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運河古鎮位于陽谷縣城東20公里,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秋運河古鎮,五代時稱張秋口,金元曾一度改稱景德鎮。元代開會通河穿鎮而過,并在鎮內設立都水分監衙門,張秋于是成為運河上一重鎮。明代劉大夏治河張秋,又一度改稱安平鎮。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曾將張秋鎮和顏神鎮(今博山)、景芝鎮并稱山東三鎮。
張秋鎮城幾經修建,頗具規模。由于運河從中通過,分為東西二城,有城墻環繞,環城有護城河。至清代鎮城有九門,鎮內有七十二條街八十二胡同,街道多以經營貨物命名,如米市街、柴市街等,也有以建筑物得名的,如城隍廟街、文廟街等。由此可見張秋昔日繁華之一斑。
鎮內建有文廟及書院、書局,有寺廟觀祠數十處,并有戊己山、掛劍臺、黑龍潭、任風子墓等名勝古跡。張秋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因此論及運河沿岸風光,流傳著“南有蘇杭,北有臨(清)張(秋)”的俗諺,且有“小蘇州”之稱。
張秋鎮:張秋鎮位于縣城東部。張秋之名最早見于唐五代時期,北宋設張秋鎮。1940年成立張秋縣抗日民主政府。1964年撤縣建鎮,先后設張秋區、張秋人民公社。1984年設張秋鎮至今。 張秋鎮位于陽谷縣城東二十公里,南與河南省臺前縣接壤,北與阿城鎮毗鄰,轄區總面積53平方公里,總人口5萬人,其中回族1780人。聞名中外的武松打虎景陽岡坐落在轄區內,京杭大運河從鎮…… 張秋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