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佛山市 > 南海區旅游

南海區文物古跡介紹

南海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故居座落于南海區丹灶鎮蘇村,原名“延香老屋”,為清代三間兩廊硬山頂建筑,建筑面積約81平方米。1858年3月19日,康有為誕生于此,至康有為出生時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為稱之為“百年舊宅”。原建筑部分毀于抗戰時期,1983年南海縣人民政府撥款按原貌修復。1994年12月,康有為故居、紀念館被公布為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康有為故居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康有為的堂侄女陳康靜瑜女士將耗資400余萬元重建的澹如樓、九曲橋、康氏宗祠、松軒等仿古建筑捐贈給南海區人民政府。康有為故居又名“延香古屋”,建于1858年,康有為誕生于古屋。故居為一間一廳兩房兩廊的青磚鑊耳屋,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清代民宅。延香古屋采用青磚墻櫞木結構,古色古香。古屋大廳用黑色木板搭建了……[詳細]
桑園圍水利設施
  桑園圍始建于北宋,地跨佛山市南海、順德兩區,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圍而成,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發揮著灌溉、防洪排澇、水運等效益。圍堤全長64.8公里,圍內土地面積265.4平方公里,農田灌溉面積6.2萬畝。桑園圍又名樵桑聯圍,位于佛山市南海區和順德區境內珠江干流西江下游,分東、西圍抵御北、西江洪水。圍內是蠶桑業發達地區,故名。堤圍相傳始筑于宋徽宗年間,明、清、民國陸續筑建。明代“桑園圍修筑的工程技術筑堤材料改泥為泥石并用”,雞公分圍改為石堤。民國十四年,筑西基獅頷口閘、東基龍江新閘和歌滘水閘,桑園圍從開口圍發展為閉口圍。桑園圍是珠三角著名大型堤圍,一直發揮極為重要的水利作用,清代更被稱為“粵東糧命最大之區”。現桑園圍全長68.85公里,圍內面積133.75平方公里,捍衛良田2000頃。……[詳細]
西樵黃大仙祠
  西樵黃大仙祠依山而筑,集西樵山之毓秀于一身,終年云靄繚繞,靈氣十足。黃大仙祠朱墻金瓦,映著青山凝翠,莊嚴而不失明艷。祠內彩繪構圖天馬行空,筆觸細膩,各種神獸、人物、花鳥栩栩如生,為黃大仙祠增色不少。鎮祠之寶黃大仙金像含千足金52.1公斤,為世界上含金量最多的神像;財神殿的純銀聚寶盆重達100公斤,同樣是世界之最的還有15公斤黃大仙金磚和700公斤紫銅藥葫蘆供游客觀賞。祠內有黃大仙金像和純銀聚寶盆兩個世界之最的特色。黃大仙圣像供奉于赤松黃大仙祠正殿。黃大仙金像高1.5米,寬1.2米,含52.1公斤純黃金,為世界最重的純黃金神像,已獲得健力士世界記錄認證。黃大仙原名黃初平,生于西元328年,擅長煉丹和醫術,贈醫施藥、普濟勸善,為世人敬仰,因此民間素有祀奉黃大仙的習俗。黃大仙金像左邊是王重陽金像,……[詳細]
西樵山寶峰寺
  西樵山寶峰寺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為南粵四大名寺之一,也是一個旅游、祈福的好地方。自晉代佛教東傳,在西樵山建寺-的高僧就很多,到了明代香火越發的鼎盛。寶峰寺得到惠連法師興教-,頗有名氣。建于明永樂甲申年(一四零四年),成化己亥年(一四七九年)重修。近年來,應社會各屆之意,經省有關部門批準,易地重建西樵山寶峰寺。寶峰寺重建在西樵山石牌村蛇崗。新址南北長一百八十米,東西寬一百二十米,面積二萬一千六百平方米,寺之中軸線上建山門和大雄寶殿,兩邊分別建鐘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并建方丈樓和僧舍。建筑按明代風格設計,盡量保持原址的建筑風格,使寶峰寺清雅古樸。寶峰寺第一殿-天王殿。一進殿,首先見到的一尊滿面笑容,大肚的菩薩就是彌勒佛,也叫笑佛。彌勒佛背后,身披鎧甲,手持金剛杵,威……[詳細]
南海魁星閣
  魁星閣位于海拔59米的蟲雷崗山頂,有“千燈湖制高點”、“南海桂城新地標”的美名,樓高60米,共7層,四周綠樹環繞,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風景極佳。登上魁星閣4層以上,不僅可把千燈湖水色美景盡收眼底,還能拍下PICC、招商銀行、華南國際金融中心、友金融中心、景興環球等金融產業載體櫛比鱗次的大都市范兒!蟲雷崗公園有五個門,從南門進去魁星閣最近,走5分鐘左右便可到山路入口。各種交通方式都為您想到了,別說話,用心感受!地址:佛山市南海區佛平二路門票:免費開放開放時間:全天公共自行車:在蟲雷崗公園南門有一個公共自行車站公交:乘坐114、119、176、205、209、211、佛232、桂04、桂07、桂13、桂24在蟲雷崗公園南門站下車,即可從南門進入蟲雷崗公園。地鐵:乘坐廣佛線,在蟲雷崗站下車即可,往……[詳細]
鐘邊村鐘氏大宗祠
  鐘邊村鐘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區大瀝鎮鐘邊社區。有著上千年歷史的鐘氏大宗祠就“隱藏”在這里,像是躲避著世間的喧囂。據宗祠門外的石牌介紹,鐘氏大宗祠是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012年的歷史。宗祠總面積約1156平方米,為三進三間。祠堂內保存有典型嶺南風格的磚雕、木雕和描述嶺南風情的壁畫。與一般年久失修、雜物堆積的古祠堂不同,鐘氏大宗祠被打理得井井有條,這是因為一位“掃地僧”——鐘錦垣多年如一日地在守護著它。在祠堂的第一進,兩邊墻壁貼滿了鐘氏后人的照片。其中有族人多年來的聚會合照,參加重要活動的紀念照片,也有鐘邊獅會的比賽合影。鐘錦垣介紹起照片的背景時如數家珍,談及取得一番成就的族人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祠堂的第二進,有一塊大型貼金雕花中門,上 書--有序堂。“以前有句俗語,叫打開中……[詳細]
西樵山采石場遺址
  石器時代,西樵山是我國南方最大規模的采石場和新石器制造基地,北方只有山西鵝毛口能與之比肩,因此把它們并列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南北兩大石器制造場,并率先提出了考古學意義上的"西樵山文化”一詞。以霏細巖雙肩石器為代表的西樵山石器制造品在珠三角的廣泛分布,意味著該地區“出現了社會分工與產品交換”,這些凝聚著人類早期智慧的工具,標志嶺南農業文明時代的到來。后來的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認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的燈塔”。石燕巖采石遺址位于西樵山獅腦峰東南麓,為明清時期人工開掘石料而形成的礦冶遺址,因曾盛產石燕得名。石燕巖洞內人工采石痕跡明顯,因長年累月開采,洞內容積不斷擴大,日久受風化、雨水的侵蝕而積水成湖,可泛舟內進,形成“水上汽車”、“水底牌坊”等洞內奇景,遺址還留下石祠堂、石屏風、天窗格等奇妙景觀。……[詳細]
七甫陳氏宗祠
  七甫陳氏宗祠位于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七甫村。南海官窯七甫鐵網坊南側。祠堂前以石欄桿攔擋,俗稱欄桿祠。明弘治十二年(1499)始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坐西北向東南。三進院落式布局,總面闊11.6米,總進深36.4米,建筑占地面積472平方米。頭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鑲耳山墻碩大,明間聳立明式恩榮牌樓,以斗拱重疊出跳承托重檐廡殿頂,形態優美而別具一格。據說陳度在任南京揚州府如皋知縣時,平定匪亂、治理有方受百姓擁戴,告老還鄉時,皇上賜贈金錢給他建祠,故能建此恩榮牌樓。中、后堂施木構架,硬山頂。中堂保留清代乾隆五十八年正桁,檐柱為紅砂巖石八角柱及柱礎。后天井兩側建邊廊。后堂保留明代弘治十二年正桁,山墻上忠、孝兩大字傳為陳白沙手跡。門前地堂左右各建一座鍍耳山墻門樓。地堂前緊接方塘,紅砂巖塘……[詳細]
西樵山翠巖
  位于西樵山中部,是一條上窄下寬的漏斗狀的峽谷。清代畫家黎簡與何丹山曾常住翠巖寫詩作畫,石壁上原有他們的書畫室和書舍,翠巖被尊為嶺南畫派的發源地。景區內主要景點有無葉井、翠巖、摩崖石刻、葫蘆井、蟹眼泉、黎二樵書室遺址、碧云村、桂花園等。在碧云峰西,是一個呈漏斗狀的狹長的谷,兩面峭崖壁立,林蔭覆蓋,寒藤搖翠,滿谷青蔥。入口處稱“捍門”,寬約二十米,谷內開闊,漸進漸狹,長約八十米。捍門后有古愚谷、半月泉、嶙峋壁、百花臺和龍須瀑等。谷底一道急瀑下流成小潭,潭上復有兩道小泉,一剛一柔,剛者噴射,柔者緩垂,稱陰陽水。潭旁有蹬道可登內嵌于崖間的聽瀑樓,樓側有葫蘆井,接貯石縫泄出的甘泉。崖側有棧道可通玲瓏徑,攀繞瀑水之旁上登碧云村。谷內兩個石室,是清代畫家黎簡和何丹山的隱居作畫處,黎簡在崖上題下“天然圖畫”……[詳細]
西樵山云泉仙館
  云泉仙館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名攻玉樓,因附近有小云泉,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擴建時改稱云泉仙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云泉仙館依山勢而筑,坐東南向西北,四周林木交蔭,夏秋蟬鳴清脆,“攻玉聽蟬”傳為美景。為一座二進院落式、歇山頂建筑,有前殿、祖堂、帝親殿和后殿廂房等。門前有石華表、石獅子各一對。護壁有壁畫和浮雕。殿門左右是鐘鼓臺。前殿面寬三間15米、深3米,兩側是廂房,以券頂回廊聯結,中為“放生池”。后殿為“贊化宮”,奉祀呂洞賓。面寬15米、深14米,抬梁式木構架,地面鋪大方磚。正脊飾陶塑二龍爭珠和鰲魚圖案。檐角飾陶塑獅子和灰塑獅子。殿堂俱有掛聯,如傅日鑒楷書聯“第一洞天無雙福地,飛流千尺明月三湖”、馮佩珊“濤飛松徑來天上,月影蓮池見道心……[詳細]
石燕巖采石遺址
  位于西樵山的東南面,是一處古采石場遺址,從明代早期,就有很多能工巧匠在此開采巖石,石燕巖景區包括有景良亭、天窗格、石屏風、石燕巖、石祠堂、云巖古寺、云巖飛瀑、冬菇石等景點。石屏風在天窗格下、石燕巖口,長約數十米,高約20米,寬僅1米,正看如青峰出鞘,側看如云底屏風,狀頗雄偉,它是古代采石工人采石留下的分界標志,現成為了一個頗為壯觀的景點。石燕巖因棲息石燕而得名,它的洞口扁如唇,內進寬廣,窯內可容千人,巖分內外兩層,外洞高數丈,洞壁凝珠含露,雖六月盛夏,仍涼氣襲人,內洞蓄水成湖,為一水洞,湖水深藍,清澈見底,水上設有游艇,可供游人幽。水洞中有兩塊巨石,一塊露出水面,形似汽車,叫水底汽車;一塊浸在水中,形如牌坊,叫七彩牌坊,其造型維肖維妙,令人嘆為觀止。水洞水道幽深,洞中有洞,天外有天,許多水道……[詳細]
西樵山摩崖石刻
  西樵山摩崖石刻位于南海市西樵山。共140多題,主要分布在翠巖、九龍巖、金鼠埌、白云洞等處。字體有隸、篆、楷、草、行等;年代由明清至當代,作者有官宦、隱逸、大學問家和鄉賢;內容有記跡抒懷,有警世之作,而更多的是歌詠西樵山的風光旖旎、秀色可人。如草書“云門”,湛甘泉書,字徑0.35米;行書“天然圖畫”,黎簡書,字徑1米;行書“翠巖”,字徑0.65米;隸書“大觀”,字徑0.34米;七十二山人行書“不騖紛華不尚仙,優游林下養余年,閑是閑非休閑理,半日看花半日眠。”字徑0.17米,3行直刻;白云洞石刻達80題,如“洗心”,楷書,字徑0.66米,靈山仇效忠書;“奇觀”,楷書,字徑0.6米,“媲美蘭亭”,字徑0.50米,傅日鑒題并書,還有諸如“銀河倒瀉”、“峭壁天開”、“壁立千仞”、“仙境”等,均是見景生……[詳細]
平地黃氏大宗祠
  南海平地黃氏大宗祠,是佛山黃氏祠堂文化中一個代表性特色的民間宗祠,無論從歷史、文化、藝術、建筑、工藝、民間習俗等都有著豐富精彩的人文內涵,是黃氏祠堂文化研究和宗族傳承保護的重要瑰寶。據《平地村志》記載:黃氏始祖黃適中,是南宋末年的官員,在平地開村定居至今已800余年。“崇始堂”里,一副對聯很清楚地交代了黃氏族人的來歷:祖籍溯龍游九百載積厚流光到此里居成四社,孫謀詒燕翼卅二傳枝分衍派至今譜牒紀三房。平地黃氏建村之后,歷經數輩之努力,逐漸發展成合理完善布局的大規模村舍。而根據黃氏大宗祠現門額刻記: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當年平地黃氏族人為了供奉及祭祀先祖,處理族中事務,凝聚鄉情,供眾人休閑娛樂,舉辦各種民俗活動而家族出資共同興建。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詳細]
陳啟沅紀念館
  陳啟沅紀念館位于南海區西樵鎮簡村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綺亭陳公祠”內,為清代二進四合院式硬山頂建筑,木雕、磚雕、灰塑工藝精美。占在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紀念館內共有展廳四個;每一間展廳各有閉路電視監控、溫濕計;接待室一間,播放種桑養蠶技術電視、DVD、空調各一臺。展覽通過76件蠶繭等標本展品,約200張珍貴的歷史照片,還陳列著陳啟沅設計的蒸汽繅絲機模型和單車式繅絲機模型,還有一臺近代的機器繅絲機,能為觀眾作繅絲示范,翔實地展示了南海機器繅絲的歷史以及陳啟沅愛國愛鄉、造福鄉梓的一生。1992年5月14日,陳啟沅親屬陳小愷、陳少恂、陳汝潮等將“綺亭陳公祠”使用權捐贈給南海市政府。1994年4月8日,陳啟沅紀念館維修工作開始,2001年結束。1999年7月22日,綺亭陳公祠被命名……[詳細]
15、象林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象林塔
  象林塔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原在南海市里水鎮麻奢寶象林寺,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造,1974年遷至現址。塔通身為白玉石制作,高5.5米,七層,仿樓閣式,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基座為方形,分二層。基座上置須彌座,須彌座下段為束腰六角形,刻仰、覆蓮瓣,上段為六角形柱體,六面為平浮雕,分別雕龍、鳳、牛、羊、獅子、麒麟等吉祥動物。塔身平面呈六角形、空腔。各層六面均開門,門兩側陽刻梅、蘭、菊、竹等各樣花草;各層塔檐及瓦壟勾頭、滴水均精雕細刻,檐下刻飾二層蓮瓣。塔頂置九層相輪塔剎。該塔各段榫卯套接,工藝精細。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通知》,象林塔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灶崗遺址
  灶崗遺址位于南海市九江鎮大同。年代為商時期。1978年發掘134平方米。堆積厚達兩米,含大量貝殼。發現房址3座,有硬土居住面、火塘、柱洞等遺跡,一號房址面積約10平方米。其它遺跡有灰坑10個,墓葬6座。墓穴在貝殼層中,埋葬時似經夯打,人骨架保存尚好,均為單人仰身直肢,有的生前拔牙。多數無隨葬品,有的置一件石錛。出土陶器以泥質陶為多,夾砂陶較少,器類有釜、罐、豆、盤、缽、鼎、支座、紡輪等,紋飾有方格紋、曲折紋、葉脈紋、云雷紋、繩紋、乳丁紋、水波紋、席紋、籃紋、網格紋等,少量器物有鏤空、彩繪、戳刺等裝飾。石器有尖狀器、敲砸器、雙肩錛、斧、梯形錛、鏟、矛、鏃、環、礪石、錘等,部分為霏細巖石器。骨器有矛、鏃、鑿、針、墴等。碳十四測定貝殼標本的年齡為距今5404年,似偏早。……[詳細]
西樵山九龍巖
  在西樵山的中南部,最能代表西樵山自然山水之美。沿著九龍巖步道拾級而上,兩旁古藤樹木隨處可見,奇形百態,引人注目。景區內主要景點有紫姑井、九龍巖、湛子講學巖、拄笏臺等。九龍巖在龍爪峰旁的峽谷中。兩旁石壁曲突蟠屈,東壁上有巨石自成九孔,婉轉相連,外明內暗,高低偃仰。人從外孔鉆入,如在螺殼中扭動,左右旋行,奧妙無窮,十分刺激,最后可從崖頂通天崖鉆出。當地流傳有“九龍巖孔能鉆透,好運活到九十九”的說法。谷內野花映照,雜樹垂陰,流泉涓涓,景尤鮮媚。湛子洞在九龍巖下,兩崖交合,陡峙如門。下有流杯池,清泉緩瀉,涼風習習,野花飄拂。再下有七星巖,可達蜘蛛峰西麓的西坑。湛子講學巖在九龍巖側。巖不甚深,可容十數人,為湛甘泉當年講學處。……[詳細]
南海北村陳家祠
  北村陳家祠坐南朝北,沿江而建,位于南海黃岐北村,為黃岐北村陳氏族人所建,始建年代不詳,重修于清咸豐年,距今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重修年代比廣州陳家祠早31年,在廣州陳家祠現存北村陳家祠所送對聯,北村陳家祠的建筑結構可分為兩路、三進,六偏房和長廊巷組成,建筑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接起來,祠堂的整體布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陳家祠的建筑裝飾精巧,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地址:佛山市南海區黃岐北村(北村水閘旁)類型:祠堂游玩時間: 建議0.5-1小時開放時間:9:00-17:30門票信息:門市價:15.0元……[詳細]
孔西古村落
  孔西古村落位于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共同村委會孔村內,佛山一環北線里和公路出口。明朝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為避兵亂,原籍山東曲阜孔子五十八世孫孔仕通攜子彥均、彥璋從廣州彩虹橋遷此建村,距今已有604年,目前人口規模約310人。村中古民居屬清代建筑,保存完好。整個建筑群占地18.89畝,建有80座民居,為七巷八排設計。巷為南北走向,寬1.76米,長124.62米。每排前五座與后五座之間為中心巷,東西走向,寬2.32米,長101.12米。2010年8月,孔西古村落被評為南海區十大古村落,2012年9月成為第三批廣東省古村落(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孔西村環境優美,人杰地靈。民國時期,有位出名的飛機師叫孔昭麟,曾擔任白云機場站站長。他是土生土長的孔西村民,成為技術高超的飛機師,無疑成了全村……[詳細]
里水西華寺遺址
  西華寺原址位于南海區里水鎮西華村的石門山麓。2006年10月,在武廣客運專線建設過程中,西華村村民在西華寺遺址挖出一塊成化十年(1474年)立石、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的《石門山重建西華寺碑》,引起省內有關專家高度關注。2007年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以劉成基研究員為領隊的考古和測繪工作小組進駐西華村,進行了一個半月的全面發掘。從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和現存建筑看,初步斷定西華寺建于南漢大寶元年(958年),歷經宋、明重建,清代乾隆、光緒兩次維修,20世紀中葉香火漸衰而湮滅。石門山歷來為清勝之境。宋元之際,“石門返照”列當時“羊城八景”之一。現順德清暉園保留的“羊城八景”玻璃畫,如實反映了當時的景象。2015年12月10日,里水西華寺遺址被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222cc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第一页 | 在线免費看的H人成动漫 |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电影 | 日韩精品成人动漫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三级日本理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