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園圍始建于北宋,地跨佛山市南海、順德兩區,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圍而成,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發揮著灌溉、防洪排澇、水運等效益。圍堤全長64.8公里,圍內土地面積265.4平方公里,農田灌溉面積6.2萬畝。
桑園圍又名樵桑聯圍,位于佛山市南海區和順德區境內珠江干流西江下游,分東、西圍抵御北、西江洪水。圍內是蠶桑業發達地區,故名。堤圍相傳始筑于宋徽宗年間,明、清、民國陸續筑建。明代“桑園圍修筑的工程技術筑堤材料改泥為泥石并用”,雞公分圍改為石堤。民國十四年,筑西基獅頷口閘、東基龍江新閘和歌滘水閘,桑園圍從開口圍發展為閉口圍。
桑園圍是珠三角著名大型堤圍,一直發揮極為重要的水利作用,清代更被稱為“粵東糧命最大之區”。現桑園圍全長68.85公里,圍內面積133.75平方公里,捍衛良田2000頃。順德境內桑園圍長24.7公里,面積1048515平方米。
桑園圍經多次加固重修,現擔負著防澇安民的重大作用,而且堤路結合,堤面平時也作交通道路之用。但舊有面貌保存不多,僅保留有清代定安圍和三道閘堤圍2段,房屋12棟,水閘13個,碑刻25通,渡口2個。是反映廣東水利和農業發展的重要實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