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 > 秦淮區旅游

七橋甕

[移動版] [查看地圖]
七橋甕
七橋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橋甕明代稱上坊橋,清代改稱七橋甕,因橋的構筑是七孔半圓形的石拱,拱形如甕,故民間俗稱為七橋甕。七橋甕建于明代初期,地處南京城東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橫跨秦淮河,是進城的咽喉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今南京)的十余年間,為擊退清兵,這里發生多次激戰,辛亥革命光復南京之役中,江浙聯軍也曾在此大敗清軍。

七橋甕是南京地區著名的石拱橋,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磚石構筑拱橋。全長99.4米,寬13米,高25米,橋身酷似彎弓,全部青石花崗巖疊砌,石料長寬各0.65米,厚0.18米,橋身質地堅固。

中間橋甕為最大,其余兩兩相對,依次縮小,橋拱上方,沿橋雙側各嵌有15只面目猙獰的獸頭石刻,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六只橋墩成梭船形,兩頭尖的船形橋墩可以減少水流對橋體的沖擊,橋墩兩側上面也各雕刻六只獸頭,呈人面龍頭狀,向前突出,此獸叫分水獸,是護佑橋體安全的神,事實上,上昂的獸頭,高露水面,起著警示過往船只碰撞橋墩的作用,是一件精美的石刻導航標,其造型古樸優雅,雄健生動。

七橋甕設計別致,工藝精湛,堪稱古代石拱橋的杰作,體現了明代橋梁建筑藝術的卓越成就。

現存的七橋甕雖經修葺,但基本保持原貌,主要橋梁構件如橋墩、橋甕、橋體兩側上下獸頭石刻等均為明朝原物。它歷經五、六百年的風雨,在歷代戰爭中,飽經戰火的洗禮,在歷代尤其是現代和平時的經濟建設中,依然雄踞于秦淮河上,風姿獨具,十分壯觀。

南京七橋甕生態濕地公園位于南京東南。東起勝利村路南下,西至苜蓿園大街南下,北起石楊路,南至緯七路,占地總面積約1000畝,由秦淮河與運糧河圍合而成。

公園以保持原有地貌、溝通水網、保護濕地、生態造林為主要手段,使600年的明代古橋、精致的雕塑、潺潺的跌水池、蜿蜒的木棧道、新穎別致的觀鳥屋巧妙融合;再加上太陽能、污水凈化等技術的應用體現了節能環保的現代理念。四通八達的水網、大片濕地植物和不時驚起的水鳥,讓公園充滿生機與野趣。

公園入口區:公園入口處以對稱式布局,景石上刻“七橋甕”成為公園的入口標志。

梅家廊綜合服務區:作為整個公園的接待管理中心,占地約5000平方米,其中包括生態停車場及管理用房,為外來游人提供一個安全、舒適、方便的服務環境。

森林資源區:這里以大面積的交互林帶來恢復原有居民點對環境的破壞,重現了原生森景觀,景觀小棧道穿插于郁郁蔥蔥的林間,其間設置名貴樹種教育展示點,配合標識簡介牌。在原有建筑基礎上修繕造型別致的森林小屋,成為人們休憩、享受自然的地方。

濕地休閑體驗區:以獨特的方式描述著南京、秦淮河、七橋甕的故事,水邊停泊的漁船,激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還要營造濕地形態,觀景木平臺、水上休閑茶室、觀景塔等,讓人們能夠零距離與濕地接觸,更是人們觀賞濕地風光的好地方,也將成為各種微生物、爬行動物及鳥類的天堂。

生態科技展示區:生態科技展示區由生態科普教育中心、活水園、生態體驗園、原生態土坡四部分組成。其中,生態科普教育中心的建筑平面,形如一只趴在樹面上的幼蟲……

七橋甕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1982年3月七橋甕明代南京市光華門外



紅花街道:紅花街道位于南京市秦淮區東南部,于2001年2月撤鎮建街。街道四周環繞南京大校場機場,區域面積13平方公里,實際管轄面積5.9平方公里,距市中心僅2公里,毗鄰蜚聲中外的秦淮風光帶。轄6個村、9個社區,總人口達5.2萬人。紅花的歷史源遠流長,有始建于明朝的七橋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出土新石器時代遺物的窨子山古文化遺址,境內路網縱橫通暢,交通四通八達。 紅花…… 紅花街道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三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城墻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久久 | 一区二区性爱视频大全 | 亚洲天堂Av免费片 | 五月天精品一区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 色综合久久综合香蕉色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