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峰古寺于紹興年間(距今近900年)與龜峰塔同時興建,矗立在東江與新豐江交匯處的龜峰塔,是河源市區標志性建筑之一,享有東江第一塔美譽,承載著880多年風霜的龜峰塔,顯得莊嚴雄偉,瑰麗秀拔。登上塔憑欄四眺,河源城區一覽無余。
塔下龜峰寺,又稱龜峰庵,金花廟,是市區唯一保存的古寺廟。據記載,龜峰寺在明萬歷和清光緒年間曾重修過,現存河源縣最早縣志——康熙《河源縣志》,就收錄龜峰寺條目及及關于始建年代。關于龜峰庵的始建年代,1998年重修時,市博物館原館長黃東對挖掘出來的牌匾、墻基等進行分析后表示,此庵應是在南宋紹興年間龜峰塔修筑或重修時修建的。黃東撰有《金花廟重修記》,對當年的發現作了較詳細的介紹。
1998年,金花廟出土的文物有:“龜峰古剎”橫題石匾一塊;“天空諸色界”陰刻直題石聯一塊;殘碑一塊,另外還有幾條麻石。
這塊“龜峰古剎”橫題石匾,為花崗巖質,長193厘米,寬40厘米,楷書。據源城石獅李屋有關資料,以及當年黃東走訪的90歲老人蔡其青的介紹,可以斷定這塊匾,為明代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有槎城之魁美譽的李燾(李斗野)所題。
“天空諸色界”直題石聯,應為上聯,但下聯并未找到。
在這次重修中,根據一些老人的回憶,“龜峰古剎”匾被放回北向側門之上,這塊上聯也嵌回原來位置,同在北向側門。
在維修現場,黃東對金花廟前棟一處古墻基作了分析。地表以下約一米深的墻基為石灰混合土墻,他判斷為明代重修時所砌。這混合土墻下面,還有另外的材質砌的墻,由青磚泥漿砌成。從青磚規格、顏色、質地和工藝上看,與龜峰塔身青磚一致。
因此,黃東認為,金花廟是在南宋紹興年間創建龜峰塔時同時修建的。
上城街道:上城街道辦事處于1997年3月撤銷源城鎮分設街道辦事處時成立,地處老城區,東靠東江,南接源南鎮,西鄰新江街道辦事處,北臨新豐江,街道辦事處位于環城東路74號,是目前源城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3.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9292人,居民戶7590戶,下轄上城、下城、下角、公園、新興、南湖6個社區居委會;辦事處內設黨政辦、街政辦、經發辦、計生辦、社會事務辦…… 上城街道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