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徐州市區東南奎河疏浚工程中在奎河底部發現了一塊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的“徐州廣運倉記”碑,現藏徐州博物館。碑文記述了廣運倉的位置、周圍環境、歷史沿革、建制規模及整修廣運倉的原因、整修情況等。明代京城北遷,大運河成為黃金水道,東南地區的糧食經運河輸入京師。當時運河四大漕運糧倉分別是:淮安的豐濟倉、徐州的廣運倉、德州的德州倉、臨清的臨清倉。這四大倉作為明朝征收貢糧,設于運河沿途的四個轉運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后人譽為“國家四大漕運糧倉”。廣運倉碑碑文中詳細記載“廣運倉為州治南二十里許,百步洪環其左,云龍山聳其右,軍屯環其前,市肆橫其后” 考查明初徐州州城地理,廣運倉的范圍,亦即是元末武安州治所一帶,在即和平路至奎山一帶。該地依山傍水,地勢高亢,既利糧食貯藏,又有舟楫之便。廣運倉始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并在宣德五年(1430年)增擴。“其廣三百九步,袤過廣一百一十步”,也就是東西約有600余米,一里多;南北近1000米,合二里,廣運倉呈南北略長的長方形建筑。倉廒設有四門,門房、值班鋪房、官舍、燒造窯、飲用井、塹壕等一應俱全。糧倉一千間,斗級管理人員(主管官倉、務場、局院的役吏)180人,倉夫一千余人,儲糧一百萬石(約折合1.7億斤)。由此足見當時的廣運倉規模宏大,同時也說明徐州在明代漕運中享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明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黃河在奎山堤決口,廣運倉遂被淹沒在洪水之中。
彭城街道:彭城街道(駐燎原小區1號):面積2.01平方千米,人口68724人。轄10個居委會(蓮花、石磊、云龍、慶新、新生、曉光、戶部山、建南、燎原、興隆)。…… 彭城街道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