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隨著浦市商業的發達,各行各業大戶紛紛涌現,最為出名的有吉、李、梅、曾、文、聶、龔、姚、福、蘇、瞿、潘等多家富商,其資產多則百萬兩白銀,少則也是十幾萬兩,他們紛縱用賺來的資金建造毫宅。據考證,浦市僅“三井三廳”(注:當地俗稱“天井屋”)就有124幢之多。李家的宅室占地20余畝,有12井12廳,并有后花園和游泳池(由于歷史變遷,現已蕩然無存)。明末清初,吉、李兩大戶毫宅建設氣派:李氏在浦市下灣單桂巷的巷口處修建的“李氏宗祠”,氣派雄偉;吉姓的“三座半”大院排列在鎮街口的吉家頭,蔚為壯觀。
這些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時期修建的,建筑風格整體風格氣勢宏大。青石巖鑿成的門樓,紅石巖雕就的橫匾,顯得格外氣派。室內的天井,既通氣透光又消水消雪。井面由青石板平砌而成,井底的下水道幾百年來從不淤塞。較為突出的有吉家院子、蔣家院子、吳家院子、蘇家院子、周家院子、楊家院子、吉家祠堂、李家祠堂、萬壽宮等100多座古民居。如今,這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損壞,但仍較好的保留有60多棟,它既昭示了古鎮歷史上曾有的繁華,又見證了古鎮商貿曾有的繁榮和輝煌。總體來說,浦市民居都是“前店鋪后住所”的結構模式,很多民居有三、四個天井,每棟民居都有一、二十間房間,占地面積大,進深長,適合人居。民居布局合理,古樸典雅,中間是天井,兩邊為廂房。民居都修配有天井、花園、排水、采光、防火等設施,功能一應俱全,安全舒適。吉家院子則代表著浦市一地民居建筑風格和建筑工匠的整體水平。吉家大院由磚木筑成,進深58米,屋內由“三井三堂十二房”構成。四周防火墻高十余丈,即防火又擋風。正面為三層并連式結構,均以條石構筑。門額以高浮雕手法刻有“家約清風”等吉祥語,兩端刻有荷花、香草,周邊飾幾何圖案,雀替則飾仙桃圖案,窗花以幾何圖案為主,中問刻八仙、人物、花草、斗打等圖案。所有刻工,精細無微,栩栩如生。
建材用料講究,踏步、天井以及地面均用紅砂巖條鋪底。木構件則精雕細鏤有各種圖案,反映了湘西地區傳統的建筑工藝。院內廂房按家室的輩分依次居住。廂房的木窗雕龍刻鳳,每一板雕刻都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其中《梁祝》、《天仙配》、《蚌殼燈》、《彩龍船》、《鼠叼葡萄》、《老鷹抓雞》等雕刻更是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樓上則主要用于囤積貨物,擺放雜物、晾曬衣物等。后側建有伙房和廁房,-起居較為便利,居住起來冬暖夏涼。
浦市民居具有極強的研究價值,“前為店鋪、后為住所”的建筑格局,在湘西地區并不多見,特別是在第二進門坎上,每一棟建筑都留有一個犬洞,反映了當地民俗對犬崇拜的歷史再現,這為研究盤瓠文化提供了實物依據。
浦市明清建筑群獨具特色的還有“石板街”、“萬壽宮”、“繡花樓”、“李家戲臺”等建筑。這些建筑,做工精細,氣勢恢宏,放在當年是一道輝煌的風景線,擱在當下也極具旅游和觀賞價值。遺憾的是,大部分民居因多種原因,特別是“文革”期間“破四舊、立四新”運動的破壞,多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損。
2019年10月7日,浦市鎮古建筑群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浦市鎮:瀘溪縣轄鎮。1949年設浦市特別鎮,1953年建浦市鎮,1958年改浦市公社,1984年復鎮,1987年撤浦陽鄉并入浦市鎮。位于縣境東南部,面積134.7平方公里,人口3.4萬。鎮政府駐浦市,距縣城水路26公里。有公路通縣城、沅水常年通航。轄十字街、太平街、新健街、煙坊街4個居委會和印家橋、城鄉、黃家橋、浦溪、小岸坪、高橋、青草、銀井沖、新堡、都歧、田家溪、…… 浦市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