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溪天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98年,系瀘溪縣人民政府以《關于建立瀘溪縣天橋山自然保護區的通知》(瀘政發[1998]62號)正式批準建立天橋山為縣級自然保護區; 2011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2011]59號)文正式批準建立湖南天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湖南天橋山自然保護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南、沅江中游的瀘溪縣境內,處云貴高原東側武陵山脈與雪峰山脈過渡地帶之“沅麻盆地”,東經110°2′2″~110°10′38″,北緯28°14′38″~28°27′19″。北與古丈縣接壤,東與沅陵縣交界,南與本縣洗溪鎮、武溪鎮毗鄰,西與本縣的梁家潭鄉、八什坪鄉相接,東西寬14.0千米,南北長23.6千米,總面積13878.0公頃。
保護區森林茂密,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86.5%。紫色砂頁巖風化的紫色土,在湖南省乃至我國中南部地區極具代表性。區內分布有我國武陵山脈和雪峰山脈過渡地帶大面積針闊混交林和塊狀近原生型亞熱帶闊葉林,其中天橋山適應干旱生境的照葉林--巖櫟林國內罕見。特殊地理位置和低山丘陵紫色砂頁巖山地條件形成的森林生態系-具特色,植被區域特征典型,物種起源古老,區系成分復雜,生物種類繁多,是35個中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中14個具有國際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是湖南唯一、國內罕有的以紫色土為基壤的自然保護區。
1998年以來,先后有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上海辰山植物園、吉首大學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一致認為:紫色土母巖透水性差,風化嚴重,土層淺薄,保水保肥性能較差,生態系統脆弱,一經破壞,極難恢復。天橋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植被及生態環境保存良好,加強對天橋山自然保護區紫色土生境上的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對改善紫色土地區的特殊生境和植被恢復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保護價值和示范作用。
保護區物種資源豐富,珍稀種類較多,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重要的生物種質基因庫、生物多樣性觀測站。經調查,天橋山自然保護區目前共發現生物物種3773種,其中已調查到的蕨類植物27科55屬146種,種子植物161科660屬1145種,大型真菌46科99屬178種,脊椎動物5綱28目77科159屬231種,昆蟲18目182科2073種。新發現湖南省新記錄13種,其中種子植物2種,大型真菌11種。在中亞熱帶低山丘陵區植物種類豐富,是湖南省乃至全國紫色土區域植被保存最好區域。
完好的森林植被孕育著許多珍稀保護物種,有國家Ⅰ級保護生物1種,Ⅱ級保護生物26種;有湖南省地方重點保護物種129種;列入國際公約保護植物名錄CITES附錄Ⅱ(2007)中的蘭科植物有13種,世界貿易公約附錄二的物種20種、附錄三的物種7種;湖南特有植物2種;發現湖南省新記錄種13種;中國“三有”保護物種134種。其中林麝屬于我國六大重點建設工程中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確定的十五類重點保護物種中的物種;許多原產地已經滅絕的白冠長尾雉,在保護區有一定數量的野生種群存在,對該物種的種群恢復將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