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票
42元/人次(上清古鎮+嗣漢天師府)
景點位置
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上清鎮
上清古鎮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該鎮屬龍虎山風景區,距鷹潭市區25公里。古鎮依水而建,周圍群山環繞,自然環境優美。古鎮上名勝古跡很多,長約2公里的上清古街上有長慶坊、留候家廟、天師府、留候第、天源德藥棧、天主教堂等景點。沿河櫛比鱗次的吊腳樓和船埠頭更讓小鎮顯現出江南水鄉的風格。鎮東面有上清宮、東岳宮,瀘溪河對岸有明朝宰相夏言的故里——桂洲村以及當年紅十一軍和中央紅軍會師之處。在距古鎮4公里的地方,還有天門山生態游覽區,那里有原始森林、瀑布群以及一些古民居。
千年古鎮是江西鷹潭市龍虎山旅游的亮點,如果沒有上清鎮,沒有上清這塊土地孕育出來的道教文化,龍虎山要成為中國道教第一山、中國道教的發祥地恐怕是不可能的。
這條古街雖未經過專家設計,一切都自自然然,無形中有一種自然之美,然而就是在這種自然當中,整條街又孕育著獨特的地方民俗風情。
沿這條街逆瀘溪河水而上,街左邊的房子皆成階梯狀,每一家房子總比前一家的房子往前凸出1米左右,據說這是當地人預示家事興旺的象征。右邊的吊腳樓空蕩蕩地幾個木柱子立于水中。漫步這條街區,你不必閃躲汽車的橫沖直撞,盡可悠閑自在地觀看市井風情。漁民織網,孩童戲耍,怡然自得。三十六行不論你要找其中的哪一行,轉個彎、抹個角就到了,理...上清古鎮景區介紹
上清古鎮依水而建,群山環抱,自然環境優美,道教氛圍濃厚,名勝古跡甚多。長約2公里的古街將長慶坊、留侯家廟、天師府、大上清宮等景點串成一線。沿河的吊腳樓、碼埠盡顯江南水鄉建筑特色。
上清鎮舊名沂陽市。據老古發現,兩晉時漸有人聚居,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設雄石鎮,并派兵駐守。唐末朝廷派中丞將倪亞任鎮遏史,后因其剿匪有功封為倪亞王,古鎮也因此改為倪亞市。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宋徽宗命江東漕臣將上清觀從龍虎山遷放上清,又將倪亞市改為上清市。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48年),始稱上清鎮.
上清鎮因中國道教發源地而聞名天下,張天師在此已歷經63代一千九百余年,上清鎮是中國道教29個福地之一。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開篇第一回對龍虎山的奇峰怪石和上清宮的仙都就有過生動的描寫。其中“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明初,上清鎮即形成這于今日的規模。至明代后期,上清古鎮已相當繁榮,《徐霞客游記》稱上清街“甚長”。晚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太平軍和清軍曾在上清激戰,鎮內建筑損毀嚴重。直至民國年間大體修復,其面貌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
上清鎮還是閩、浙、贛蘇區紅十一軍與中央紅軍會師的地方。1931年初,由-任總指揮的紅一方面軍與紅十軍在上清鎮桂洲河灘勝利會師,爾后合編為紅十一軍。為實現“粉碎敵人大舉進攻與實現江西首先勝利”的戰略目標奠定基礎。
上清鎮不僅以道教文化著稱,還以其“虛受一切,涵容萬物”的道教理念寬大的接受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唐代禪宗高僧馬祖道一曾在上清講經傳道,月寶禪師也曾在鎮東北的天門山上建天門寺收徒授經。著名理學家陸九淵在鎮北應天山創立象山精舍(書院),世稱“象山學派”,名噪一時。歷史遺存長慶坊和東岳宮則顯示了民間崇拜。位于鎮東頭的天主教堂于1872年由荷蘭神父所建,為哥特式結構,成為當地天主教的圣堂。佛、儒、基督教在上清的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上清的文化內涵。
上清古鎮以其悠久的道教文化和雄奇的自然景觀著稱于世。集鎮中央天師府為歷代張天師講道、居住的府邸,是全國21座重點對外開放的道觀之一,1984年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清鎮于1984年恢復建制鎮以來加強了小城鎮建設開發步伐,1988年被列為全省重點建設樣板鎮,1996年列為全省綜合改革試點鎮,1999年被列為全省200家重點鎮之一,2003年被列為全省小城鎮建設示范鎮之一,同年被評為全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為合理開發和保護古鎮,上清鎮先后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進行全面的規劃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