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春半島早在清朝時期即因農漁業的發展,而于今日恒春、車城沿海及滿州等地產生不少聚落,交通的不便及其特殊的地理、氣候因素,使得半島上的村舍所呈現出的風貌,大異于臺灣各地常見的閩式建筑,反因漁事上的往來,而與澎湖的傳統建筑相近,加上當地居民特殊的生活習性,間或受日據時期仿歐風格的影響,在臺灣地區自成一格。半島上的建筑深受生活機能影響,基本形式概以供奉祖宗牌位的神明間為中心,向左右延伸成正身,形成所謂的“一條龍”。一條龍式的屋舍沿著主要街道毗鄰排列,呈帶狀發展,是恒春、車城沿海聚落常見的景觀;后因家丁繁衍而增建護龍,再形成“轆轤把”或三合院的形式。然不論何種型制,此地的民宅普遍有寬敞的前埕,除了作為農漁時的工作場所外,亦是孩童嬉戲、家人休憩及聯絡鄰里的重要場所。隨著村落的發展,新的屋舍層疊錯落在主街道后方,各住戶間有巷道相連,并圈造出大小不一的公共空間,這些空間由于阻擋了強風,且因接鄰各住家而成了閑話家常、聯絡感情的地方。對造訪的游客而言,這也成了走訪古聚落風情的最佳漫步途徑,目前在恒春萬里桐……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