米,敷搭雙肩袈裟,右擺吊搭于左肩上,衣紋流暢挺拔,面部圓潤豐頤,姿態柔和,作說法手印,表現了高度的雕塑技巧。…
[詳細] 平山文廟位于河北省平山縣文廟路,又稱文宣王廟、孔廟,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廟宇。平山文廟坐北朝南,占地5.4萬平方米,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創建。整個建筑群以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中軸線上有欞星門、大成殿、文鳳閣等,兩側建筑為角門、腰門、東西配殿等。文廟兩側的東西學署是附屬于文廟的教育機構。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1985—l987年由河北省政府撥款進行大修,東西配殿面闊各5間,進深2間,通高12米,建筑面,626.6平方米。懸山單檐琉璃瓦剪邊,柱子和梁架用材粗大,檐下斗拱樸拙簡潔。殿脊上的“吻獸”制造精細,各具形態。琉璃正脊上浮雕龍、鳳、花卉等圖案,兩端鴟吻東…
[詳細] 鹿泉在明末清初就聞名全國,地處山西、陜西與河北的交通要道。其中以鐵貨經營最為著名,當時實力雄厚的山西鐵器商人很多,他們共同出資在獲鹿修建會館,作為經商的山西人聚會、居住的場所,也是進行買賣的商務中心。鐵行會館始建于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整個會館面積1450平方米。鐵器商人在這里的活動一直延續到民國,大約二百余年。1915年后由于鐵路的修建,“旱碼頭”才逐步衰落。東會館坐落在鹿泉會館路西口路北,駐軍圍墻內...…
[詳細] 申后高氏民宅坐落在鹿泉區申后村,是申后村人高鳴蛟于1927年建成的,這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三進四合院式建筑,它是由前、中、后院、左右跨院及高大圍墻,組成的一座宏大建筑群。整座莊園,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房屋造型高聳,雕刻裝修精美。由于施工工匠都來自山西五臺山地區,所以建筑具有典型的山西民居風格,現今保存完整,在河北省實屬少見。鹿泉幾十年來在群眾中流傳著“永壁周家、新城馬家、申后高家”三個大院的說法。其中新城馬家和永壁周家大院于解放初和文革先后被拆除,現在只留下申后高家一處大院。由于其建筑規模宏大,裝修風格獨特,保存基本完整,1993年7月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抱犢山石窟及石刻位于鹿泉市抱犢山,為唐、宋石窟寺。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龍泉寺坐落在河北省石鹿泉市上莊鎮韓莊村龍泉山上,東距石家莊14公里。龍泉寺的龍井、龍爪槐、龍池、龍泉景觀,皆冠以“龍”字,而龍又與這里水質優良的泉水有關,龍泉由此得名。古人在此建寺,香火因此而更加興盛。龍泉寺始建於金正隆二年(1157年),為凈琛和尚所修建。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敕封龍泉寺。該寺雖然規模不大,但據寺內碑文所載,它“東接翠屏,西連五寨,南披封龍,北帶滹沱,其間基址動作規模氣象,稱石邑首騰之區”。歷史上金、元、明、清歷代均曾修葺和續建,是石家莊市附近現存的古寺之一。龍泉寺鼎盛時期,曾有僧眾百余名,寺田20公頃。四方香客絡繹不絕。因多種原因,寺院建筑多遭毀壞,歷史上大修過六次…
[詳細] 高莊漢墓位于新城鄉(現已合并到城關鎮)高莊村西鳳凰山下。鳳凰山是太行山東盡頭的一座孤立的小山丘,海拔高度不到200米。漢墓位于小山的東坡腳下,也就是說,它背靠鳳凰山,面向廣闊的平原。鹿泉古稱石邑。《史記·趙世家》記載:趙伐中山取石邑,又屬趙國。秦時設郡,石邑屬巨鹿郡管轄。西漢時石邑又歸常山郡管轄,漢中期,石邑曾劃歸漢景帝所封常山王劉舜的常山國所有。高莊漢墓由南北并列的兩個相連大墓組成,俗稱靈臺。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i幋锝呅撻柛銈呭閺屻倝宕妷锔芥瘎婵炲濮靛銊ф閹捐纾兼繛鍡樺姉閵堟澘顪冮妶鍡樿偁闁搞儯鍔屾禍閬嶆⒑鐟欏嫬鍔ょ痪缁㈠弮瀵娊鏁傞悾宀€鐦堥梻鍌氱墛缁嬫挻鏅堕弮鈧换娑樼暆婵犱線鍋楅梺鍝勭焿缂嶄線銆佸Ο娆炬Щ婵炲瓨绮庨崑銈夊蓟閻斿吋鎯炴い鎰剁到绾锯晠姊虹拠鑼闁哥喐娼欓~蹇撁洪鍕獩婵犵數濮抽懗鍓佹崲娓氣偓濮婃椽宕ㄦ繛妤冩嚀铻為柛鏇ㄥ灡閸嬧晠姊婚崼鐔剁繁闁告艾顑呴…璺ㄦ崉娓氼垰鍓梺褰掓敱濡炶棄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姴瀚悾鐢告煟鎼淬垼澹橀柛銏″絻瀹撳嫰鎮峰⿰鍛暭閻㈩垱顨婂畷鎰版偨閻㈢數锛滃┑掳鍊撻懗鍫曞煡婢跺绠鹃悘鐐插€搁埀顒侇殕缁旂喖寮存幊娴滃綊鏌熼悜妯诲暗闁告ḿ鏁诲铏规嫚閳ュ磭浠┑鐘灪鏋い锝呮健濮婄粯鎷呴搹鐟扮闂佸湱枪椤兘骞冮悜钘夌厸闁告侗鍙€閹芥洖鈹戦悙鏉戠仸缂侇喖閰i幃鍧楀焵椤掆偓閳规垿顢欓弬銈勭返闂佺ǹ绻戠粙鎴炴櫏濠德板€曢幊蹇涘煕閹寸偟绠鹃柤濂割杺閸ゆ瑦顨ラ悙瀵稿⒌闁哄矉缍侀、姗€鎮欏ù瀣壕闁割煈鍣崵鏇㈡偣閸ャ劎銈存俊鎻掔墛娣囧﹪顢涘顒佸€┑鐐茬墛濞茬喖寮婚敐鍡樺劅妞ゆ牗绮庢牎闂備胶枪椤戝懐鈧矮鍗抽妴渚€寮崼鐔告闂佽法鍣﹂幏锟�
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