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橋位于陽谷縣縣城中心廣場東南角,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博濟橋修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過去北通東昌、南達壽張、東去張秋的必經(jīng)之路。博濟橋又叫“石牛拉石車橋”,因在橋南西數(shù)第二塊欄板上雕有牛車出行的畫面而得名。《陽谷縣志》記載:“邑有縣丞笪公居官清廉,蒞任之時,惟一牝牛駕車而來,及解任日,牝生一犢,公諭令仆人留犢于邑,仍駕一牝牛去。后人思其德,因刻其像于博濟橋上,至今猶存。”后人將此石刻稱為“石牛流芳”。
石橋建筑由橋基、橋身兩部分組成,上有兩排浮雕石欄,下有石砌拱券式橋洞三個。橋身東西長10.18米,南北寬5.06米,通高3.70米,整體石砌,做工細致,手法精巧,古樸大方,結(jié)構(gòu)嚴謹。橋下曾出土石碑一通,上 書“博濟橋”,上款為“修橋善人壽官董憲章”,下款為“明萬歷三十四年歲次丙午”。
博濟橋有望柱12根,頂端雕有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望柱間兩兩鑲嵌石欄板1塊,共10塊,欄板上嵌石條扶手,下亦對應(yīng)1石條,共20根,上面均鐫有浮雕圖案,甚為可觀。
石欄板上的浮雕,全為神話故事,為“八仙過海圖”、“壽星下棋圖”、“天馬行空圖”、“柴王推車過橋圖”、“牛車出行圖”、“鹿鶴圖”、“蝙蝠壽字圖”和“鐵杵磨針圖”。望柱亦雕有竹梅鳥獸以及山水人物。石橋的雕刻,刀法蒼勁有力,古拙素樸。浮雕畫面主題突出,情節(jié)生動,人物造型惟妙惟肖,形態(tài)逼真。
博濟橋整個石砌做功細致,手法精巧,造型美觀,古樸大方。各部件之間,卯榫相接,嚴密無間,結(jié)構(gòu)嚴謹,渾然一體。橋下有3個涵洞,橋洞頂端南雕龍首,北雕龍尾,蜿蜒逶迤,上下曲回,形態(tài)活龍活現(xiàn)。橋的四周各雕一石虎,伏爪靜臥,氣勢威嚴。
博濟橋是目前魯西地區(qū)較為少見且保存完好的明代橋梁,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shù)價值。
延伸閱讀: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瀹勬噴褰掑炊閵娧呭骄闂佸壊鍋嗛崰鍡樼閸垻纾奸悗锝庡亽閸庛儲绻涢崗鑲╁ⅹ闁宠鍨块幃鈺佺暦閸ヨ埖娈归梻浣虹帛鐢紕绮婚弽顓炶摕闁绘棁娅g壕濂告煏韫囨洖校闁诲繐鐗忕槐鎾存媴閸濆嫷鈧挾绱撳鍕獢鐎殿喖顭烽幃銏㈡偘閳ュ厖澹曞┑鐐村灦閻燂紕绱撳鑸电厽妞ゆ挾鍎愰崕鎴犵磼鏉堛劌娴い銏″哺瀹曞崬鈻庨幋鐐搭啌闂傚倷绀侀幖顐ゆ偖椤愶箑绀夌€光偓閸曨偆鍙€婵犮垼鍩栭崝鏍箚閻愭番浜滈柟鎵虫櫅閻掑搫霉绾攱瀚� QQ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閻戣姤鍊块柨鏃堟暜閸嬫挾绮☉妯绘悙缂佲偓閸愩劉鏀介柣妯虹枃婢规ḿ绱掗悪鈧崹鍫曞蓟閵娾晜鍋嗛柛灞剧☉椤忥拷107485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