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宿遷市 > 宿城區旅游

宿城區文物古跡介紹

1、項王故里 AAAA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項王故里
  項王故里坐落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梧桐巷、古黃河與大運河之間,徐淮路東側,又稱為“梧桐巷”,是楚國貴族、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拔山蓋世”的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出生地。項王故里是中國首家以項羽和項家文化為主題的項家宗祠等,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項王故里以楚地-為主,兼具宮廷建筑和園林建筑建筑風格。康熙四十年立碑以為紀念。家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在其出生地-下相梧桐巷立碑、建坊。目前,項王故里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包括項王故里核心區、梧桐巷傳統街區、西楚大街商業休閑區、濱水文化休閑區、商業文化休閑區和濱河商業休閑區,其中核心景區占地面積260畝,建筑面積7.6萬平方米。地址:江蘇省宿遷市黃河南路288號郵編:223800公交線路:游1路、游2路、80……[詳細]
宿北大戰紀念館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地處宿遷市區幸福路,位于馬陵公園內。1978年建成,建筑面積1920平方米。館廳展覽內容共分兩大部分,分別是宿北大戰資料陳列,共有10個展廳,展出圖片、畫面、實物和革命文物計930余件;宿遷地區革命斗爭史料陳列及擁軍支前資料陳列,占兩個展廳,陳列展品305件,是集瞻仰先烈、學習革命歷史與旅游休憩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地址:江蘇省宿遷市城區幸福路185號中心廣場北端郵編:223800公交線路:1路、106路營業時間:周一至周五9:00-16:00票價:免費咨詢電話:0527-81002776投訴電話:0527-81002776……[詳細]
宿遷真如禪寺
  宿遷真如禪寺是陜西法門寺下院,前身為宿遷壽圣禪林(俗稱南大寺),是蘇北地區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該寺總占地78.6畝,其中建設用地45畝。2001年9月正式奠基恢復重建,2005年7月,山門殿、玉佛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筑基本完工。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規模宏大的廟宇建筑、一代高僧凈一法師的無上愿力,使該寺自重建以來,便位列蘇北名寺行列。 壽圣禪林,始建于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由僧人紹清創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僧人善祥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修繕,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僧人智兆進行了又一次重修,使寺廟漸成規模。壽圣禪寺山門寬敞;二進院為羅漢殿,四周飛檐翼蔽,壁間嵌有元、明碑刻,殿內佛像栩栩如生;三進院為大雄寶殿,畫棟雕梁;后進院為藏經樓,上覆琉璃瓦。整體建筑氣勢恢宏。189……[詳細]
楊泗洪墓
  楊泗洪生于1847年,字錫九,號茂齡,宿遷城彤華街人,自幼習武,好打抱不平,后棄學從軍。在宿遷城南項王故里東側,古老的大運河西畔,沿著東關口西田間的羊腸小道,跨水溝,過小橋,一段迂回輾轉,斗折蛇行后,便會看見,一片蒼松環抱、綠樹掩映之中,一座赭紅色的牌坊拔地而起,赫然矗立,其后靜臥著一座占地數畝,簡樸肅穆的墓地,這里,長眠著清末中日甲午戰爭中抗倭保臺、為國捐軀的宿城籍民族英雄楊泗洪將軍,這就是著名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公墓。楊公墓從1895年楊公壯烈殉國在此埋葬后一直為土墳,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多次專項撥款,重建墓地。特別是自1990年以來,修建規模不斷加大,先后改土墳為磚和水泥結構,并在墓地立造神道碑墓主生平楊泗洪曾參加中法馬尾海戰,在戰爭中屢立戰功。光緒十五年升任鎮標……[詳細]
關壩臺
  關壩臺俗稱“宿關”,實為“宿遷三關”之“東關”。現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關口居委會。“宿關”明代始設,“坐落宿遷縣西黃河堤岸之上”。清康熙年間中河開通,黃運分立后,宿遷設“三關”,即“上關”、“西關”和“東關”。上關位于宿遷城南門外,東關即現在的關壩臺,西關即原設于黃河大堤之上的宿關。三關之“上關”居兩關之中,距兩關各二里。東西二關過往貨船“經丁役扦量見數,核明應征契稅錢糧,發給印簽。”貨主憑印簽赴上關繳納錢糧,并發給票據。而后貨主反關憑據驗放。應征稅銀不足一兩者,東西二關可直接收取,但必須每日匯繳上關。宿關原屬淮徐道兼管,雍正五年“奉旨交與年希堯兼管。”年希堯時任淮關的總管,從此宿關歸淮關所管,屬淮關的分支機構。明代中國有八大鈔關,其中有七關設在運河之上,淮關是八大鈔關之一,組織機構龐大,……[詳細]
宿遷故城遺址
  宿預故城遺址位于洋河新區鄭樓鎮古城村,這里俗稱古城山,面積約650萬平方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宿遷市志》載,這里曾是泗水沿岸的歷史重鎮,春秋戰國時犰猶國建都于此;秦時的犰猶縣,東晉時的宿預縣、宿預郡;南北朝時期的南徐州、東徐州、泗州;隋代的下邳郡,以及唐初下邳郡所改的泗州,其治所均在宿預故城。后因黃河奪泗,城池被黃水沖圮,縣城北遷至現在的宿城。現在的古城大概是由于黃河泛濫的原因,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形地貌,以并無明顯標志的古城山北坡,向東西延展的黃河大堤為界形成了明顯的高差,大堤以北為大面積農田,大堤以南為古城村的村莊,村南為黃河故道(原泗水)。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過程中,普查組把這里作為重點普查的區域,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首先對古城山北坡長期積水的地方進行了局部解剖,解剖0土了大量……[詳細]
道生堿店
  1897年由宿遷人張道生建造,為當時宿遷最高的一棟商業建筑。道生堿店位于宿遷市區幸福中路東側,東大街以西。該建筑長25米,寬8米,高15米,共三層,局部四層,另有半地下室。2001年,堿店被宿遷市政府定為市級文保單位。2009年,經修繕后,宿遷市政府將其改建為“宿遷文化名人館”。據史料記載,鴉片戰爭后,美國傳教士于1882年到宿遷傳教,在傳教過程中得到了宿遷人張道生的幫助。1902年,洋堿和洋油(進口煤油)涌入宿遷,張道生在教會的幫助下得到了獨家銷售洋堿、洋油的機會,借此機會逐漸發達。張道生于1897年在宿遷建造了當時最高的一棟商業建筑:道生堿店。1938年5月19日,日軍18架飛機轟炸宿遷縣城,毀民房千余間,東大街的房屋也大多遭到毀壞。堿店由于較好的建筑質量保留了下來。當年11月22日日軍……[詳細]
汪西廟墩遺址
  汪西廟墩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鄉周力村汪西組,南距苗鄭河約500米,西距屠園鄉政府約1.1公里。遺址呈長方形,南北約300米,東西約250米。南部和東部遺址的邊緣有一條沖溝,且相連繞遺址半周,初步判斷,這個沖溝和遺址是同時期的,是這個聚落的防御設施,當初具有壕溝的功能。遺址的南部和東部因土壤流失呈緩坡狀。遺址中部略高,汪西組約有幾十戶村民居住在遺址之上。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發現路邊的溝坡上,水池旁,村莊的屋前屋后,村民的菜園內,都有零星陶瓷片和碎磚塊。村民還介紹在旱改水(旱作物改為水作物)之前,這里的村民以種山芋為主,這里因地勢較高,村民都選擇在這里挖坑儲藏山芋,稱山芋窖,山芋窖深度一般都在1.5米左右,但挖出的土仍然是黑褐色,且有陶瓷片,估計文化層的厚度在2米以上。根據村民的介……[詳細]
通匯橋
  通匯橋現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項里街道關口居委會。橋長約12.5米、橋寬約4.6米,橋高約3.5米。磚石混筑結構,橋孔為磚筑拱形,寬約2米,高約2.5米;迎水雁翅全部是方形長條石砌筑,背水雁翅全部是磚筑。兩側橋欄磚筑后用青石壓面,橋欄外立面分別鑲嵌兩塊刻有“通匯橋”字樣的標志,一塊為石刻,一塊為磚刻。據考證,當年的通匯橋是連接東關口和宿遷城的重要通道。東關是清政府設在運河上的重要關口之一。宿遷那時設有三關,即上關、東關和西關。其中的上關設在宿遷城南門外,距東西二關各二里。東西二關貨船經查驗后必須將稅款交至上關后才可放關。而運河西堤有一條與運河同一流向的水系影響通行,因此,就在東關口建了一座橋。由于這里每天都要停泊很多船只,岸邊漸成集市,成為南北物資的集散地,因此就把這座通向東關口的橋取名通匯……[詳細]
元三皇廟碑刻
  為宿遷境內現發現最早的碑刻。該碑座落在真如禪寺山門前廣場西側。三皇廟創建兩廡碑1985年7月出土。石碑總高3.84米,額正背面皆為二蟠龍搶珠造型,刻工精致,呼之欲出。碑額正中篆印一方,文曰:“創建兩廡”。碑座為赑屃,昂首左視,神態逼真,背紋清晰。正面楷書碑文完整清楚,而碑陰題名大部漫滅難識,碑身斷為兩截,出土后經粘合,已筑亭護之。碑文乃1337年(元惠宗至元三年)夏歷七月鄉貢進士濟寧路鄆城縣晏逢真撰,淞江府官醫提領宿邑朱應仙書丹并篆額,下邳劉云孫鐫。內容稱頌邑宰王仲寬捐己俸為三皇廟創建兩廡并塑十代名醫像之功績。三皇廟創建記碑此碑立于元延佑五年(1318年),。碑體高2.30米,寬1.02米,厚0.22米。出土時不見碑帽,碑體上沿部份破裂,少數文字模糊不清。碑文字體行楷,內容為頌揚軒轅等三皇及……[詳細]
宿遷烈士陵園
  宿遷烈士陵園位于宿遷市幸福路中心廣場。宿北大戰是解放戰爭初期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會合后的對敵第一仗,戰役于1946年12月13日在宿遷北部發起,19日結束。我軍遵照“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在陳毅、粟裕等指揮下,集中24個團的兵力,與國民黨整編第69師、第11師展開激戰,全殲第69師,重創第11師,共殲滅和俘虜敵軍2.1萬余人。敵第69師師長戴之奇自殺身亡,副師長饒少偉、參謀長張東彝被俘。宿北大戰是我軍集中優勢兵力大打殲滅戰的一個光輝范例,以殲滅國民黨一個整編師的戰績載入解放戰爭史冊。陵園始建于1954年,占地面積8.7萬平方米,建有宿北大戰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宿北大戰紀念館、宿北大戰簡介碑亭、朱瑞將軍碑亭、馬侖烈士碑亭、少年英雄韓余娟雕塑以及抗日烈士碑等;宿北大戰紀念館……[詳細]
敕封顯佑伯行宮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全稱敕封顯佑伯行宮,位于通靈街(今財神廟東街)北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顯佑伯行宮的建筑布局,前為山門,面闊3間10米,進深5檁5.5米,脊高6米。磚木結構,硬山頂。山門分上、下兩層,上為戲臺,下為出入大門。門正面上方嵌石匾一塊,上 書--端楷大字:“敕封顯佑伯行宮”。這種門樓上面帶戲臺的建筑,今已罕見,因此文物專家稱:宿遷的敕封顯佑伯行宮,對研究古廟宇和戲臺建筑有一定價值。進山門,迎面的便是行宮的主體建筑正殿。正殿為3間,磚木結構,石階高1米。殿內塑有供奉的主神城隍像和判官、皂隸像。殿前設有平臺,供看戲用。正殿東側有附樓3間,西側有附樓6間,供接待地方長官和看管人員寢食之用。解放后,由于封建思想被破除,顯佑伯行宮隨之空置并長年失修。2004年秋,按照省文物專家的建議,市政……[詳細]
宿遷孔廟大成殿
  宿遷孔廟,又名黌學、學宮,為廟學合一的場所。據《宿遷縣志》記載,原孔廟在治所南1公里﹙即今項王故里南﹚,規模較小。明成化五年﹙1469年﹚督學御史謝遷改建。明崇禎八年﹙1635年﹚知縣王芳年將孔廟遷建于城南靈杰山﹙即今址﹚。宿遷孔廟占地十余畝,系仿曲阜孔廟而營建,中軸線上,自南向北的建筑主要有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排列。建筑精美宏大,布局嚴謹。民國初年,孔廟內多次駐軍,無人管理,房舍倒塌。1929年,江蘇省宿遷中學由城北鐘吾書院遷入孔廟建校,后在學校的擴建中,部分建筑被拆除,僅大成殿幸存。大成殿為孔廟主體建筑,面闊5間20米,進深9檁13米,檐高7.8米,脊高11.25米,磚木結構,歇山頂,上復琉璃筒瓦。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五間,供歷代先賢先儒牌位。20……[詳細]
朱瑞故居
  朱瑞故居與朱瑞紀念館朱瑞將軍是我軍炮兵創始人,解放戰爭時期而犧牲的最高將領,是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一百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朱瑞故居位于將軍里小區內,是我鎮為紀念朱瑞將軍,豐富小區內涵品味建設的公益性項目。項目總投資約600萬元,總面積建筑1000平方米,整體格局為蘇北民居式的兩進三排院落,前院以將軍留下的遺物、圖片等展示其成長歷程、革命生涯及不朽功勛,后院主要內容為追溯將軍少年時代的生活背景,展示其家庭出身以及讀書、起居等相關情況。項目于6月底投入使用,將成為即可緬懷朱瑞將軍得重要場所,又可提升鎮區人氣、商氣的旅游勝地。朱瑞紀念館位于龍河鎮中心小學院內,是了解朱瑞將軍生平事跡的重要場所,總投資260萬元,已投入使用,免費向群眾開放,累計接待游客5萬余人。……[詳細]
宿遷大王廟
  大王廟,又稱金龍四大王廟,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東關口,“金龍四大王”不僅為黃河之神,而且還是漕運之神,商業之神,最初被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為黃河之神。這位“金龍四大王”并不是無名神祗,他就是晉代的謝緒(?——1276),其先祖為東晉太傅謝安。他弟兄四人,謝緒排名老四,又隱居于金龍山,故敕封“金龍四大王”。后朱元璋與蠻子海牙大戰于呂梁洪,敵人駐兵上游,明軍居軍下游,形勢極為不利,忽然見風浪大作,席卷河水北涌,淹沒敵軍,這才使海牙大敗。當時朱元璋正夢見有一儒生素服拜謁說:“臣謝緒也,上帝命為河伯,會助真人破敵。”明太祖醒后遂封謝緒為黃河之神,并立廟于黃河之上。宿遷現存的大王廟始建于康熙年間,為船民祭祀而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783平方米,建筑面積288平方米。大門三間,面對運河,正殿三間,北屋三間……[詳細]
極樂律院
  敕賜極樂律院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幸福中路,據史料記載,該寺院始建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原名馬神廟,因當家和尚以“極樂世界”為佛教顯詞,改為極樂庵。繼又因法名“占一”的主持僧人宗承佛教“律”派,又將極樂庵改為極樂律院。光緒年間,該院獲得皇帝加封,賜《藏經》一部,并賜封號為“敕賜極樂律院”。極樂律院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大規模增建。其房屋建筑形制,初起沿中國傳統的三院九進制,后不斷增置殿宇,逐漸打破這一形制。歷經嘉、道,至清末,發展到鼎盛時期為五進院落,占地數十畝,房屋近千間,常住僧眾六七百人,城外擁有耕地十萬畝。廟內院落,每進除主殿樓外,左右各有配殿樓,其高低寬長與正殿相適應,建筑宏偉,殿宇樓臺鱗次櫛比,蔚為壯觀。偏院及路南建有庫房、香櫥、僧塔院、園林、茶園以及草園、馬廄,布局合理、結構……[詳細]
新盛街古墓群
  新盛街位于幸福路東、馬陵路南、洪澤湖路北,始建于明神宗萬歷年間,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宿遷市僅剩的和保存較為完整的老街區。為配合新盛街城市改造,從2017年3月底,南京博物院聯合宿遷市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清理古墓葬11座,其中1座磚室墓,其余均為土坑墓。出土器物20余件,主要為陶器、瓷器、銅錢以及少量銀質飾品。墓葬時代分漢代和宋元明清時期兩個歷史階段。通過此次發掘,初步掌握了該地區文化層和墓葬分布情況,為后期深入開展整個新盛街片區歷史研究和保護的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詳細]
李樓老墩遺址
  李樓老墩遺址位于宿城區倉集鎮李樓村,遺址呈包狀,中間有一隆起的長形土包為晚期墓葬,遺址偏西部有一條南北沖溝。遺址東西長約150米,南北長約200米,面積約30000平方米,經勘探文化層最厚處約2米,最薄處約0.8米,沖溝的斷面可見明顯的文化堆積且有大量的紅燒土塊。地表采集有夾砂陶片、鬲足、鼎足、罐、豆、缽等陶器殘片。據采集標本的特征分析,為新石器時期至漢代的遺址。李樓老墩遺址是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發現的保存較為完好的新時器時代遺址。該遺址對于考證這一地區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詳細]
宿城區實驗小學古墓群
  宿城區實驗小學位于幸福路西、黃河路東、洪澤湖路北。2016年2月,為配合宿城區實驗小學北校區工程建設,宿遷市博物館對該區域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共清理了28座墓葬,2座時代為明清時期,其余均為漢墓。發掘出土的遺物以陶器為主,另外還有少量銅器和瓷器。陶器中灰陶占絕大多數,夾砂陶為主,少量泥質陶。器物紋飾多以素面為主,少量有繩紋-紋。器形主要有罐、壺、盒、鼎、鈁、熏等。此次發掘的古墓葬群對于研究宿遷地區漢代及明清時期中小型墓葬制度提供了新的參考資料。……[詳細]
埠子鎮磚室墓
  埠子鎮磚室墓,位于宿城區埠子鎮新街口以東100多米處。該墓為帶墓道券頂磚室墓,墓葬平面略呈“甲”字形,青磚所砌,雙層拱形券頂,磚縫間均參雜陶片加固,東部保存較好,西部遭到破壞,可能是盜擾所致。墓道為長斜坡狀,坡度約30°。墓門用青磚順砌,上部遭到破壞,向墓室方向傾斜,殘存15層,寬1米,厚0.15米,高0.6米。所用墓磚尺寸為長28—30厘米,寬15厘米,厚4厘米。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判斷,該墓時代為東漢時期,為研究宿遷漢代喪葬習俗提供寶貴的資料。……[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图片另类在线日韩 | 亚洲首页AV免费观看在线 | 亚洲免费青草视频在线 |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一级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 |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