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祥橋,位于福建省屏南縣棠口鄉下坑尾村與壽山鄉白洋村交界的白洋溪上,又稱松柏橋和白洋橋。該橋為四柱九檁穿斗式構架,全長三十八米,寬四點五米,單孔跨度三十五米,僅比河北趙州橋的單孔跨度小二米半,橋面至谷底高度達二十七。橋中設神龕,祀真武帝。由于其位于崇山峻嶺中,又單孔跨于地勢險要的大峽谷之間,被譽為“江南第一險”木拱廊橋……[詳細] |
![]() | 雙溪文廟位于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鎮雙溪村(舊縣城),乾隆元年(1736)由知縣沈鐘創建,此后,經歷任知縣十多次重修、擴建,漸使布局嚴整齊全,呼應對稱。文廟主體建筑為大成殿,建于文廟中軸線上,坐北朝南,三楹兩廡,重檐翹角歇山頂,雕梁畫棟,裝飾精美,雄偉壯麗,內塑孔子與四配、十哲像,并繪從祀諸賢像于兩廡。殿前為露臺,臺周環以石……[詳細] |
![]() | 龍漈仙宮,位于福建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是奉祀馬仙娘的神殿。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350)之前,現存建筑為明隆慶三年(1569)重建,清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由門樓、天井、西廂和大殿等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屋面重檐,下檐作四面坡,上檐為圓形攢尖頂,木構架,頗有特色。2005年5月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萬安橋,又稱龍江公濟橋、彩虹橋,位于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長橋鎮長橋村,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木拱廊橋。傳說,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重建中,有一個工匠從拱架上跌落河中,而安然無恙,所以更名為“萬安橋”,取萬民平安之意。萬安橋為五墩六孔木拱廊屋橋。橋長98.2米、寬4.7米,舟形墩,不等跨,……[詳細] |
![]() | 屏南文廟位于縣衙右側,北枕三臺山,面對文筆峰,東鄰雙溪小學,西鄰屏南縣立中學。面寬約20米,深約75米,占地約1500平方米。前后七進院落,沿中軸線依次為:照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崇圣祠、明倫堂、尊經閣等。文廟正前方為照壁,上 書--“萬仞宮墻”;左右跨街為禮門、義路牌坊,坊外立下馬碑。照壁對面為文廟的正門欞……[詳細] |
![]() | 漈頭石牌坊群位于屏南縣漈頭村村北通往舊縣城雙溪鎮的古道兩旁,現有公路從牌坊群北側一百多米經過。俗稱石坊岔,據資料包括有10座貞節石牌坊,夾古道而立。最早的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最晚的建于光緒十四年(1888)。有一間二柱二樓式,三間四柱三樓式兩種,通高約6米,通寬3.1~4.9米不等。坊額上方豎鑲“圣旨”,正中……[詳細] |
![]() | 廣福橋又名溪源橋,位于屏南縣嶺下村村北,東南—西北走向,該橋始建于元代元統元年(1333),清嘉慶十二年(1806)重修,橋長32.5米,寬4.8米,單孔跨度26米,橋面距水面高度10.5米,橋屋建11間48柱,雙坡頂,屋中梁為重梁(雙梁)。廣利橋與廣福橋均橫跨于嶺下溪上,兩橋相距僅200多米,是閩東北和浙西南為數不多……[詳細] |
![]() | 廣利橋位于屏南縣嶺下鄉嶺下村南。該橋始建于宋,明正統年間重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重修,1993年再次重修。橋長30.5米,寬4.5米,單孔跨度20.6米,橋面至水面高度7.3米。橋屋建11開間48柱,九檁穿斗式構架,雙坡頂。橋堍以整毛石砌筑,橋面以木板橫鋪,上以卵石鋪砌。橋中設神龕,祀真武帝。橋西北端有石階十……[詳細] |
![]() | 后龍慧光寺位于屏南縣屏城鄉后龍村尾兩溪交匯處附近,寺前有一小型石拱橋。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見檁下皮墨書)和明崇禎十六年(1643)重修(見檁下皮墨書),后又多次修繕。該寺為土木結構,硬山頂,封火墻。三進落廳面,面闊19米,原進深45米,占地面積855平方米。現存主體建筑由下殿、天井和正殿構成,后廳已毀塌,面積為……[詳細] |
![]() | 后龍龍津橋又名玉鎖橋、溪尾橋,位于屏南縣屏城鄉后垅村水尾。橋為東西走向,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董事張芳等募建。橋長33.5米,寬4.5米,單孔跨度23米,橋面至水面高度12米。橋堍以塊石砌筑,橋面以木板橫鋪,上以卵石鋪砌,神龕座南,祀五顯大帝。橋屋建13開間56柱,九檁穿斗式構架,懸山頂。橋東有碑記和……[詳細] |
![]() | 后龍張氏宗祠位于屏南縣屏城鄉后龍村村中,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2)重建(見石碑),同治十年(1871)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闊9.7米,通進深18.2米,占地面積為176.54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由戲臺、天井、大廳組成,戲臺為后期重建,天井正中五級石階往大廳,左右建二層廂房,大廳面三間7.49米,減前二金柱,進……[詳細] |
![]() | 后龍柏舟遺烈石牌坊位于屏南縣屏城鄉后龍村村西,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石牌坊坐北向南,通高約5米,通寬約4米,花崗石砌筑,三間四柱五脊頂,中間有圣旨,頂葫蘆剎;橫匾陰刻“柏舟遺烈”,左右兩邊刻有皇清旌表的字樣,左右額坊浮雕精美象、鳳等圖案和紋飾,石柱陰刻聯句。石牌坊的主體構架與細部構件之間銜接自然、分布巧妙,穩固而……[詳細] |
![]() | 巴地厝橋位于巴地村村尾100米處,平梁廊屋橋,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古田縣志》明萬歷年版),后有重修。該橋南北走向,占地面積192平方米,橋長30米,橋寬4米,凈跨15.7米,橋高3.7米,距水面5.8米。橋屋9間40柱,抬梁構架;橋中間東側設神龕,祀林公;雙坡頂。該橋年代久遠,對研究古廊橋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建……[詳細] |
![]() | 后龍古建筑群位于屏南縣屏城鄉后龍村,年代為明、清。簡介:由龍津橋、柏舟遺烈坊、張氏宗祠、慧光寺等四處古建筑組成。龍津橋為木拱廊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橋長33.5米,橋身東西走向,拱跨23米,橋屋面闊十三間,懸山頂,橋面鵝卵石鋪砌,橋頭天后宮為附屬文物。“柏舟遺烈”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坐北朝……[詳細] |
![]() | 屏南城隍廟年代:清座落地點:屏南縣雙溪鎮雙溪村簡介: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建,乾隆、嘉靖、道光等歷年重修擴建。中軸線建筑由儀門、戲臺、拜亭、大殿、后殿等組成,總占地面積1201.08平方米。戲臺與拜亭為歇山頂,立四柱,上覆藻井與平板天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七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懸山頂。保護范圍:東南20米,西南……[詳細] |
![]() | 小梨洋甘國寶故居年代:清座落地點:屏南縣甘棠鄉小梨洋村簡介:明崇禎八年(1635)始建,坐北向南,由門亭、大廳、觀魚池及花園組成,四面筑以夯土墻,占地面積373平方米。主廳兩層,穿斗式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甘國寶(1709~1775)出生于此,任臺灣總兵期間,促進漢族和高山族同胞和睦相處,維護祖國統一。保護范……[詳細] |
![]() | 九峰寺年代:清座落地點:屏南縣熙嶺鄉三峰村簡介:又稱九峰禪林,明景泰元年(1450)始建,清嘉慶二年(1797)重建,后多次重修擴建。由門亭、前殿、魁星樓、大殿、后殿、觀音閣等組成,建筑面積1087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中部上覆藻井天花。保護范圍:寺廟四周向外延伸50米。2009年,九峰寺……[詳細] |
![]() | 際頭石牌坊群年代:清座落地點:屏南縣棠口鄉際頭村簡介:俗稱石坊岔,包括有10座貞節石牌坊,夾古道而立。最早的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最晚的建于光緒十四年(1888)。有一間二柱二樓式,三間四柱三樓式兩種,通高約6米,通寬3.1~4.9米不等。坊額上方豎鑲“圣旨”,正中則有“彤映崇徽”等大字匾,下方有皇清旌表等字樣……[詳細] |
![]() | 屏南縣甘溪水利風景區管理機構為屏南縣甘棠鄉政府委托屏南祥安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對景區內水利工程、景觀資源進行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景區以自然河湖石山溪水域為依托,結合周邊小(一)型水庫、電站等水利工程,景區自然景觀與水域風光完美結合,原生態的八大自然景觀及天然河道漂流以及甘國寶故居、傳統古村落等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觀賞……[詳細] |
![]() | 屏南耕讀文化大觀園正面設立在相鄰的六幢古民居內,帶給人的是原汁原味、古香古色的視覺沖擊。門票 門票20人民幣景點位置福建寧德屏南縣棠口鄉祭頭村南洋路3號……[詳細] |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107485100 |