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河源市 > 源城區旅游

彩云庵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彩云庵

彩云庵系河源風景區之一,位于城之西北隅約十里,有筆架山(又名阿婆趕豬)、五斗租山、葫蘆凹山,峰巒環抱,中有一條瀑布懸于空際,如同白練,蔚為奇觀。庵坐西北向東南,背倚葫蘆凹山麓,茅草叢生,故又名為絲茅庵。其間泉聲潺潺,鳥語花香,引人入勝。每當夏秋季節,游人如鯽,晨曦而入,日暮而歸,游人舒暢,樂而忘疲。當重陽佳節,源城各校師生,有登高之舉,荷炊具,負食物,以作野餐,窮幽谷,摩怪石,濯清泉,覽奇花,謳歌載舞,活躍其間,樂趣無窮。

庵建于明代萬歷年間,至今有四百余年歷史,系道士所居。庵之規模雖小,不過百余平方,但在結構布局上,有其特點,入門正中為一長天井,兩旁有廊房,右為道士房,左為客廳。廊之上棟有三個大廳,中為佛殿,設有如來、彌勒、文殊三尊金像,晨昏供奉,香煙繚繞,梵音與鳥語交融,教人駐足靜聽。右廳為儲藏室,左為書畫室,常備紙筆墨硯,供騷人墨客書寫之用。天井四角種有葡萄,枝繁葉茂,陽光掩映,兩旁疏植芝蘭、桂花,沁人心脾。門前桃、李、梅、梨,果樹成林,花供玩賞,果獻嘉賓。庵后,茂林修竹,道士用竹筒引泉流入廚房,淙淙有聲,庵之東側有一片叢林,中有小樓,乃天主教牧師筑為避暑之地,風景優美,然而年殷久遠,戰亂頻仍,庵與小樓,早已無存。

據當地鄉耆說:建庵之由,世代流傳,距今約有四百余年,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間的首輔夏言第三子夏季逃難南來興建。夏言原是陜西總督曾銑將軍部將,時值韃靼入侵河套,欲圖南犯,夏言忠心耿耿,憂傷時局,與曾銑總督磋商,準備收復河套,抗擊敵寇,昏庸的嘉靖皇帝竟聽信讒言,將他革職問罪。隨后,又將他與曾銑一道,斬于市曹,忠臣屈殺,誅連家族,夏季因之喬裝為僧,道號如季,逃難南方,輾轉化緣,以至河源。他四鄉行卜,求卦者眾,積資頗豐。路過東埔鎮黃子洞鄉,審視筆架山、五斗租山、葫蘆凹三山形勢,認為是鐘靈毓秀之地,可以隱居藏身,取得葫蘆凹村老同意,并協助建庵,為時一年,庵便造成,因葫蘆凹形象人髻,且接云天,故顏其額為彩云庵。

荏苒韶光,不覺六十個春秋過去,猶記童年之時,老師李星垣率生眾野營,曾吟一聯曰:“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極贊建庵道士“夏季”。校長肖詒剛亦信口吟一聯曰:“金石其心芝蘭其氣,仁義為友道德為師”。均系贊道士堅貞之作。校長又指著依稀可辨的壁詩讀給我們聽曰“人世滄桑有變遷,葫蘆凹髻自巋然,朝衣幾共游山日,佛界仍存刻石年,嗟歲月,惜風煙,等閑花發又啼鵑。只將彩筆題僧壁,玉帶留來映日邊。”乃系李燾所作。李燾是明代進士,萬歷年間官至云南巡撫,歸田后曾游此地,有感而作。校長隨后又用水洗刷一塊字跡模糊之石碑,仔細辨認,始知為建庵道士夏季敘述其父夏言當年《上陳六事疏》見沮事跡,粗略記得其碑曰:“……朝廷之間,議論太多,或一事而甲可乙否,或一人而朝由暮跖,或前后不覺背馳,或毀譽自為矛盾,是非淆于唇吻,用舍決于愛憎,政多紛更,事無統紀。先帝安邦要旨,獎懲-,功實為準。……今總督曾銑折奏,乃興邦策略,伏維圣聰裁決。……因此,見沮身隕。天命如斯,兒實無能效忠,惟仗佛佑終生,望父母靈鑒。謹勒石以亮節,并表哀思,乙未季立”。準此以觀,則葫蘆凹村耆之傳說,并不子虛。還有李朋杜邑士題“彩云庵”風景聯曰:“江海水深縱魚躍,天空云靜暢鳶飛”。廖鳴球邑士題聯曰:“萬壑煙云秋到后,小欄花韻午時初。”鄭奕強鄉兄題聯曰“彩霞紅雨青山秀,云影波光綠水清”。以上詩聯來自劉崇祺學長提供的。

追思前賢建庵事跡,不勝感慨系之!然其故址,仍在三山秀氣(縈青繞白)環衛之中,尤其現在建設精神文明,重視歷史文物,暢游斯地者,遠勝當年。但人們祗知說游“絲茅庵”,而“彩云庵”正名,幾乎失去了。故此為文以記,藉托往懷!


>>太平風情街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綫无碼 |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 | 久久在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AV |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