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煥榮烈士出生地,位于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樓角下羅氏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面積大約400平方米,有前棟門墻整幅及一棟廳至三棟廳,兩天井兩橫房。
羅煥榮烈士生活故居,位于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樓腳下小組,始建于清朝咸豐年間,T字型建筑,墻高大約10米,墻體大約1米厚,屋長大約20米,屋寬大約20米,樓角面積大約400平方米,現僅保存墻體。
羅煥榮,男,1900年10月7日生,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黃埔軍校、毛澤東主辦的第六屆廣州農-動講習所和省港大-工人糾察隊教官、惠陽平山起義軍事總指揮等職務。是廣東省早期的中共黨員,是中國共產黨培養的第一批具有較高軍事素養的工農武裝軍事人才,也是河源市重要的黨史人物之一。
1919年,羅煥榮受“五四”--的影響,開始閱讀一些進步書報,萌生追求革命的念頭。1921年,考入廣州市立師范學校第二部就讀。1923年11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赴穗報考黃埔軍校第一期,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步兵科的學習骨干,政治覺悟提高很快,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羅煥榮入黨后,革命決心更加堅定。1924年秋,羅煥榮投入鎮壓廣州商團叛亂的戰斗。1924年11月30日,羅煥榮從黃埔軍校畢業,被派往教導團二團擔任連隊基層干部。1925年2月,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羅煥榮在惠陽淡水、揭陽棉湖等戰役中,表現英勇,立下戰功。6月間,羅煥榮參加了討伐楊希閔部、劉震寰部叛亂之戰。10月,第二次東征,羅煥榮被編入第一縱隊第一軍第一師。他所在的團負責由博羅方向進攻惠州。羅煥榮在攻城戰斗中奮不顧身,英勇作戰,不幸中彈負傷。傷愈后,羅煥榮與徐向前、王逸常等一起留在黃埔軍校當教官。1926年春,擔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四期政治教官。5月,在毛澤東同志主辦的第六屆廣州農-動講習所期間,被第六屆廣州農-動講習所聘為軍事訓練教官,兼任軍事訓練第二隊隊長。期間,兼任省港大-工人糾察隊軍事教官。
1926年夏,羅煥榮被派往惠陽縣平山區(現屬惠東縣)農-防辦事處任軍事教官。平山農-防辦事處實際上是我黨辦的農軍學校,羅煥榮和第四期的黃埔軍校畢業生鄭祝、伍中豪等人,根據當時省頒布的農民自衛軍組織大綱的要求,吸取黃埔軍校和廣州農講所經驗,以及根據當地農民武裝斗爭的特點進行教學。在他和其他教官的精心培養下,平山區的200多名農軍戰士,逐步成長為有一定政治和軍事素養的農民武裝。
1927年初春,配合駐惠州鄒范營起義,羅煥榮與何友逖率農軍在平山舉行第一次武裝起義,因叛徒告密,起義失敗。1927年6月16日,組織平山第二次暴-動-。由于策動土匪游瘢華失敗,游匪與駐鎮敵軍串通,暴-動-失敗。羅煥榮指揮農民武裝退至有茂密森林隱蔽的旱坑仔山上,第二天,轉移到青龍潭據點。這時,農軍領導人尚未知悉游匪與敵軍暗中勾結,還約他到青龍潭議事。一天黃昏,游匪竄入青龍潭村,向農軍發動突然襲擊,羅煥榮落入敵人魔掌,一個星期后被秘密殺害于平山石公爺墩場坑。羅煥榮犧牲時年僅27歲。
解放后,平山鎮人民政府在黃牛山下修過一座羅煥榮烈士紀念碑。1962年,又把羅煥榮烈士紀念碑遷至黃牛山龍峰劇院前。1964年6月,在時任廣東省僑務委員會副主席、當年平山起義領導人何友逖倡議和主持下,在遺體掩埋處的平山石公爺黃牛山腳下,為他修建了烈士墓。1975年5月,因興建惠東縣圖書館,烈士墓搬遷到龍峰劇院山下,以鐵柵欄圍護起來。1999年1月,因興建惠東縣文化廣場,烈士墓再度搬遷,遷移至今南湖公園內惠東革命烈士紀念碑附近坡地。墓碑上鐫刻:“羅煥榮烈士之墓”七個大字。何友逖為當年戰友羅煥榮烈士墓碑刻制時,賦詩一首:領導農民猛著先,燎原星火憶當年,殺身當做尋常事,留與平山萬古傳。他親自在墓碑背后書寫碑文并永久鐫刻。
上村村:上村村是埔前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于埔前鎮西南端,距鎮政府2.5公里。全村占地面積約7.6平方公里,下轄1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14戶2645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2戶196人,屬省定貧困村,省定“紅色村”、市級文明村、市黨史教育基地、老區革命村、是革命先烈羅煥榮的故鄉。現有村“兩委”干部8名,聘請的干部2名,村監委會成員3名,全村黨員69名,村民代表31…… 上村村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