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 > 越秀區旅游

廣州明代古城墻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廣州明代古城墻
廣州明代古城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廣州古城墻位于廣州市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廣州三城合而為一,并向北擴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稱舊城。據明黃佐《廣東通志》載,當時廣州城“周長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有城門、城樓、敵樓、警鋪等。“崇禎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將城墻培高七尺,增厚墻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臺階,以便在城墻上落”。越秀山明代城墻現存總長度為1137米,除鎮海樓段外,只剩下10米高以下,高低不一的殘垣,其他有關建筑已蕩然無存。1987年,鎮海樓后面連同東、西兩側的城墻共長180米,已修繕復原,1989年又接修其東的20米,共200米已雉堞嚴整,恢復舊觀。

廣州明代古城墻

廣州明代古城墻

從中山紀念碑后邊,折向西行,可見一段約200多米的古城墻,逶迤伸展,隱沒在叢林深處。但是,這一堵古城墻,遠不止200多米長,它東起小北門(今小北花園),西迄大北門(今解放北路與盤福路交會處),共長約1100多米,斷斷續續,橫跨越秀山。它是廣州保存的惟—一段明代城墻,也是廣州現存的最古老的城墻,迄今已有600年的歷史。

廣州明代古城墻

廣州明代古城墻

廣州筑城的歷史,起源很早。比較真實可靠的是秦統一嶺南后,首任南海尉任囂始筑的番禺城。后來趙佗建南越國,稱霸嶺南,將番禹城擴展為都城。以后歷代均有修建。

廣州明代古城墻

廣州明代古城墻

越秀山古城墻始建于明代,它和鎮海樓以及五仙觀中的嶺南第一樓被譽為“廣州明初三大古跡”,又是廣州僅存的一段古城墻。這段古城墻分西、中、東三部分:從大北門到鎮海樓為西段,環鎮海樓所在的小盤龍崗山頭為中段,從廣州美術館到小北門為東段,共1000余米。城墻上的雉堞敵樓等早已蕩然無存,保存較完好的是鎮海樓附近的一段,長達200米。從山腰抬頭仰望,還依稀可見巍峨高聳的城頭上那鋸齒狀城碟和一塊塊紅砂巖石鑲嵌的斑駁的古城墻面。古城墻上芳草萋萋,如此蒼涼凝重,給游人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的懷古憑吊的情懷。越秀山古城墻是廣州北門的制高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據記載,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侵略軍進攻廣州城,用大炮轟城墻,又在洋槍掩護下向廣州北城發起進攻,守北城的中國官兵利用古城墻做掩護,奮起反擊,用土槍土炮、長弓弓箭等集中向敵軍反擊,侵略者狼狽逃竄,在城墻下丟棄一批尸體。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任大元帥。同年4月,桂軍將領沈鴻英等在花縣發動叛亂,進犯廣州,前鋒竄至越秀山北。孫中山臨危不懼,親自坐鎮五層樓,指揮軍隊在古城墻布防。孫中山用望遠鏡眺望敵軍陣地,發現敵軍正向城墻進犯,立即命令侍從副官馬湘率領衛士將三挺輕機槍和兩挺重機槍架在城垛上準備反擊。而守衛在越秀山的士兵,被大元帥孫中山身先士卒、親臨前線的精神所感動,個個精神抖擻,在孫中山指揮下,奮發神威,英勇戰斗,叛軍被打得落花流水,節節敗退。孫中山又指揮隊伍乘勝追擊,收復新市、石井等地,狠狠地打擊了叛軍的氣焰。因此,這段古城墻又是廣州這座英雄城市的歷史見證。

洪橋街道:洪橋街位于越秀區中部偏西,東起東濠涌,南至東風路,西臨小北路,北靠環市路,面積1.52平方公里。轄內主要路段有東風路、環市路、小北路、應元路、越秀北路和法政路。全街設德源里、丹桂里、洪慶坊、應元、豆腐寮、三眼井、越秀山、天秀、北園、馬莊巷、法政1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有居民17309戶,人口55261人。廣東省人民政府、0廣州市委、廣州軍區空軍后勤部、廣東省糧…… 洪橋街道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明紹武君臣冢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日韩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 日本久久久久性潮级片 | 五月天轻轻草骚女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资源26u | 一本一本久久久精品综合不卡 | 亚洲阿v天堂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