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區文物古跡介紹
中子鋪細石器遺址位于四川省位于廣元市朝天區東北部中子鎮營盤梁,是108國道和金牛古道的必經之地,距陜西寧強縣界10公里,距朝天城區25公里。中子鎮是歷朝軍兵從秦國入蜀的必經之地。兵家的軍營多駐扎在此山包上,故稱為營盤梁。營盤梁地處嘉陵江支流潛溪河中游,是一條不甚寬闊的河谷臺階地帶,海拔660米,營盤梁是一座獨立的石山包,高約60米,表面積約13000余平方米,潛溪河繞過此山包向南流入嘉陵江。河谷四周均是高山,海拔1100米至1600米。潛溪河谷是古代金牛道的一條輔道。從中子鋪上山,過南埡口,從大安河翻過梅子埡至新店子,接金牛正道至廣元。因此中子鎮是歷朝軍兵從秦國入蜀的必經之地。兵家的軍營多駐扎在此山包上,故稱為營盤梁。遺址發掘1990年4月、1991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
[詳細] 大安寺(朝天區)大安寺在廣元市朝天區小安鄉內,地處偏僻的云霧山。大安寺為千年古寺,具有珍貴的文化藝術價值,于2007年成為四川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安寺始建于東漢末年,本名為“圓通觀”,為雄踞漢中的軍閥、五斗米道天師張魯所建。唐初由尉遲敬德重修改名“圓通寺”。明崇禎年間,由于圓通寺住持率領弟子與張獻忠軍隊抗爭,保護了寺廟與周圍地區的安寧和平,故改名為“大安寺”。大安寺的寺廟外圍經過修復粉飾,恢復了往日的恢宏面貌,與蒼木翠林,顯得安詳而肅穆。殿內有一座記載著捐獻寺廟重修事宜的民國石碑。此外,還有一口鐵碑,據說重達千斤,是大安寺的鎮寺之寶。鐵碑鑄于明朝,碑上鐫刻有銘文《建立觀音寺記》,記載圓通寺維修事宜,雖通身鐵銹但保存完好,銘文依舊清晰可見。級別:省級年代:明地址:廣元市朝天區小安鄉內保護……
[詳細] 嘉陵江上游廣元段的明月峽棧道,是古蜀道的著名遺址——古棧道遺址。位于朝天區境內,嘉陵水穿峽而過,上有纖夫烏道,先秦棧道,戰國中期的金牛驛道等各個不同時期的道路交通遺跡,還有本世紀三十年開山鑿路形成的川陜汽車道,夾江并行的寶成復線和國道108線高等級公路。上下五千年的中國道路交通盡收眼底,一覽無余,是中國古今道路交通最集中,時間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故被譽為“中國古今道路博物館”,具有很高的考查研究價值。保護范圍:東至朝天關關口(含古今牛驛道、朝天關);南至常家溝;西至寶成線路基;北至明月峽地名碑北100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至朝天關關口東500米;南至常家溝以原108線為中心,向東延500米處,向西延至嘉陵江;西至火焰山山頂;北以明月峽地名碑往北200米,以原108線為中心,向東至朝天嶺……
[詳細] 朝天關遺址(朝天區)保護范圍:東、西以關口及古驛道為界向南北各外延20米,南至海螺水泥廠公路北側路基,北至古驛道終點外延5米處。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東、南、北外延2米,向西外延95米。 ……
[詳細] 川陜蜀道遺址道一又稱閣道,棧閣。在廣元市區北45公里朝天鎮南北明月峽和清風峽中,瀕嘉陵江東岸峭壁上。是古代川陜之間著名蜀道遺跡。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曾有不少描寫,以唐李白的《蜀道難》最膾炙人口。棧道開鑿始于先秦,《史記》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的記載。歷代續有修葺。今閣道已廢,巖壁上洞孔猶存。洞分上中下三層排列,中層孔洞用作插木樁,上鋪木板以作行道,下層作支撐孔眼,上層用以搭篷蔽雨。每個洞孔約30厘米見方,深50厘米左右。遠觀棧道,宛若凌空廊閣,故又有云閣之稱。……
[詳細] 寺包山崖墓(朝天區)保護范圍:分布范圍向東、西、北外延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
[詳細] 朝天鐵龍橋位于廣元市朝天區朝天鎮潛溪河上,建于清光緒5年(1879),是清中葉至民國時期蜀道上的重要橋梁。橋身長83.5米,寬4.7米,高5.4米。計16墩、15拱,墩距4.7米,拱高4.8米。橋面由7行砂石板鋪成。橋體每層條石用生鐵鑄件栓扣,故名“鐵龍橋”。中間橋面下東雕龍頭,龍頭高出橋面0.8米,鏤空,口含寶珠;西雕龍尾。橋旁存清碑二通,一刻“鐵龍橋”名,一刻《修建朝天橋記》。1991年10月,朝天區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
[詳細]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