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祖廟街道轄區新安街46號,又稱鄂國公廟,始建于明代,是佛山炒鐵業神誕活動及祭祀祖師的重要場所,也是佛山現存唯一的古代手工行業的師傅廟,內祀冶鐵祖師尉遲敬德(尉遲恭,字敬德,是唐初大將,-鄂國公。傳說鐵匠出身,且具獨特工藝,故鑄鐵行業祀為祖師神)。民間冶鐵爐旁都習慣安放祖師神像,逢初一、十五燃香敬祀。
國公廟,清代歷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年代多次修茸、擴建而略具規模。清代是佛山“炒鐵”(鍛鐵)釘行西友會館館址。包括大門、香亭、前殿和后殿,至今尚保存完好。其山門、香亭及大殿等主體建筑,沿縱軸線由南至北排列,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及同治二年(1876年)重修并修繕后的面貌,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該廟山門莊重而瑰麗,石額鐫題“國公古廟”仍清晰可見。山門及大殿均砌硬山頂鑊耳式封火山墻,面寬三間,大殿進深三間,梁架為臺梁與穿斗混合式結構。香亭為卷棚歇山頂,其架構頗獨特,后檐柱即為大殿前檐柱,前檐柱則不著地而置于左右兩廊大拱枋之上,在同類建筑中頗為少見。其建筑裝修除普遍使用各類雕縷精致的木雕以及灰塑繪畫等裝飾外,山門前檐廊梁架均遍飾著精巧細膩的花卉及人物故事的園藝雕或高浮雕,更顯典雅華貴。檐柱石枋所刻劃的洋人侏儒形象,具反帝思想內容。廟之山門兩側門框有于清道光乙未(1835年)秋立的石刻對聯一對:“奪梢宣威傳武烈,范金垂法仰神工。”廟前原設有戲臺及大地堂,即為演戲作人神共樂之用,今已建成民宅。廟內神龕神像及一應祭禮祀器具俱已無存,載有清同治年間炒鐵業十八行捐資修廟的碑記一通尚存。
佛山炒鐵業、鑄釘業、五金業始于明朝,生產品類齊全,共24行,刀、剪、釘、斧、鑿、鎖、針等數十個品種,方、圓、扁、角樣樣齊全。自清代開始,佛山鎮之制釘業已續漸繁盛,制釘工場多設在新安街,在近200米長的街道兩旁有數十家店鋪,多為既制作又售賣,其技藝譽冠全國。清嘉慶年間(1796~1820),佛山就已創立釘行會館。1923年至1925年為制釘業的鼎盛時期,從業人員超千人,產量逾千噸,至20世紀80年代達5000噸。產品除內銷外,還銷往海外。
1989年6月,國公古廟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祖廟街道:祖廟街道位于佛山市禪城區東北部,東至桂瀾路,南沿季華路,西以佛山大道為界,北抵汾江河北岸,轄區面積21.5平方公里,人口約60萬,下轄64個行政村(居),是佛山市中心城區的核心街區,是佛山市委、市政府駐地,轄區集中了絕大部分佛山市級文化、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機構,現為佛山市的政治、經濟、商業、文化中心。 歷史文化深遠。祖廟街道是佛山的核心區域,具有千年歷史…… 祖廟街道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