𧒽崗公園,位于南海城區中心,毗鄰佛山市區,交通方便,占地面積為628.9畝,是一個集體與游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城市公園。
明洪武三年(1370年),𧒽崗始見志載;民國19年(1930年)𧒽崗分為東、南、西、北約四鄉;民國35年,𧒽崗鄉與鄰鄉合并,稱為“東勝鄉”;1949年,東勝鄉與疊滘合并,𧒽崗堡稱為“東一鄉”;1958年,成立𧒽崗人民公社;2012年8月25日至今,東、南、西、北約合并稱為𧒽崗社區。而𧒽崗山就地屬𧒽崗社區,現𧒽崗社區服務中心就在公園南門。
古時𧒽崗公園風景優美,有西溪晚釣、玉女彈琴、觀音修竹、石云古道、龍頭截雨、尼勒鐘聲、百鳥歸巢、雁落平沙等八景,在山里,村民會在小路旁立上小石碑,上刻“姚界”等文字劃清村與村的界限,戰爭年代,𧒽崗山曾偏布防空洞,但現在已無處尋覓。1953年的𧒽崗山,樹木不多,到處是石頭,山下,曾是一望無邊的禾田和草地,農民挑著糞土在田壟間行走,耕牛在田里勞作,𧒽崗山也成為附近學校的活動場所,校園組織學生上山勞動,植樹。改革開放后,包括佛山在內珠三角地區成為經濟開放區,城市化進程加快,農田迅速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取締,河涌被填成馬路,𧒽崗山美化工程也提上日程,最終變成如今所見的面貌。
1998年建成投入使用的𧒽崗公園與2001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千燈湖相呼應,形成南海城市中心區的重要城市景觀。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𧒽崗公園內部設施老化、陳舊,已經不能適應城市發展需求。車流量日多的海三路也分割了𧒽崗公園與千燈湖這兩大景觀。為此,南海結合城市中心區北延發展戰略開展𧒽崗公園景觀改造提升規劃,重新定位𧒽崗公園,與即將北延的千燈湖一起構筑城市中軸線,提升中心區的城市景觀。
2007年08月14日,南海規劃部門正式發布𧒽崗公園景觀改造提升規劃深化方案。公園改造設計包括海三路-千燈湖與𧒽崗公園交界處、海三路的大型公共廣場、𧒽崗公園向桂瀾路延伸部分、公園與夏平西路及現有河涌的聯系和現狀公園的改進等5個大方面。
交通
禪城4路、104路;廣州芳村客運站202路直達公園門口;南海車站出站左轉200米可到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