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鞏昌府文廟大成殿位于定西市隴西縣鞏昌鎮南大街西側166號(鞏昌中學院內),清光緒五年(1879)重建,建筑面積345.45平方米。坐北朝南,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通長21米,進深三間,通寬14.25米,通高12米,前后出廊。對于研究金元明清鞏昌府的政治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建筑藝術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1981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大殿臺明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50米。……
[詳細] 臨洮文廟大成殿位于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東大街臨洮農校院內,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坐北朝南,建在長、寬各15.3米的方形臺基上,占地面積234.09平方米,建筑面積164.4平方米,歇山頂,面闊三間13.7米,進深二間9.85米,前出廊。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2015年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大殿臺明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0米。……
[詳細] 寺坪遺址位于渭源縣路園鎮雙輪磨村南300米。內涵分屬馬家窯和齊家兩種文化。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3--2米,斷面暴露有灰層。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器表素面或飾有黑彩勾葉圓點紋、黑色豎條紋、帶紋、旋渦紋,可辨器形有彩陶雙耳罐、缽、盆、尖底瓶等;另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可辨器形有深腹罐、單、雙耳大口罐、鬲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
[詳細] 晉家坪遺址位于漳縣新寺鎮晉家坪村北600米。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和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陶窯等。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遺存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寬帶紋、曲線紋、同心圓紋、弧線三角紋,器形有瓶、缽、盆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飾籃紋、繩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鬲、豆、折肩罐、雙耳大口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和齊家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價值�!�
[詳細] 徐家坪-岳家坪遺址位于漳縣城關鎮徐家坪村西北200米 。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和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不詳,斷面暴露有白灰面居址。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遺存的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平行帶紋、弧線三角紋、圓點紋,器形有罐、鼓腹罐、缽、尖底瓶、壺等;齊家文化夾砂紅、灰陶和泥質紅陶片,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器形有折肩高領罐、雙大耳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和齊家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價值。……
[詳細] 水家窯遺址位于渭源縣上灣鎮水家窯村南50米。內涵分屬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與齊家文化。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采集有: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泥質橙黃陶片,彩陶紋器表素面或飾有黑彩或黑、紅彩的網格紋、鋸齒紋、四大圓圈紋,可辨器形有雙耳罐、盆、缽等;齊家文化夾砂和泥質紅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可辨器形有鬲、豆、高領罐、單大耳罐等。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半山類型的特征和齊家文化的內涵有重要價值。……
[詳細] 通渭寨遺址位于定西市通渭縣什川鄉古城村李家坪社,依山而筑,南臨古城溝,遺址平面呈三角形,面積約12萬平方米,周長約1820米。寨墻夯筑,基寬10米,殘高5-15米,頂寬2米,夯層高0.1-0.15米,墻外有馬面、角墩,東西辟門,寬5.5米。外筑圓形甕城,徑38米。寨西200米筑有烽火臺1座,西北面有寬約11米、深12米的壕溝三道,距寨分別為17米、68米、118米。保存較好,為通渭境內遺留宋代古寨之一,通渭縣之名源于此寨�!�
[詳細] 石門遺址位于定西市安定區符川鎮蘭星村、長豐村交界石門水庫西北部的山梁上,遺址南北長約1750米,東西寬約600米,面積約105萬平方米。地形為較陡坡地,地表為耕地及荒山,地表斷面暴露有灰層、灰坑、紅燒土層等遺跡和各種陶片、殘石器等遺物,陶片主要有籃紋泥質紅陶片、籃紋夾細砂紅陶片及素面泥質紅陶片等。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曾征集到3件該遺址出土的完整石斧和石刀,從陶片質地、紋飾等特征判斷,可以確定為一處大型齊家文化聚落址遺存�!�
[詳細] 毛澤東長征旋窩舊居位于定西市岷縣縣城南30千米麻子川鎮旋窩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94.0平方米,院落平面正方形,建筑平面呈“L”型,北為正房,東為廂房。1935年9月17日凌晨,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二師四團攻克臘子口后,隨軍團行動的毛澤東于傍晚抵達岷縣麻子川鄉旋窩村,住在村民韓企明家草屋內。在岷縣期間,軍委及時制訂了《回民地區守則》,使黨的民族政策得到及時貫徹。在旋窩,毛澤東還和當地著名阿訇丁振邦教長互贈禮品。……
[詳細] 巉口村墓群(包括遺址)位于定西縣巉口鎮巉口村內及附近。是一處既有建筑遺址又有墓葬的文化遺存。面積約4.4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米,斷崖面暴露有灰坑。曾出土新莽鐵權、銅駑機、銅車飾和五銖錢等。又距村東2公里,面積約30萬平方米內分布有封土墓葬9座。1979年曾清理2座,墓道向西,均為券頂磚室墓,出土有綠釉陶壺、灰陶罐及陶狗、陶雞等。遺址和墓葬均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中部地區漢代墓葬有重要價值�!�
[詳細] 上坪遺址位于渭源縣路園鎮雙輪磨村西南800米。內涵分屬馬家窯和齊家兩種文化。面積約28.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泥質橙紅陶和夾砂橙紅陶、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彩陶紋器表素面或飾有黑彩豎條紋、同心圓紋,可辨器形有彩陶罐、盆、尖底瓶等;另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可辨器形有高領罐、深腹罐、單耳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
[詳細] 朱家莊北遺址位于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三十里鋪村朱家莊和周家莊之間,東望關川河,南臨朱家莊,西臨朱家山,北至周家莊,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10.5萬平方米,地埂、溝沿可看到清晰灰層遺跡,地表暴露有十分豐富的彩陶片及多種泥質,夾砂繩紋和藍紋等紅陶片,彩陶片主要是黑彩,紋飾以幾何紋、圓點紋、波浪紋等為主,根據陶質、紋飾等彩陶特征分析,該遺址屬一處較大型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文化遺存。……
[詳細] 溫家坪遺址位于通渭縣寺子川鄉花亭村東南400米。是一處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及齊家文化并存的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9--1.3米。采集有: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黑彩弧線三角紋、勾葉紋、網格紋彩陶罐、變體鳥紋彩陶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黑彩旋渦紋細頸瓶、條紋彩陶碗;齊家文化夾砂灰陶罐、泥質紅陶籃紋罐、石斧、玉琮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三種文化的內涵及相互關系有重要價值。……
[詳細] 墩坪遺址及墓群位于定西市漳縣三岔鎮三岔村,由齊家文化遺址和戰國至漢代墓群2部分組成,分布面積5.25萬平方米。2014—201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勘探和發掘,發現古墓葬152座,出土各類文物300余件(組)。該遺址歷史時代跨度長,內涵豐富,保存較好,是一處多時代、多文化內涵的重要遺址,對研究齊家文化及戰國秦漢歷史具有重要價值。2015年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遺址及墓群所在臺地邊緣,南至遺址及墓群所在臺地邊緣,西至遺址及墓群所在臺地邊緣,北至大山山麓�!�
[詳細] 朱家坪遺址位于臨洮縣陳嘴鄉朱家坪村西北100米。分屬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面積約7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2--4米。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泥質橙黃陶和夾砂紅褐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帶紋、弧線三角紋,器形有罐、盆、缽等;另有齊家文化泥質和夾砂紅陶片,飾戳印紋、附加堆紋、刺點紋、弦紋,器形有大口高領罐、深腹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的相互關系及發展變化有重要價值�!�
[詳細] 哥舒翰紀功碑屹立在臨洮城內南大街(原有廟宇,當地人稱“石碑觀”),坐北向南,有三面磚壁圍護,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載,此碑為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所立,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全碑由巨石制成,高4.25米,寬1.84米,額高0.92米,碑正面刻有隸書碑文12行,現存60余字,字勢雄健,筆力遒勁。碑額僅有“丙戌哥舒”四字可辨。清代狄道知州田自福建亭覆之,名“唐碑亭”。……
[詳細] 堡子山遺址位于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云山村岔口社堡子山,遺址南北長約1300米,東西寬約1000米,面積約130萬平方米。地表及斷面暴露有豐富的籃紋紅陶片、素面及夾砂紅陶片等遺物和白灰面灰坑、窯址等遺跡,文化層厚1-5.5米。特別是在遺址中心部位斷面臺地上,發現一處完整的白灰面房址,從以上遺跡遺物特征分析,該遺址為一處大型齊家文化聚落遺址。198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保昌樓保昌樓位于隴西縣渭河北岸河浦山峴口。該樓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8月18日,由鞏昌知府顏士璋籌劃,本地木匠莫長泰、瓦工蔡全福、畫工李元等修建,為三層木樓,長寬各10米,高14米,一、二樓樓檐為四角形,三樓為八角攢頂式屋頂,共有廊柱32根,斗拱52朵,欞欄巧秀,飛檐翼然。為隴西北川游人入城的第一景觀。該樓取名為保一方繁榮昌盛之意。保昌樓為省級保護文物。……
[詳細] 馮家坪遺址位于臨洮縣西坪鄉馮家坪村南100米。是一處齊家文化居址、窖穴及墓葬為一體的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5米,斷面暴露有白灰面居址、袋狀窖穴和墓葬。出土有鬲、二聯罐、侈口垂腹罐、雙耳瓶等陶器數件,多為泥質紅陶,器表素面或飾繩紋和籃紋。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齊家文化的內涵、社會性質和經濟狀況有重要價值。……
[詳細] 文峰塔文峰塔位于素有“旱碼頭”之稱的隴西縣文峰鎮渭河南岸的二級臺地上。該塔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一座底座直徑4米,高34米的七級八角樓閣式實心磚塔,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1985年,隴西縣人民政府撥款維修,翻瓦塔頂,填補裂縫,加鐵匝4圈(1—4層),混凝土澆灌塔基。八脊攢頂,角懸風鈴,塔的頂端立—缽體瓦瓶。文峰塔為待批省級保護文物�!�
[詳細]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