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嘉興市 > 桐鄉市旅游

桐鄉市文物古跡介紹

烏鎮茅盾故居(茅盾紀念堂)
  浙江省桐鄉市烏鎮茅盾故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偉大的革命文學家、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茅盾(沈雁冰)同志誕生和度過童年、少年時代的地方。茅盾故居位于浙江省桐鄉市烏鎮觀前街17號。故居房屋始建于十九世紀中葉,臨街四開間兩進木構架樓房,分東西兩個單元,建筑面積444.25平方米。一八八五年前后,茅盾的曾祖父購作住宅。樓房后面有一個半畝地大小的園子,茅盾的曾祖父曾在那里蓋了三間平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茅盾用稿費并親手設計草圖,翻建成帶有日本民房風格的書齋,建筑面積104.92平方米。茅盾自一八九六年誕生至一九0九年離鄉求學,在這幢故居中生活了十三個春秋。一九八三年茅盾故居經中央批準籌建修復,依照茅盾童年時代的面貌進行了整修和復原。一九八五年四月0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親自題寫了“茅盾故居”……[詳細]
西柵烏將軍廟
  在烏鎮市河西岸劇場北面,原來有一座古廟,叫做“烏將軍廟”。廟內有一棵古老的銀杏樹。如今,廟已不存,而那棵銀杏仍然巍然矗立。這棵樹又高又大,要三個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樸蒼勁,遠在在十里外就可以望見樹頂。古人有詩云:“從祠日暮鴉呼群,訪古人說烏將軍。將軍遺跡不可見,一棵大樹撐青云。”講的就是這棵樹。說起唐代古銀杏樹,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從祠日暮鴉呼群,仿古人說烏將軍。將軍遺跡不可見,一棵大樹撐青云。這是古人參觀烏鎮唐代銀杏勝跡時留下的詩句。在烏鎮市河西岸,劇場北面,原先有座古廟,叫做“烏將軍廟”,廟內有棵古老的銀杏樹。如今,廟已經不存在,而銀杏仍然參天聳立。這棵古樸蒼勁的銀杏樹,又高又大,三個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十里外就可以看見樹頂。茅盾曾在《可愛的故鄉中》寫道:“我的家鄉烏鎮,歷史悠久……鎮上古……[詳細]
濮院古橋群
  濮院古橋群位于濮院鎮老鎮區。濮院建鎮于南宋,舊鎮的規模與布局在宋元濮氏定居時已具雛形,明清時又加以擴展,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濮院古橋梁群現有古橋梁9座,分別為:眾安橋、女兒橋、棲鳳橋、大德橋、大有橋、大積橋、定泉橋、秀桐橋及王板橋。眾安橋:位于濮院鎮花園街東河頭,始建年代已無查考,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東西向跨東市河,單孔石拱橋。橋長16.9,寬2.2米,跨度6.9米。拱圈石以縱聯分節并列式砌置,有望柱、欄板,東西堍各16級石階。橋東堍原為紀念南宋愛國將領施全建有施全廟,現廟已毀,僅存亭。女兒橋:位于濮院鎮南市河,清嘉慶二年(1797)重修,又名“語兒橋”,古為吳越分界處,單孔石拱橋,東西向跨南市河,宋德祐中(1275-1276)濮振重建,清嘉慶二年(1797)重修。相傳,春秋時,吳……[詳細]
崇德城舊址及橫街建筑群
  崇德城舊址及橫街建筑群位于桐鄉古鎮崇福。崇德城舊址包括城墻遺址、護城河及運河古橋梁司馬高橋。崇德于后晉天福三年(938)就已置縣,但建城較遲,崇德城墻最早建于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十九年,為防倭寇進犯,當時的海防長官下令拆崇德城墻,將磚石全部搬運到乍浦筑城,崇德老城墻至此拆毀。明嘉靖三十四年,為抵御倭寇侵犯,崇德知縣蔡本端奉檄重新修筑城墻。第二年正月初七,時任右通政,正好在家鄉休假的崇德邑紳呂希周為防倭寇,發動全城兵民再筑城墻,新城周長近4公里,有水旱城門各5座,城墻完工后,根據呂希周建議,引大運河改道,回環繞城,作為護城河。現城墻遺跡尚存崇福鎮城墻弄內長10余米,寬20米的一段城墻斷垣,護城河蹤跡清晰,部分水域還在通航。橫跨護城河的還有一座運河古橋—司馬高橋,這是桐鄉市境內唯一保存下來的運……[詳細]
訪盧閣
  據說在很早以前,有一個叫盧同的人,夫妻倆開一爿茶館,勉強糊口度日。一天盧同聽人說,太湖邊山崗上有茶葉樹,可以任人采摘,于是對妻子說:“我們是小本經營,沒錢買進很多茶葉,我想抽身到太湖邊山上采點茶葉回來,省點開銷。”盧同不太懂采茶,他來到太湖邊的山崗上,順著崎嶇的山路走去,想找人請教請教。走著走著,突然在山間小路旁邊,發現一個白發銀須的老人暈倒在地,身上還背一只簍子。他急忙走上前去,伸手一試鼻息,還微微有氣。他趕忙扶起老人,手掐人中,大聲喊道:“大伯,大伯,快醒醒!”過了一會兒,老人才能微睜雙眼,有氣無力地將手伸向那只竹簍,做了一個抓的手勢,又向嘴里指指。盧同領會他的意思,連忙從竹簍里抓起了一把葉子,一張一張地塞進老人的嘴里。老人慢慢地咬嚼著,沒過一袋煙工夫,老人便清醒過來。原來老人姓陸名羽,……[詳細]
大有橋街章宅
  大有橋街章宅位于桐鄉市濮院鎮鳴鳳社區大有橋街40~46號,為清代末年濮院鎮人章輔臣所建,距今一百余年。章輔臣為清末濮院鎮本地商人,以經營南貨生意及米行發家后,遂起建大宅。整座民宅占地面積約210平方米,坐西朝東,前臨大有橋街,背臨濮院西市河,三進三開間天井院式建筑,分前后兩院落。前院有房屋建筑二進,第一進為披屋,依傍臨街院墻起建,第二進為平廳,寬敞軒朗。后院正中為樓廳,兩側有廂樓,天井、院墻、廂樓保存完好。房屋整體布局保持歷史原狀,梁架結構完整,建筑木構件雕工精細。現老宅前院建筑依次為照墻、披屋、前天井、平廳和后天井,臨街照墻氣勢恢弘,中間有石庫門,右邊角處設小邊門,兩門均石質門柱、橫梁和門檻。進入正門經過披屋過道后是大塊條石鋪設的石板天井。天井后面是正屋,三開間的平廳,五架梁,前后雙步,梁……[詳細]
修真觀戲臺
  修真觀對面隔著中心廣場是一個戲臺,它是修真觀的附屬建筑,最早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后遭到毀損,但這戲臺是1919年修繕以后就一直保存到今天,所以這里的人都稱其為古戲臺。現在戲臺前鑼鼓聲不斷,每天上午、下午逢整點都有演出,演出者是三個老人,其中兩位是夫妻,從烏鎮開放以來,長年都是他們兩個人在古戲臺演唱,唱的是當地的地方戲曲叫桐鄉花鼓戲,都是有地方方言演唱的,由于兩位老人年事已高,桐鄉花鼓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將面對因失傳而永遠消失的局面。古戲臺正對面便是修真觀,它最早建于北宋年間,據說,咸平元年道士張洞明在此結廬修真得道,所以取名修真觀。與蘇州玄廟觀、濮院翔云觀并稱江南三大道觀。修真觀自建成至今,經歷多次毀損與重建,至乾隆十四年格局基本定型。現在的修真觀,前為山門,中為東岳大殿,后為玉皇閣。山門……[詳細]
俞家灣桑基魚塘
  俞家灣桑基魚塘位于桐鄉市河山鎮五涇村俞家灣小組。俞家灣桑基魚塘始挖于何時無從考證,桐鄉地方史料也無相關記載,當地居民只知道此地自古就有“九埂十三池”之稱。目前有關桑基魚塘的最早記載見于明代《沈氏農書》:“池畜魚,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壅桑,魚,歲終可以易米,畜羊五六頭,以為樹桑之本。”明代以后,桑基魚塘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得到迅速發展,逐步造就了江南“魚米之鄉”的雛形。故此我們認為俞家灣桑基魚塘的開設應該在這一時期(明末清初)。桑基魚塘是集種桑、養蠶、養魚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綜合養殖模式。這種傳統的種桑養魚法,是種桑養魚共榮,生態良性循環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特例。幾千年過去了,還在發揮著它的作用,可見其對我國生態農業和淡水養魚業的巨大影響。水利界和農業界的專家學者均對這種生產模式……[詳細]
小六旺遺址
  小六旺遺址位于桐鄉屠甸鎮榮星村。遺址南北長250米,東西寬120米,分布范圍東至沈家門組民宅邊,南至沈家門組與西南方謝家門組之間的小漾潭北岸,西至小六旺組東邊南北向的八字橋港,北至北側糖坊橋港。1971年11月當地修建鄉村機耕路時發現,多年來,保存狀況較好。遺址的中心部位有一高土墩,傳為明代通政使呂希周的葬塋,當地人稱“呂大墳”,該墓座北朝南,封土高12米,東西長64米,南北寬34米,封土平面呈橢圓形。墓丘南北兩側河流半抱,墓前本有神道,兩側有石獸和翁仲,現已毀。小六旺遺址所處的屠甸鎮位于桐鄉東南部,是良渚文化遺址的集中分布區。在小六旺遺址周邊不到4公里范圍內集中了姚家山遺址、小六旺遺址、普安橋遺址、楊家車遺址、井令頭遺址、金家浜遺址、叭喇浜遺址等良渚文化時期的重要遺址。小六旺遺址恰處于遺址……[詳細]
普安橋遺址
  普安橋遺址位于桐鄉屠甸鎮和平村,遺址實際分布面積近一萬平方米。遺址堆積豐厚,文化層分五層,2層為商周堆積,3層為良渚文化堆積,4層為人工堆筑的古土墩,5層系崧澤文化遺存,顯示從崧澤文化到商周時期基本連續的發展過程。遺址自1994年發現后總計發掘面積6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屋13座、墓葬41座,生活區與墓葬區并存,這在良渚文化中還是首次發現。出土文物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和動物骨骼等,部分器物涂有鮮艷的紅色。普安橋遺址生活區與墓葬區并存,土墩的形成與早期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喪葬行為有關,與單一高臺墓地有所不同,遺址中房屋建筑遺跡保存良好,柱洞、墻基槽、火塘等跡象大體能顯示建筑的單元和聚落整體的生活景觀。墓葬均為南北向的單人豎穴土坑墓,棺木有平底箱式和圜底獨木棺兩種,出土玉琮、玉璧、玉鉞等玉器和精……[詳細]
茅盾陵園
  茅盾陵園位于西柵靈水居內,臨水依丘,墓地建造在東側的山坡上,是西大街的最高點,居高而望,視野十分開闊,一攬先生早年生活時代原汁原味的街景。整個陵園的造型布局采用“子”字型布局,“子”,取自于先生的代表作品《子夜》,筆劃簡潔、經緯分明創意運用,于美感中見寓意。通往陵園的道路上,建造了85級臺階,寓意先生85歲的生命歷程,而這85級臺階又以三種不同的造型來設置,以展示先生一生中的三個不同階段,闡釋了茅盾先生平實而又輝煌的人生。茅盾先生的陵墓前是茅盾先生的半身銅像,它的原型是茅盾任文化部長時的影像。銅像前面是一個用黑色花崗巖雕刻的墓碑,形狀是一冊打開的手稿,書頁上刻有茅盾的代表著作《子夜》第一章《夕陽》的手跡;銅像后的墓穴內安放著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在陵墓的東側,還遷移有茅盾的母親陳愛珠的墳墓……[詳細]
烏鎮關帝廟
  關公是武財神之一,世人尤其是商賈們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烏鎮在明清時期商業非常繁華,在鎮上聚集了很多有錢的商戶,再加上烏鎮又是二兩省三府的交界之地,貿易往來非常頻繁,很多商人經商都會路過烏鎮。關帝廟所處水陸要沖,故烏鎮雖與關公沒有太多直接的聯系,但西柵的關帝廟卻是香火旺盛,信徒膜拜絡繹不絕。關帝廟內供奉著關武大帝的青銅像,威風凜凜,在關公兩側供奉著是關公的大將周倉,關平。周倉是關帝爺的侍衛,日常為他持護青龍偃月刀,上馬為將,下馬為侍,忠心耿耿;關平是關羽在征戰途中收的義子,隨著關帝爺南征北戰,戰功顯赫。地址:嘉興市桐鄉市烏鎮西柵景區內類型:寺廟游玩時間:建議0.5小時門票信息:無需門票。西柵景區門票已包含,西柵景區120元,東、西柵聯票150元……[詳細]
羅家角遺址
  羅家角遺址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羅家角村,是浙江省迄今發現的最大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0O0年左右。遺址文化內涵為馬家洪文化遺存。考古發掘發現灰坑53個,還發現帶榫卯的建筑木構件、大量的動物遺骸及稻谷等自然遺存,出土石、骨、木、陶器等遺物800件,在陶片中有少量精美白陶,不亞于商代的白陶。還發現了一批典型器物群,如寬沿盆和多角沿盤,喇叭形圈足豆、小網墜等,其文化面貌明顯有別于錢塘江南岸的河姆渡文化。在第三、四層0土的156粒稻谷,經科學鑒定是距今7040年的人工栽培秈稻和粳稻,從而使嘉興市境成為是迄今所知中國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該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太湖流域新石器時-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國家文物局)……[詳細]
東園遺址
  東園遺址位于桐鄉石門鎮石門中學內,是以假山和池塘為中心的園林遺址,東西長40米,南北寬30米,面積約1200平方米。東園是南宋石門酒庫監酒官張子修(原施州刺史)在石門修筑的私家園林。遺址于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發掘,園林的假山位于發掘區的西北部,中心部位再用黃褐色武康石壘砌,內雜少量灰白色太湖石,現多數已坍塌散落,只有圍繞磚砌過道的最底層假山石保存原狀;磚砌過道居于假山中心,略呈長方形,地面用長條形香糕磚平鋪而成,東面有石砌臺階,西、北面有磚砌小路向外通出;水池位于發掘區之西南部,現揭露面積近100平方米,南側有石砌護岸,池中亦豎立假山石10余塊,多武康石,少量為太湖石;卵石小路寬0.8~1.1米,兩邊為側立的條磚,修筑考究,多分布在假山內,或與磚砌小路相接,或分布在假山與水池之間……[詳細]
桐鄉譚家灣遺址
  譚家灣遺址位于浙江省烏鎮新春村譚家灣以西10米。遺址面積約8.75萬平方米,中心點表土層厚1米左右,文化層厚約1.5米。遺址的文化層厚約1.2米,共分三層。中下層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有機質較多,土質松軟,色澤深黑。在遺址西北面開縱向河道時,發現鹿角勾勒器2件以及釜、罐、盆、缽、豆等陶器碎片,還有較多的麋鹿、水牛遺骸。文化面貌屬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類型。2006年譚家灣遺址作為新石器時期的古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嘉興福嚴寺
  福嚴寺是一座千年古剎,為展示福嚴寺悠久歷史和佛教文化,近年當地有關部門在寺前建造了福嚴佛教文化苑,擴建寺廟,使之成為我市一個以佛教文化為主題的游覽勝地。門票門票15人民幣開放時間 7:00-17:00 景點位置浙江省嘉興桐鄉市同福鄉鳳鳴街……[詳細]
公園路10號民居
  公園路10號民居位于桐鄉市崇福鎮青陽社區公園路10號,年代為中華民國,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9月14日,公園路10號民居被公布為桐鄉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迎香橋(龍翔寺革命遺跡)
  迎香橋(龍翔寺革命遺跡)位于龍翔街道漁業村,年代為清末,類別為近現代史跡。2003年12月15日,迎香橋(龍翔寺革命遺跡)被公布為桐鄉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圣賢里16號金家宅
  圣賢里16號金家宅位于桐鄉市洲泉鎮朝暉社區圣賢里16號,年代為中華民國,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9月14日,圣賢里16號金家宅被公布為桐鄉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吳家墻門遺址
  吳家墻門遺址位于屠甸鎮慶豐村吳家墻門,年代為馬家浜文化,類別為古遺址。2003年12月15日,吳家墻門遺址被公布為桐鄉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综合色在线综合色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专区一区 | 色先锋久久久久久资源 |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一区 | 亚洲精品911永久在线观看 | 亚洲成高清日本亚洲成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