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壩臺俗稱“宿關”,實為“宿遷三關”之“東關”。現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關口居委會。“宿關”明代始設,“坐落宿遷縣西黃河堤岸之上”。清康熙年間中河開通,黃運分立后,宿遷設“三關”,即“上關”、“西關”和“東關”。上關位于宿遷城南門外,東關即現在的關壩臺,西關即原設于黃河大堤之上的宿關。三關之“上關”居兩關之中,距兩關各二里。東西二關過往貨船“經丁役扦量見數,核明應征契稅錢糧,發給印簽。”貨主憑印簽赴上關繳納錢糧,并發給票據。而后貨主反關憑據驗放。應征稅銀不足一兩者,東西二關可直接收取,但必須每日匯繳上關。宿關原屬淮徐道兼管,雍正五年“奉旨交與年希堯兼管。”年希堯時任淮關的總管,從此宿關歸淮關所管,屬淮關的分支機構。明代中國有八大鈔關,其中有七關設在運河之上,淮關是八大鈔關之一,組織機構龐大,轄區范圍較廣。當時共有三關十八口。“三關”就是淮關、宿遷和海州(今連云港市),稅銀收入位居運河七關之第二位,而宿關的位置較為特殊,設有東西二關,管理的難度較大,因此對于東關的管控,相關史料是這樣介紹的,“東關建有官房二十三間,東關口河身寬闊,向未設有浮橋,乾隆九年始,經奏明設立牽纜,上系巡船,挨次稽查,以杜偷漏。”1855年黃河北移后,西關廢止,過往船只集中從中河通過,東關業務更加繁忙,位置更加重要,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江北運河工程局重建東關石壩,東西長約130米,南北長約150米。其建筑布局據《宿城鎮志》介紹:坐西面河,前有高大門樓,兩側有高大耳房;后樓五間為二層。關后有小街,名為關口街。建國后,上游的宿遷閘、皂河閘相繼建成后,東關廢棄,其上的建筑和街道先后被拆除,僅石壩尚存,老百姓稱其為關壩臺。2005年6月宿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宿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項里街道: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項里街道辦事處成立于2000年5月,地處宿遷市中心。東靠京杭大運河,西至宿埠路,北起黃運路,南至洋北鎮,轄區總面積約37.51平方公里,有10個社區居委會和1個果樹試驗場,97個居民小組(片),總人口64163人,14093戶,是一個集老城區、郊區于一體的復合型街道。作為宿城區委、區政府所在地,項里街道地理位置優越,徐淮公路縱貫南北,環城高…… 項里街道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